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013-01-25 12:52:43)
分类: 论文感言

 

 

 

 

 

 

 

 

 

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马洪睿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科学课的内容发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若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呢?我认为应该从趣味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即使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也不喜欢枯燥的讲解,希望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行动起来,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活动、去操作,让孩子们亲历探究活动或者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提高兴趣、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

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中,在观看了老师操作的米饭遇碘酒和淀粉遇碘酒两个小实验后,孩子们知道了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仅仅是老师的操作,可孩子们却早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这种神奇的变化。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分组准备好的食物,再给每一活动小组分发碘酒、滴管和实验记录表格。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孩子们的热情就很高,他们带来了好多蔬菜和水果,甚至还带了一些面包和馒头。分组操作开始前,我让各组孩子都先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逐一进行实验。活动过程中,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快乐地探究。

分组活动后,请几个小组指派代表展示、交流结果,呈现结论并加以分析。在大家的补充和整理下得出玉米、土豆、红薯、馒头等食物都含有较多的淀粉,滴上碘酒后变色非常迅速且明显;而黄瓜、洋葱、西红柿、菠菜等食物中均未含淀粉,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个个露出灿烂的笑脸。从孩子们灵动的眼神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抑制不住的兴奋,更看到了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实践中寻找科学,如何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的方法。

二、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趣味实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操作简单,易被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预先向学生讲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样做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够亲自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课内容时,如果让学生一味的看课件或是听老师讲,再加上这部分内容学生接触的少,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制作“北斗七星模型”的动手实验。上课前,先让学生准备边长是5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橡皮泥、线绳、剪刀等;上课时,教师先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星座模型。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很高,全部都参与到实验中来。制作好后我又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他们从不同侧面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北斗七星的形状。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利用趣味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知识。

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比较难学,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判断,他们总是记不牢,而且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学生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很容易混淆,即使老师讲得再清楚,没有亲生经历的学生也会迅速遗忘的,不能理解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和现象。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学生亲自进行“白糖溶化变色”和“蜡烛燃烧”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这两个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开始都是形态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到最后时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物质,这时就是“化学变化”。因此,“白糖溶化变色”和“蜡烛燃烧”在变化过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存在。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实验,知道了这两种变化的实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很快理解了所学知识。

四、利用趣味实验,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科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局面导致的后果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谐的积极的状态,把握教学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利用与所讲解科学知识相关的趣味实验适当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处理》一课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只是利用观看图片或讲解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提高兴趣。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让孩子们分组进行了“垃圾填埋”的模拟实验。让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干净沙子和小石子、透明容器、卫生纸、墨水、盖上扎有小孔的塑料瓶等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实验。学生们按照事先做好的分工,齐心协力的进行试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通过实验,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填埋对于环境的污染,还想方设法地探讨改进的方法,学习效果极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活动有效地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多挖掘一些趣味实验的素材,尽量多地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入手。通过趣味实验给学生创立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快乐课堂,从而让学生不再感觉上科学课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感觉到科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走进科学就会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