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形记》折射的现代社会问题

(2017-01-01 19:55:42)
标签:

短篇小说

卡夫卡

工业文明

第二次看《变形记》,习惯了那种带有距离感的第三人称叙述,进而体味卡夫卡对于现代社会的诘问和感伤。2017年已经到来,然而这部102年前的名作以它的形式揶揄现代社会(变形记成书的1915年,捷克属于世界前十的工业强国)对人性的异化影响丝毫没有减退,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种异化真实且赤裸裸。

    卡夫卡的时代之殇

对作者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而言,《变形记》是一朵文学圈的奇葩。在此之前的短篇小说三大巨匠:契科夫、莫泊桑和欧亨利都以讽刺小说和现实描述见长。波莫桑《项链》、契科夫《变色龙》以及欧亨利《麦琪的礼物》都在说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即使有夸大,却并不虚幻,从现实中挖掘小说故事,也一向是伟大作品的惯常思路。

只有卡夫卡不同,虽然作家著书的目的都是希望,以故事起到或讽刺或影响或推动社会某种变革的目的,但在形式上,卡夫卡别出机杼——传统的故事是:心中住着一只小恶魔,卡夫卡的故事是:你变成了一只小恶魔。失去了那一层艺术的修饰感和形象的边界,籍以拷问现代社会对人性、亲情的观感,结果是崩塌。

然而这样大胆的创意和构思,并不能得到前一个世纪的认同,在“表现主义”尚处于艺术边缘的时刻,在《战争与和平》等传统巨著余韵未消前,在形式上挑战传统艺术的卡夫卡注定是边缘人物。

一直到二战后,卡夫卡的小说随着表现主义在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崛起,重新得到认同,在现代社会的街头,你看到那些cosplayer和行为艺术者,可以对表现主义影响一窥究竟。

传统社会现代化的伤痛

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影响,总是被艺术敏锐地捕捉到。且不论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绘画、音乐作品,即使是在几十年来的电影中,也在不断被触及。著名的cult片《变蝇人》中,科学不被束缚的进行着疯狂实验,最终使人类基因变异,混同苍蝇成为怪物,异曲同工,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是被动变身,大卫柯南伯格《变蝇人》则是主动变身,结局倒是没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之以图后快。在CAPCOM公司著名的游戏《生化危机》中,注射了T病毒的最终boss由人变为怪物,再变为臃肿的生命体,起源说是卡夫卡也不为过。

自文化的文艺复兴和工业的蒸汽革命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其工业社会的体系、文化500年来浸润着全球文明。虽然,高度工业化为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文化的交流共融。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也遭遇了橘化为枳和后继无力。橘化为枳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水土不服,比如说中国传统农耕文明遭遇城市集群化过程时,四世同堂共居一屋已经不可能——家庭承担不了高额的房屋费用,所以,传统文化长幼有序、吃住行礼仪的一部分就急速消失,而中国文明又缺乏这种传统文化缺失后的给养——或称新的文明习俗,这就是橘化为枳。后继无力则是说,西方文明在文艺复兴后的500年后,也缺乏文化层面振聋发聩的沿革,这也为工业文明缺少了可依靠的文化给养,使得工业化的弊端越发明显。

卡夫卡笔下的《变形记》世界,是20世纪初的世界。至今,即使人类已经发明出计算机、手机,工业文明细分出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我们对于如何解决人类越来越疏离的情感,却一直苦无良药。

快到春节了,希望今年大家少抢点红包,多陪亲人说说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