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课堂研究》读书心得

(2018-06-21 13:56:34)
刚开始阅读此书,觉得枯燥乏味,因为里面有很多我们平时从未听过的教学术语,还有很多是引用国外翻译过来的内容或书籍理论知识,粗略看一下很多内容都不太明白。但是后来在写读书心得的时候我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发现了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的。比如说:这本书的书名叫《课堂研究》,那当然文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课堂了,再细分下去,无外乎是课堂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下面就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内容谈谈我的读书感悟。
在第二章中,我学习到了一个新名词“反思性实践者”。文中写道: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转型为“反思性实践”,教师才称得上迈入了专业发展与教学革新之路。单纯的经验积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顺利成长和成熟,课堂教学研究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功。我想可以这样理解:经验+反思=成长。这一章节作者强调了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影响。也提醒着我们,现代教师想要重新定位,那就必须做一位反思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逐步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仅有这些教学经验并不能标志自身全面地成长。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去总结、思考甚至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并将这种积累的经验反思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创新上,才能获得专业成长。通过反思性教学,能够激发自我超越的动力,激励教师不断地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良好循环过程中,促进教师的自身素质往更高的层次提升。
书中十三章写到: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单纯依靠教师提问进行的被动活动,只能是学生表面性的活动,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度理解和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 教书匠’为‘ 设计师’、‘ 指导师’、‘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敞、融洽的人际环境。” 我想这一观点应该被所有的音乐教师所重视并作为自己教学中所追求的境界。“师生互动” 这一理念, 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互为主体, 相互依存, 也相互促进。有的老师习惯使然, 舍不得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一节课滔滔不绝又是表演又是展示, 却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显然这种做法是非常片面的。只有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和老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让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才是有所收获具有实效的教学。
第十六章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文中写道:教师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教师自身就是研究者;研究者的作用也不再停留于从单纯的观察者的立场,对现场提供一些指点,而是基于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交互影响的关系,创生新的教育智慧。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由“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在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增强音乐教师的研究意识:第一,培养音乐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在工作中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诸如学生不爱学习,课堂上学生不爱提问、不愿唱歌等现象。有了问题并不等于有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要思考、要研究、要分析并解决。我们应对照新课程理念进行自问:我们是以教师讲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我们是否创设了多种乐学情境?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内在原因和有效策略,让音乐课堂鲜活起来。第二,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梳理,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得当与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和回顾,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析、反省的过程。第三,培养教师的积累意识。知识、经验、方法的积累是教师研究的必备条件。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强理论修养,才能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研究意识培养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加具体和完善,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都创建了“教师博客”,教师的案例、故事、反思、体会、感悟等各种各样的积累日益丰富起来,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总之,我们常常耕耘在课堂教学中,再多一些思考力,把研究课堂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去颠覆往日那落伍的理念,定会感受到阅读此书的幸福感,定能感受到课堂学习中生成的满足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