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水和空气》单元教学计划
(2012-11-25 19:34: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计划 |
水和空气
一、单元概述
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两种物质,也是液体和气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和空气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刮风是空气快速地流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和空气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什么又是气体的基本特征呢?这些是我们期待学生们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对比观察和从实验中获取证据。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水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谁流得更快一些
比较水的多少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有重量吗
五、单元教学措施
“水和空气”单元共7课。
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2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
第3课和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标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同测量工具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即使用同一种工具,测量单位不同,操作方法不同,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也会认识到,液体的体积在测量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
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空气内容的第1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
在第7课中,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六、单元教学准备
信封或者黑色塑料袋或者其他不透明的袋子、透明塑料袋、密封袋、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塑料杯、玻璃片、蜡光纸、筷子、试管、细木条、玻璃杯、塑料瓶、水槽、食用油、洗洁精、滴管、吸管、量筒、纸带、胶水、打火机、吹泡泡器、玻璃瓶、注射器、纸巾、橡皮泥、长木条、细线、皮球、托盘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