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写作”仍然是写作,不是知识问答——再谈北京卷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 】

(2017-05-21 11:08:07)
标签:

微写作

分类: 写作辅导阵地战系列

“微写作”仍然是写作,不是知识问答  

——再谈北京卷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

作 者:

漆永祥

 

作者简介: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201610期 第12-20

 

内容提要:

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编织故事与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以北京卷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为例,通过对2016微写作优秀作文举例,对微写作命题利弊、微写作阅卷利弊及微写作教学与答卷利弊的分析,探讨微写作的改革与出路。强调微写作仍然是写作,而不是知识问答。如果一味按知识问答的形式教学、写作、命题、答题与阅卷,则微写作危矣。

 

关 键 词:

微写作/知识问答/答题与阅卷/北京卷语文高考

 

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年12

 

 

  一、再谈什么是“微写作”

  2014年春间,在谈到“微写作”时笔者曾经如此说:

  微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可以是一个细节的精雕,可以是局部的放大,可以是全局,可以是片断,可以是缩写,可以是略写。相对大作文,它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句子要更加凝练。但仍然可以议论,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编段子,但要有实情、实景、实效,同时要得体合理,……要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是其与传统的作文不一样的地方。①

  同时,笔者也谈到,“微写作”不是“段子”和“微信”,它考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编织故事与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谈到具体如何结合材料写作时,北京四中杜老师也说:

  微写作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带着材料的一个任务式写作。那么这个材料是什么呢?它可以是生活的情景,可以是一个小的语段。

  在这样一个150200字的区间里,它希望考查的是学生描述事物、表达观点与抒发感情等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经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带着一点儿小情绪,比如幽默感或调侃什么的,所以它可以是比较诙谐的,所以它写作的个性化也可以容纳在里头。②

  以上两段话,主要是针对北京市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而言。自2015年起,北京市语文高考作文实行“三小两大”考试,即三道微写作与两道大作文题,学生从中任选一道微写作与一道大作文答题。北京考试院在“考试说明”中谈到如此做法的理由时说:“中学生的经历、性格、兴趣等各不相同。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文题目,其适应程度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题目,考生的写作水平常常表现出浮动状态。为更真实地测出考生稳定的写作能力,给不同特点的考生更多选择。”这主要指两道大作文题而言,但也适应于微写作,即希望通过不同的考题,给考生以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与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使考生能够尽其所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截至今年,北京市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已经连续考了三年,通过一线教学与阅卷经验,对“微写作”大致有如下要求:1.结构紧凑,内容集中,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饶有新意;2.语言准确凝练,简明合理,论说有理,自然得体;3.针对具体情境,写作紧扣要求,符合题意;4.鼓励写作风格有多样性、创造性与个性,叙述、议论、抒情皆可,文体不限,诗歌亦可。

  由于给了考生以极大的选择权,同时鼓励个性写作,自由挥洒,故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文体与写作方式,写出真正的自我。因此,三年来“微写作”中出现了大量好的作品。

  二、2016年“微写作”优秀作文举例

  2014年北京市语文高考“微写作”的作品,笔者曾有过文章举例并加以分析,现将2016年部分考生的优秀作文列之如下。

  先看2016年的北京市语文高考“微写作”题目: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②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班级“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③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我们再来欣赏考生的优秀作文:

  【示例①】

  首先,高中学习的综合性很强。以高一的八科“主科”为例,若无准确的文理倾向便要统筹兼备。同时,为应对会考,在高一时不要偏科。高二选完文理后更要全方面发展,不宜只学自己喜欢的。其次,“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应用在高中学习便是:结合老师的指导与提醒,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目标。老师的指导固为重要,但毫无自主的依赖是不利于高中学习的。要懂得自主性。

  这篇小文,语言并不十分流畅,但作者所讲道理与所提的建议,却句句在理,件件是实,实有甘苦自得而金针度人的味道。

  【示例②】

  在我看来,新兴的“家长群”可谓是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一种福利,它不仅加强了家长、学生的信息沟通,更凝聚了一个集体。首先,“家长群”方便了家长们之间的交流,对子女关怀备至的父母有了更广阔的渠道了解孩子情况;其次,“群”还使学生们拥有一班坚强“后盾”,哪家孩子在考场忘了怎么做,一个“微信”便有许多热心家长发来消息与鼓舞;最后,“家长群”还使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群里爸妈们组块减压活动,温暖了每个人。“家长群”,我顶你!

  【示例②】

  我认为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家长群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方便了家校沟通,却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家长在群中获得消息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与孩子交流并取代了必要的师生交流;其次,这种家长事事为孩子担心的做法影响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使孩子疏于传达,不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家长群更助长了流言蜚语的传播,易引起误会。在有家校通与家长会的前提下,家长群实属不妥。

  2016年“微写作”的第二个问题有点类似2014年的“家长送考不送考现象”讨论题,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以上两篇短文,就一正一反,无论同意建立班级“家长群”,还是不同意建立,说的都理由充分,头头是道,各据其理,令人信服。

  【示例③】

  月色皎皎,湖波微漾,你是朱自清笔下那静谧美好的荷塘月色;一湖清涟,一池荷花,你将孙犁的心洗涤得那般圣洁;莲,是你又一个动听的名字,而你那蕙质芳心,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深沉的热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宛若翩翩君子,挺拔的身姿永远点染着一颗洁身自好的心。翠衣朱心,我仿佛想起那一年烟雨空濛间你荡着轻舟与我邂逅,从此青荷素雅再未离开我心。

  “荷”具有素雅、美丽、洁净、清高等象征,但要将其写出来,并非易事。作者驾轻就熟,从朱自清的荷塘,联想到孙犁的荷花淀,再写到历代文人对荷的挚爱,写到荷的天性质洁,感染己心。既雅致清新,又收放自如。

  笔者曾经认为,“微写作”考题的设置,“给了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给了他们创作的自由,给了他们说真话的环境,给了他们大胆描写自己的平台”,因此“让阅卷老师们眼前一亮,给了我们多年不见的惊喜与感动”。这种惊喜与感动,三年来一直在延续着,给我们以更多的希望之光!

  三、“微写作”命题利弊

  如前所述,“微写作”试题已经连续考了三年,给了我们诸多的惊喜,但随着试题的相对固定化与模式化,已经被一线教师与社会培训机构摸清了门道、抓住了命门,于是这道本来是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试题,就又活生生变成了一道知识问答题。究其原因,应该说命题、阅卷、教学与答题者皆有责任。

  “微写作”希望考生“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造能力等的测试与考查,同时照顾到不同考生对写作体裁的需求。因此,在命题方面如果总结三年来的试题,主要可分为如下三个小类:

  第一类:体会建议型

  2014①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

  2015①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名著的章节片断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

  2016①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

  第二类:现象分析型

  2014②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

  2015②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

  2016②请对班级“家长群”现象发表评论。

  第三类:抒情美文型

  2014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

  2015③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016③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在这些小题的后面,还附有命题者诸多的要求,如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条理清楚,言之有物”“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等。这些语句既可以看作是答题要求,也可以看作是提示与点拨,更可以看作是一种警告与束缚,即如果不如此写,就有跑题写偏的危险。

  如果我们对三年来“微写作”各题的考生选择答题情况做分析,也是颇有意思的。试看下表:

   http://img.ipub.exuezhe.com/jpg/G311/2016/G311AAC14.jpg

  从上表中可知,三年来第②题选择的考生最多,分别为51.91%64.31%45.61%,因为此类题目好上手,有话说,不跑题,最稳妥;其次为第①题,相对也较好做答;而选择最少的是第③题,三年分别为23.65%10.01%9.12%,呈愈往后愈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通过第一年的尝试,考生知道第③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很难驾驭,不是高手,便轻易不碰此题了。

  如果再对以上三个类型的试题稍做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题目有如下弊端:其一,题目看似三选一,但写作内容却只有高大上正能量一个出口;其二,题目非常容易被模仿与套作,且本身已经呈现模式化、固定化倾向;其三,虽然是“微写作”,但题目仍有大作文小型化的弊病,不能呈现微型写作要求的“微”的风格特点。

  高考命题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但既然是标准化、规模化考试,题型的相对固定化、套路化与规模化就是其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缺点。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限制了命题的更大灵活性与个性化,也限制着考生发挥的空间度与创作度,而命题中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就为考生套作与模仿提供了空间。

  四、“微写作”阅卷利弊

  对于“新生事物”的“微写作”,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者也是如临大敌,不仅将“微写作”列为一个单独的大组,而且三个小题又各分为一组进行评卷,以免受大作文的影响以及三个小题间的互相影响。

  如上表所列,考生“三选一”的选择中,三个小题的选择人数是不均衡的,在具体阅卷过程中,“微写作”大组既要保证各小题评卷的公平合理,同时还要照顾到各小题之间的适度均衡,也就是说三个小题之间不要求绝对的相同,但不能分差太大,对于分值只有10分的一道小作文题,如果各题间的分差太大,造成某题整体性的偏高或偏低,则可能会影响到数万份卷子的整体分值。2014年的“微写作”阅卷,正是在这种思路与担忧下完成的。试看下表中的数据:

   http://img.ipub.exuezhe.com/jpg/G311/2016/G311AAC15.jpg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4年“微写作”三个小题之间的平均值第①②题完全相同,第③题低0.06分,除了考生答卷水平相对均衡外,与阅卷组以上的指导思路也是分不开的。但到了20152016年,三个小题之间的分差明显拉开了距离,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2014年阅卷过程中我们就发现,选择第③题的考生多是才情兼备、敢于冒险的考生,但因为第一次考“微写作”,有过半考生不知如何写作,所以写作并不理想,这直接导致第③题的平均分反而比第①②题低。但到了20152016年,由于一线教学与考生对题型的熟悉,三个小题的分流就非常明显,答题水平也拉开档次,选择第③题的考生答卷水平明显高于前两题,写的精彩的小作文,多数都反映在这道题上;第①②题之间也有相当的距离,不再是等值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阅卷组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态度,认可各小题之间分值拉开的事实,于是出现了后两年三个小题间分值差异拉大甚至高出1分的情况。

  在起评分方面,命题组给出的参考阅卷准则有两点:一是“符合题目要求,以7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一是“超过字数不扣分”。那也就意味着,一个考生在写作中,只要基本符合题意,文字顺畅,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7分;至于字数,考生基本上都是按规定字数来写,即便超过也不会超出20字以上,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尽管阅卷时要求阅卷员敢于给810分的高分,也敢打0-4分的低分,但平均分仍然围绕7分打转,二类文呈“大肚子”态势。试看下表(2016年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数据):

   http://img.ipub.exuezhe.com/jpg/G311/2016/G311AAC16.jpg

   http://img.ipub.exuezhe.com/jpg/G311/2016/G311AAC17.jpg

  从上面两表可以看出,2014年“微写作”二类文占到近七成,2015年第②题甚至占到近八成。这一方面是考生写作的真实反映,但另一方面却未尝不是阅卷“绥靖”妥协的结果。这又何以见得呢?我们再试举两例考生作文:

  【2014年第①题示例】(3分)③

  语文就像是一首歌,语文就像是一首诗,是一股从山间流出的淙淙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给我们以快乐与愉悦。语文伴随着我长大,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我欢乐时它和我分享,我失意时它给我勇气。我喜欢语文,它充实了我的学习,装点了我的生活,给了我无限的期望,我会永远热爱语文。

  【2015年第①题示例】(4分)

  我选择《三国演义》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片段。它描写林教头在山神庙手刃仇人的场景。这段文章使人读后感到热血沸腾,十分痛快。林教头被这二人害得十分凄惨,最后报仇雪恨,走上了梁山,可以说,这是林冲十分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表现了林冲思想的转变,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使他们确立正确价值观,不向邪恶屈服。

  【2016年第①题示例】(3分)

  各位同学!到了高中阶段,与初中就会有很大的区别,对大家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首先,一定不要迟到早退,要按时起床准时到校自习;其次,要尽量睡午觉,休息好给自己以充足的时间保证精力旺盛;第三,晚上要早睡,不要连夜读书,否则白天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学习。总之,高中阶段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取得成功!

  以上三篇小作文,第一篇文句优美,如行云流水,而且该考生又写一笔秀美的书法,获得了不少阅卷老师的青睐。但其最大的硬伤是文不对题,没有回答“学习语文的体会”,所有句子都似曾相识,虽悦耳动听,却不知所云;再换个说法,如果把此文中“语文”换成“音乐”“数学”“物理”与“化学”,然后诵读,竟然也文从字顺,可吟可歌。因此,这是一篇华而不实、大而无当、文不切题的“颂歌”,只能给它3分!

  第二篇文章是典型的张冠李戴。作者根本弄不清楚林冲究竟是哪部经典中的人物,其所论说,也大而无当,只是考虑其整体表达所呈现的语言能力,酌情给予4分而已。

  第三题和第一题有着惊人的相似,就是把这段话说成是给工人、农民、商人及其他工作者的建议,都未尝不可,早起、午休、晚睡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不独高中才有!

  这些作文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抓不住“微写作”要求的重点,审题出现偏差,所举之例为一般性规律而没有针对性,似是而非。对于经典的阅读与掌握,更是极度缺乏,很多学生只不过是敷衍成语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搭凑成文,也就谈不到更深入的体会了。

  再比如,2015年“微写作”②“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在实际写作中,“态度友善”多数同学都达到了,但“语言幽默”者寥寥无几。北大自主招生也曾连续两年要求考生编“笑话”和“段子”,但能真正达到幽默效果的凤毛麟角。如果严格要求的话,很多考生的得分都应该在5分以下,但考虑到高考评阅是对被测群体进行有效区分,是相对差异而非绝对差异的展示,所以评阅时便根据考生的实际表现,将“语言幽默”设置为一类必需,故多数考生仍在7分左右。

  在不违背评阅科学性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群体性表现的“宽容”,是终极性考试评阅中实事求是的表现。而对于教学而言,也有其副作用——这个分数反馈到了一线教学,有些师生就认为这样敷凑成文是可以的,这给教学与备考常常带来一些负面性因素。

  五、“微写作”教学与答卷利弊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如提倡与鼓励阅读,群文阅读教学,批判性阅读思维教学,加大社会实习实践力度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作文教学与写作方面,也在力戒“高考体”,要求学生用真情真心、真人真事进行写作与练习;在写作体裁上,也破除议论文独大的格局,倡导学生用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创作与训练;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也下水作文,和学生一起创作与讨论。这些举措,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多数中学,高三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高考备考教学,甚而言之就是反反复复、无穷无尽地刷题。针对“微写作”的教学与练习,一线教师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揣摩,总结出诸多“经验”与“秘籍”。如:

  第一,如前所述,只要敷衍成句,不离主题,就可成文,至少得7分;

  第二,答题时可以分为“二步走”“三步走”“四步走”等,只要列出一、二、三、四点,就能得7分或7分以上;

  第三,从阅卷实践来看,凡编三字经、顺口溜、诗歌得高分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鼓励考生尝试;

  第四,对于第③小题,告诫多数考生不可轻易涉及,否则弄巧成拙,反而得分较低,得不偿失。

  在教师如此提示与引导下,考生将一道本来是考查写作能力的试题,活生生又变幻成了一道知识问答题!这让我们想起前些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的两道“阅读延伸题”,本意是引导考生结合材料,针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但也是由于一线教学中总结出来诸种答题秘诀,导致这道题完全成为僵硬的模块答题方式,最后只好取消了之。如果“微写作”如此写下去,则两三年后这道题也必然会走向僵化继而走向消失!

  六、“微写作”的改革与出路

  我们已经多次表达过,“微写作”是一道非常好的考题,但目前已经面临僵化与模式化的危险。那么,如何改革与变化,才能使其转危为安呢?

  首先,从命题者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微写作”的命题要摆脱只有高大上正能量一途,在命题中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题目。就以2014年第①题为例,如果把原来的题目“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改为“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或教训写下来”,孩子们说的话就会有很多,因为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考生对语文是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的,只让他谈体会(其实谈教训亦可,但考生不敢),就只好将平时老师说的话复述一遍,了无新意与感情;如果让考生谈语文学得不好的教训,他可能就有一肚子苦水要吐了,这恰恰也是学弟学妹们需要的。

  第二,如果将来在命题方面,能够再有一些片段、局部、细节与微雕描写等方面的小题目,真正体现“微”型写作的特征,可能更能考出学生驾驭文字的功夫,更能体现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三,目前“微写作”的命题,不仅仅题目是“三选一”,而且考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如“家长送考不送考”“微信群该不该建立”“四大名著任意一部中的章节与片段”“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还可以再选择,体现了选中有选,多项选择的情形。这种貌似给考生以更多选择、更广阔空间的方式,实际更大程度上是命题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与大作文相配,“三选一”中又复多选,再加上“二选一”的大作文,有多少考生在艰难取舍中耗费着宝贵的时间而迟迟不能落笔!因此,这种命题方式也值得商榷,何况现在考生已经摸透了三个微写作题的命题方式与要求,实际在具体应考中,考生准备的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所以,不一定每年“三选一”,可以尝试“二选一”甚至就只有一道题,效果反而会更好也未可知。从阅卷方面来看,在阅卷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将“考试说明”与命题者所希望达到的考查目的,尽最大可能严格地执行下去,在做到各小题间照顾均衡的情况下,适度放开分差;其次,不再对敷衍成文的“微写作”文章照顾有加,而是给其相应的分数;再次,对毫无文采、说理不清、常识有误、语句凌乱的作文,敢于打低分。也就是说,将“微写作”一定要按作文来评卷,而不是受一线教师的指导牵引,而当成知识题来评判。

  从一线教学与考生来说,反复刷题,用二、三、四步走等方式,对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考生或许有用;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而言,不会有丝毫的提高,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我们希望教师与学生能够了解与把握“微写作”的概念与特点,从基本的字、词、句入手,炼词琢句,指导考生实实在在地阅读经典原著,甚至读一些古代诗文评论、笔记札记以及现当代人所撰写的小品文等。同时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了解社会,关注当下,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语文素养,逐渐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正确的教学、学习与应考之道。

  总之,我们反复强调的是:“微写作”仍然是写作,而不是知识问答。如果一味按知识问答的形式教学、写作、命题、答题与阅卷,则“微写作”危矣。谓我不信,且看将来!

  ①②漆永祥.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微写作”漫议》,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③本文所引“微写作”例文等,多采自20142015年《阅卷纵横》,特此说明。

原文参考文献:

无参考文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