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贪戾 一国作乱
(2012-03-04 16:03:5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大学》解读 |
【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如此之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天下。
【解读】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段论述说的是治国如齐家。家长崇仁全家慈善,家长尚义全家恶耻,家长好礼全家恭让,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哲学道理。
中国古代是天子令诸侯的政治制度。天子对王侯贵族、仕大夫封侯赐地,天下成分封之势,这就形成了诸侯各据一方。各地诸侯就是一个自为政的独立王国,形同一家之主。所以才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政治理论观念。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这四句话俱体而论是对各诸侯国而言。一个诸侯国之王就是这个地区之表率。说的是如果国王能做到治国如齐家,好仁德,崇礼让就能带动这个地区的人崇仁尚礼。这样的行为观念,其实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上行下效的仁政王道。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君正天下平”的道理。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一人贪戾,这当然是指地方权力之为首者。一个地方政权者如果贪婪无度,就必将导致这个地区道德行为恶化,就会扰动一个国家利益相争。如此比喻正如孟子曾有述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国王、大夫为自家争利益,百姓也为自己生存而争利益,上下全以利而相争,这样从上到下纷纷追求私利,不讲仁义道德,这个国家可就岌岌可危了。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说的道理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弃百姓生死而不顾,只知无足的贪财喜宝,这些财宝只能来之于苛政暴敛,就会造成民不堪重负为了生存而产生暴乱,这不就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道理吗?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说的是当一个诸侯国王残暴肆虐,贪婪狂妄,就会带动这个地区的百姓相互好斗,贪得无厌相互侵犯而不仁不义胡作非为。这就是孔夫子劝政于季康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道理。(《论语•颜渊》)为首的权威者吹什么风,百姓就自然顺风而倒,孔夫子用风吹草动来比喻政、民关系。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如此结语说的是一个诸侯国王,就是这个地区的主宰,他的一言一行,应当以身作则为自己所管理的国家做好表率。故有道是“君子动而为天下之道,行而为天下之法,言而为天下之则。”
说的是做一个地区之王要做到自己的举止,能成为百姓的先导,成为百姓的效法,自己的言语成为百姓的准则。这才是儒家所倡导的“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道理。
孔夫子把领导人比喻成风,把百姓比喻成草,用风吹草顺风倒的道理教化施政的人。在上位施政的领导人吹仁风,百姓就会效仿相互亲爱;上位领导人施暴政,就是播恶于众。
孔夫子用风吹草动比喻政民关系,是推崇上行下效的王道政治思想。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政者,正也”上行下效的政治思想,做为一个领导人责任重大,一定要以身作则。
天子令诸侯与诸侯各自为政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再来学习“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好像是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并非没有意义,因为虽然天子令诸侯,诸侯割据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是,如此的社会形式还是依然存在。
今天中央与各省、市地方关系与其形式格局仍然形同诸侯各居一方一样。如果各个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讲文明崇尚道德,就能影响一方百姓讲文明,崇尚道德。
如果地方领导唯利是图,无足的贪欲搞钱权交易,这个地区的百姓就会怨声载道效法贪欲而行肆无忌惮。其实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并没有随着历史而消失,这种现象仍然还在我们身边,我们都能充分感受得到。
人类社会到什么时代政民也是率从关系,也是上行下效的关系。儒家称这种关系叫做“絜矩”之道。孟子说“方圆规矩之至也”,这句话讲的就是“絜矩”之道。要想将圆画成正圆,把方做成正方,就一定要依靠圆规与方尺。这个用来画圆做方的靠尺,就是絜矩。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君正天下平”孔夫子如此所言,与孟子所说的“方圆,规矩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道理相同。在上位的领导人就是百姓的絜矩,这是自然法则,是到任何时代也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