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方氏宗祠记
(2012-11-04 12:02:07)
标签:
散文杂谈 |
分类: 散文 |
大约我十岁的时候,我的大伯可能觉得我还像个读书人的样子,就郑重其事地告诉我:我们祖上是从湖北麻城迁过来的,先到麻庄(庙仙东五里)落脚,后来就搬到咱塆(庙仙官庄)。后来,同样的故事,我父亲也告诉过我。那时候我很小,根本不知道他们这是要将家族历史传承给我。
近年来,罗山各个姓氏都在搞家谱,并借助家谱而凝聚族人,成立什么姓氏联谊会,我们方家也不例外。因为方氏联谊会成立之时我尚在深圳,待我回来,只是参加活动,并没有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他们和河南的禹州、湖北的孝感、红安等地的族姓联络,我没有参与。前天,突然接到本族侄子们的电话,要我一起到红安,去参观刚落成的方氏宗祠,我当然义不容辞。
昨天早起七点多,车在楼下接我,然后上高速到新县县城,和另一个在新县的侄子会合,吃过早点,出新县城,经箭厂河乡,不远,从大道向西,折向一条蜿蜒崎岖的小水泥路,前行约四五里,就看见一片古朴典雅巍峨雄壮的建筑,这就是新建成的方氏宗祠。
宗祠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层大殿。前殿正中是门楼,门楣之上大书“方氏宗祠”四字,门楼两边,一侧是迎宾堂,一侧是名人堂;中殿为议事厅,后壁正中挂方氏始祖雷公画像,两侧对联为本族侄孙方应展撰联并题写,一笔柳楷,工整精到,画像据说为应展之兄所画,一门兄弟书画合璧,难得难得!后殿为方氏本枝的供堂,正中为始祖俊斋公之雕像,像前为二世祖必麟公的牌位,第三排为三世祖九兄弟的排位。每层殿门及内部宣传栏皆有对联,联语皆甚工整,这令我大为满意,我见许多半吊子对联,常常哭笑不得,后来我知道,这对联皆出自信阳市委党校方应海和光山泼河中学副校长方应展之手,此二人皆为诗词名家,所做对联皆语雅旨深,工稳可风,甚好甚好!
我原不知道麻城和红安有什么关联,直到我细细看过宗祠印发的资料,才知道红安(黄安)原来属麻城管辖。我大伯,我父亲,我们罗山方家口口相传的祖籍麻城,居然就在这里。看看宗祠内的地图,方氏宗祠现在隶属湖北红安县的华河乡檀树岗,这个地方又叫“吊桥”。如果以红安、麻城和新县为三个点画个等边三角形,那么,这吊桥的位置就在这三角形的正中。据说方氏在当时曾“富甲齐安”(黄州古称齐安),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5年)进士梅国栌曾写一篇《方氏吊桥记》,详细叙述吊桥之盛况。说吊桥是“鸿儒伯椿字宗仁公潜居之所”,说:“云其吊桥者,噙濠于门首,中砌石墩而缺中,置铜板于桥上······昼则放下通往来,夜则吊起防奸宄”,可见当时吊桥之胜况。后有人诬告“图谋不轨”被官府抄家,此后子孙散落各地。哦哦,原来,我祖上兄弟数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这里出发,来到罗山的。
我知道我方家祖上和几个大名人有些关系了:
一是文天祥。当时有一个叫作“方德广”的“司马”,请文天祥为家谱作序,这序现在保存在宗祠资料里。司马在《周礼》为“三公六官”之一,主兵。在汉代为“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同样主兵。在唐代,成为州郡闲官,如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均外放司马,白居易诗曰“司马人间雍散官”,没用。宋代,可是没再听说还设有这个官职。文天祥曰“今司马德广公”,可是借古官职以称之?和文天祥同时的是否有一个主管军事的方德广,我没查资料,但,能让身为丞相的文天祥为家谱作序,此人必有来头。
文天祥的序,把我方家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从我方氏肇封方山(禹州)以方为姓说起,然后是方回、方舜友,商朝时的方周叔、两汉时方赏、方阳,“世居河南,为光(山)固(始)勋臣。”王莽时济南令尹方绂“迁居江左”,有子方雄,雄生三子储、侪、俨,方俨的后代有一个叫方(王+叔)的“自吴夥迁固”,其子方殷符任唐僖宗中丞御史,平黄巢有功,有子七人,第三子方延范,“徙莆(福建莆田)”。后唐庄宗(李璟)时,做过州郡刺史,有德政,有六子,号称“六桂”。其第五子名方仁载,做过仙游宰,显德朝官礼部郎中。仁载有四子,长子方慎从,在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举进士第一名,“宰六邑、二郡、典四藩,俱有政绩”,慎从有有六子,第四子方霁巨,其子方贵,“赠朝奉郎”。方贵有子七人,第三子方畇,“官大理评事”。方畇有子有四子,其中有叫方美的,生子方烈,考进士第四名。方烈有四子,第三子叫方宗。方宗的儿子,叫方森。方森生子,叫方德广,“为群司马”。这个方德广,就是请文天祥给家谱作序的人。
二是方孝孺。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方家造家谱,方孝孺作序,自署曰“嗣孙孝孺序”。方孝孺的序,没有对方家的源流演变做出说明,只是就修家谱的意义发了一番宏论,果然好文笔。我小时候,族祖方本初公曾传我一幅对联曰:“壮猷自昔垂元老,正学于兹仰大儒”。上联是写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方叔的,他南平荆蛮,北伐玁狁,武功卓著,是我们方家的骄傲。下联,就是说这个方孝孺。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号“正学先生”。我不知道海宁方家和文天祥序言中阐述的方家有无关联,他自己的序言也没有提及,所以,我不能断定他是不是我这一枝。文天祥的序,只是从方德广这一枝说,像某某有几子,其一是谁,生子谁,其它的都抛下不管。这样推算起来,同宗连枝,皆有可能。不管怎样,方孝孺是我们方家的骄傲!尽管由于他的刚直不屈,被那个杀人魔王朱棣诛杀了“十族”800余人,他那一枝的方姓人家被诛杀殆尽,但我们仍然敬仰他。我们方家人至今还带有方孝孺的傲骨,不苟合、不逢迎,不屈己奉人,挺着胸脯脸朝天,大概我们方家人生性如此。如果我处于方孝孺当时的情景,也是一样。
四是曾国藩。曾国藩是为兴国方氏族谱作序。他说:“兴国方氏,系出周元老方叔,其后自桐庐迁江西之浮梁,至元季有以孝廉官兴国者,曰迪”。我虽看不出兴国方氏和我这一枝的关联,但能让曾国藩这个“世袭一等义勇候”为我们方家的族谱作序,毕竟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曾国藩是中华道统的誓死捍卫者,我虽对他了解不多,但一直心存敬仰。
此番红安吊桥之行,获益甚多,感慨亦多。
获益云者,上述诸多资料为平生第一次见,增广见闻,即是受益。
感慨云者,须条以陈之。其一,我家世代口口相传,曰迁自麻城,今始知祖籍之所在,恍如归家;其二,始知我家来龙去脉,以及在罗诸本家之远近关系,如孝孺公序言所云:“尊祖之次,莫过于重谱。由百世之下而知百世之上,居闾巷之间而遍同宇之内。察统系之异同,辨传承之久近。叙戚疏,定尊卑,收涣散,敦亲睦,非有谱焉以列之,不可也。”觉得真的应该把我们家的谱系整理得更清楚一些。其三,本家初见,殊觉亲近。昨天到会者,绝大多数都是初见,然各按辈分,亲如一家。我想,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凝聚力,可能与这种家族之间亲亲认同的特点有关。中国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统治,但曾经的征服者统治者皆不知所终,而华夏各族各姓传承依旧,亲亲认同,当居首功。其四,这么一座规模宏大的宗祠拔地而起,发起者筹建者之功劳不可磨灭。就像我在讲话中说的:“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心灵的皈依”。希望我们方家子弟,都能为方家的事业各各献智出力。
如果我家祖上是因为吊桥事件被抄家而避难至罗山的说法是真实的话,那么这件事应该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以后,因为这一年梅国栌还写《方氏吊桥记》。嘉靖在位45年,设在嘉靖末年以前,方氏罹此抄家大难,那么我祖上从此出发至罗山,迄今已有400多年了。当年,可达公、可太公、自悦公凄凄惨惨背井离乡,400年后,其后裔不远百余里来此凭吊故址,画了一个400年的大圆。想起了以色列,犹太人画了一个2000多年的大圆啊。人,都在画圆,小自个人,大至家族,再大至整个人类,概莫能外!
方氏宗祠门前,一座很大的水库,叫檀树岗水库。水库左首边是一座颇高的山峰,这山峰在宗祠对面向右首方向一路绵延,伸向辽远的远方,在烟雨迷蒙中,呈现龙飞凤舞之势。宗祠左首不远的村庄,都住着我们方家人,中午吃饭,见家中的墙壁上贴的学生奖状,什么“方奇”、“方瑞”、“方艳”,呵呵,和我们家里名字都一样。门前池塘边,一口井,水还清澈见底,这井水,我们的可达公、可太公、自悦公,都曾饮用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