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音乐《我是小小音乐家》研讨实录

(2015-03-20 10:24:11)

执教:城关中心幼儿园  邢璟

记录:董书豪  胡明月

整理:陈坦

                        第一部分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 感受音乐的欢快气氛,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2熟悉歌曲,能够跟着音乐合拍的做动作

3通过音乐活动,学习使用生活物品为歌曲伴奏,培养幼儿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及相互配合的精神。

活动准备:

音乐《幸福拍手歌》,梳子、报纸、沙瓶、酸奶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你感觉幸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

今天老师带来的一首歌曲,也是关于幸福的,它的名字叫做《幸福拍手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提问:你们能听的出歌曲里面唱的是什么吗?

(如果幼儿回答的不清楚,可重放一遍音乐)

3、根据歌曲中歌词的内容,添加相应的动作。

4、分组表演歌曲,一边唱,一边做动作。(老师指挥)

教师演示指挥动作,让幼儿理解指挥动作的含义。

三、演奏

1、出示演奏乐器。

(1)谈谈各种乐器的用途。

(2)告诉小朋友这些乐器除了生活中的用途意外,还可以给音乐伴奏。

2、讨论配器方案。

  (1)拍手的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乐器伴奏?(拍肩、拍腿、跺脚)

3、配器完成,发放乐器,演奏歌曲。

  (1)幼儿手拿乐器,看老师指挥练习一次。(老师哼唱)

  (2)播放音乐,幼儿用乐器演奏。

按照老师的指挥动作,准确的做出反应,注意使用乐器的力度。

  (3)教师哼唱部分原曲,幼儿用乐器练习一次。

注意乐器间的衔接和配合。

  (4)请幼儿交换乐器,在教师的指挥下,幼儿集体演奏。

 四、活动结束

请幼儿交还乐器。

 

 

 

 

第二部分:教学实录

时间:2014年5月7日

地点:城西幼儿园

执教老师:邢璟

参与人员:陈坦园长 赵庆梅园长  来艳园长  李祥莲园长  赵芷桦老师  戴言凤老师 黄丽老师

记录人:胡明月、刘金环

人数:16幼儿

 

9:17

一、谈话导入

1、              打招呼

师:小朋友小朋友早上好         幼:小朋友小朋友早上好

师:你们应该叫我什么呀?         幼:小朋友小朋友早上好(第二遍)

师:再来一遍啊,别让客人笑话我们  幼:老师老师早上好(第三遍)

2、谈论幸福(9:18

师:你们知道幸福是什么吗?

幼:快乐、开心

师:幸福就是可以快乐地玩耍,可以吃很多好吃的。如果你们感觉幸福,用什么表示呢?

幼:飞吻、、、、、

师:我想到一个,(双手抱肩),

9:20

二、导入新课

1、倾听音乐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是幸福的歌,歌曲的名字是《幸福拍手歌》,请小朋友认真听,歌曲里都唱了什么?【倾听任务】

2、掌握歌词内容

播放幸福歌 1(歌词内容:拍拍手、拍拍肩、拍拍腿、跺跺脚、转个圈圈)

师: 这首歌放完了,里面有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幼:第四个动作是跺脚

3、根据歌词做动作

师:你们这么厉害,现在我们做个游戏,我说拍哪里你就拍哪里,看谁做得快?

依次拍拍手、拍拍肩、拍拍腿、跺跺脚、拍肚子

师:现在老师来唱一遍,你们来做动作,如果做得好的话,待会切西瓜来做

教师清唱1  幼儿做动作

4、分组做动作

师:现在来切西瓜,一块西瓜只能做一种动作,你能跟其他西瓜做一样的动作吗?

第一块西瓜,拍手,二,拍拍肩,三  拍拍退  四  跺跺脚

重复一遍,填空式

我唱一句你们做两遍

师:我们请老师放音乐,歌曲里跟老师唱的一样吗?如果没有到你们组,不要做动作?

播放幸福歌2  (幼儿做动作,教师指挥 

师:现在我们把转圈的动作加上,注意了啊,还像刚才的西瓜一块一块的

播放幸福歌3  (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动作)

师:小朋友们做的真好,下面老师要出一个难题了。

三、演奏

1、出示乐器

出示装有米的瓶子,梳子,盒子

教师出示盒子然后提问:这是什么盒子?     幼:装酸奶

教师出示报纸,师:报纸是干什么的?       幼:看书

师:其实这些东西除了生活中能用到,还可以给我们伴奏呢

师拿盒子  幼:一拍就有声音,师拍

师拿梳子  幼:一剌就有声音  在头发上剌  在手上剌  剌板凳  剌报纸  拍地

【幼儿继续说出各种办法,教说师下课之后再跟我说】

2、讨论配器方案

教师搬桌子幼儿分组坐

师:现在要给他安排一下任务,你觉得梳子适合做什么动作?

【幼儿提出与老师不一样的意见】

师:现在们再听一遍音乐,把问题放到心里,有没有类似的声音?

所有教具重新演示声音

播放音乐4

音乐暂停  师:拍手的声音是?          幼:梳子

师:确定用梳子?确定梳子是拍手的吗?  幼:老师拍肩是瓶子的声音

音乐继续   幼:瓶子就是拍肩的声音

师:你觉得是哪个?           幼:报纸

师:只有你们两个不同意是吗?幼:我知道最后一个是报纸的声音

音乐继续

你们觉得更像瓶子还是像报纸?幼:听不出来

师:听不出来那我么就尊重大多数的意见。

师:下面我们就来拍腿了。

音乐继续

师:叠厚一点就能听出来

师:你认为拍腿的声音是撕报纸还是拍盒子?

幼:撕报纸  拍盒子

师:你觉得是撕报纸是吧?那我们再听一遍

音乐继续

幼:我感觉越来越像梳子刮的声音了

师:没关系。

3、演奏

9:46  发给幼儿报纸,音乐再起

师:现在小朋友手里都有乐器了,现在老师唱一遍,你们能用手里的乐器伴奏吗?还是一句做两遍动作,我还是要指挥的。

师:会用吗?盒子怎么用?你们呢?你们呢?【此时教师才有意识跟孩子强调节奏,之前部分孩子的节奏一直是错的,,没有卡在节拍上】

分别指导

记住啊,没到你千万别让你的乐器发出声音啊

播放音乐5

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教师指挥(节奏比前面好很多,但是个别幼儿仍旧出错)

幼儿交换乐器,不要拿乐器,自由换【幼儿混乱】

换好乐器【其实是换位置】

教师重复一遍每一组的动作

播放音乐6

教师指挥

9:56

四、结束

师:小朋友都玩好了吧?开不开心?刚才有小朋友说幸福就是开心,  现在请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上,我们把这份开心带到班里面去

 

 

第三部分:研讨要点

一、活动重点:

孩子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表现音乐;通过配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音乐内容。

二、此次活动适合的年龄班

(1)歌曲对大班孩子简单了,里面的歌曲很简单,音乐都是叠加的,小班的孩子听到也会跟音乐做,难在控制能力。

(2)这是一个典型的奥尔夫音乐,是一个叠加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没有难度。前面的孩子静止,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维。

(3)我感觉我对中班的孩子挺有信心的。

(4)音乐旋律比较简单、节奏相当明快、歌词动作性强,完全可以放在中班。

三、音乐的问题:

1、音乐的适合性。音乐很能跟上时尚;所用的音乐是奥尔夫音乐中比较正规的。但要明确选的音乐到底要干嘛。

2、指挥问题。

(1)因为孩子年龄特点是注重具体形象、直观思维,幼儿园的指挥没有花哨的动作,很有节奏感,一拍一下。我们基本上是打拍子,而你是划着打拍子的,一点没节奏感,给孩子的刺激不够,如果一排一下给它节奏,很有节奏感的。

(2)基本上所有的幼儿园老师的指挥很直观、很简单。音乐起和收,老师要有一个起范,让孩子知道,在这个动作中老师的指挥应该非常简洁,你想让他拍2下,就拍2下,非常直观。

(3)唱时的问题:比如说哼唱时的节奏问题:为什么不用音乐里的原句原旋律唱,当孩子探索动作时,老师放慢速度,去哼唱,既不会减少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又能方便孩子做相应的动作。

四、流程的设置:

1、流程应是:熟悉音乐;然后摘句练习那些动作性的乐句,但你必须放慢速度的哼唱;再听随音乐集体联系;然后自主分组练习,大家商量要做的节奏动作。

2、音乐活动的导入方式及其有效性。

我认为这首歌导入、谈话都可以不要,直接用歌导入,孩子会很兴奋。但你的做法是直接冷场,因为孩子的表现是听音乐做动作,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快乐的事,他们的唯一的发泄是用动作来表现,又蹦又跳。其实从动作的感受要强于嘴巴说的感受。所以可直接用音乐导入,让孩子用身体动作去感受,效果不会太冷。

3、各环节的比重。

(1)把配器和熟悉歌曲环节的比重设置的同等重要了,重点不突出,所以你要有所舍弃,明确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

(2)听完音乐,马上就把孩子分成4块,后面的孩子只有在最后才能跺一下脚,在前面部分都要闲着,等待时间过长,这一环节老师考虑不周,不应让孩子闲这么长时间。

4、把握好活动中的兴奋点。快速的地方是引起孩子的兴奋点,孩子对音乐不太熟悉时,孩子做动作就会很慌,越慌对自己越有挑战性,就会非常感兴趣,兴趣非常高;等后来熟悉之后,就是一个练习、学习的过程。

5、环节的调整。我认为前面太冷了,可适当调整一下。可把时间完全省在后面给孩子探索上,既然给孩子生活中的东西,应让孩子去应让孩子去寻找它的声音,去找它在音乐合适的位置。

五、教学风格。

1、音乐活动中老师的干净利落的体现:音乐活动要的不是干净利落的语言指导,你的动作、表情、肢体都要干净利落,带孩子风风火火的玩,语言应越简洁越好,应该以语言抛出问题,作为一个引子,让孩子去感受、去尝试、去理解,觉得那样更好。

2一节课下来,替老师感觉很累,老师一直在做示范,其实可以不用一直做,刚开始可以做动作,后来孩子熟悉之后,完全放手让孩子做。

3这位老师很稳,没有着急走,心中装着目标,在探索环节做得很实,我觉得探索的目的达到了。

六、明确幼儿的任务意识。

1活动目标首先是感受歌曲,但是这首歌曲内容大班孩子很容易掌握,所以后面可以把主体性交给孩子。如在欣赏歌曲,老师可以在听歌前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去感受,而不是听完之后再问,可能会帮孩子更熟悉乐曲。

七、理念问题。

1、理念和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问题:音乐活动有2种重要东西:理念问题和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音乐性和审美性。

2、活动中老师忽略了音乐性和审美性的一点是:在后面尝试节奏的时候,如给孩子说这个地方要拍2下,这是没有审美性,其实在音乐教育中这就是一个理念问题,自己有意识,所以可以克服。

3、最重要:理念问题,放开让孩子自己配、选、练习。

所有音乐活动一定要考虑音乐性与教育性。

八、配器的使用。

1、我不觉得认识配器应前置,这个前置就是放在课前,作为准备。

2不是前置,前面的时候让孩子充分的玩,但跟音乐没有关系的东西。

3、可以把这些乐器放在区角,让孩子有一定的感知,在配器的时候让孩子自由选择某一种乐器、去选某一种音乐去体验。

 

 

第四部分:说课、评课实录

说课:

1、活动的目标:

(1)三个目标:应用中体验快乐;熟悉歌曲,按节拍做动作;善于发现、变废为宝。

(2)两个主要的目标:合拍做动作;配器。

2、重点:熟悉音乐做动作,根据歌曲伴奏。

3、导入:谈话导入——什么是幸福?与课程结束时形成联系。

4、流程:先听整首音乐;然后跟内容做动作;再熟悉后演奏。

5、乐器的出示时机:如果听过音乐就把乐器给孩子,让小朋友自己选,做动作,可能会更好。但我的规矩性太强,可能压不住孩子,下次上课可以借助李园长的建议进行改进。

6 教案临时改动了,幼儿不熟悉,第一次接触这首歌,教师的带领限制了孩子的表现。

 

评课:

赵庆梅名师:

1、音乐的适合性:

(1)音乐很能跟上时尚;所用的音乐是奥尔夫音乐中比较正规的。

(2)但整个音乐感觉起来:刚开始听时觉得奥尔夫音乐;看到一半时,想你到底想干吗?这节课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慌忙看目标,接着感觉是不是学唱歌曲;看到名字“我是小小演奏家”,觉得会不会是打击乐,让孩子学会看指挥演奏,可能也是重点?我就慌忙看目标,也没有找到。所以我现在想知道你这节课到底要来干嘛?

执教老师:一个重点是熟悉歌曲,合拍的根据歌曲内容做动作,就是表演;二是用拿来的东西,做配器。

赵庆梅园长:我可以理解为你的一个重点是孩子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表现音乐;第二个通过配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音乐内容。

2、指挥问题:你的指挥有问题。

(1)幼儿园的指挥没有花哨的动作,很有节奏感,一拍一下,因为孩子年龄特点是注重具体形象、直观思维。我们基本上是打拍子,而你是划着打拍子的,一点没节奏感,给孩子的刺激不够,如果一排一下给它节奏,很有节奏感的。

(2)基本上所有的幼儿园老师的指挥很直观、很简单。音乐起和收,老师要有一个起范,让孩子知道,在这个动作中,老师的指挥应该非常简洁,你想让他拍2下,就拍2下,非常直观。

3、此次活动适合的年龄班

歌曲对大班孩子简单了,里面的歌曲很简单,音乐都是叠加的,小班的孩子听到也会跟音乐做,难在控制能力。刚才我们在讨论小班的孩子可不可以,陈老师说可以把速度降低,如果是小班孩子,可能就难了,唱不是难点,使用乐器的过程中,可能就不会了,特别是沙锤,他会不停地动,控制能力太差。但中班的孩子我觉得应该可以,你试了吗?

 

执教老师:我在中班试过,如果按整个流程来说,要整个完成,中班的孩子有可能完成不了。

 

赵庆梅名师:这是一个典型的奥尔夫音乐,是一个叠加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没有难度。前面的孩子静止,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维。

 

执教老师:就是后面有拍手、拍肩、拍腿、跺脚是四个动作连接到一块的,衔接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如果控制的比较好的话,孩子完成的比较好。

 

赵庆梅名师:我感觉我对中班的孩子挺有信心的。

 

赵芷桦名师:如果把探索环节让孩子在课前充分的玩那些东西呢?这样配器上解决了

4、环节的设置问题

执教老师:可分为2个部分。如果完全熟悉了歌曲,再来配器可不可以?

 

陈坦名师:

你把配器和熟悉歌曲环节的比重设置的同等重要了,重点不突出,要有所舍弃,明确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

5、音乐活动的导入方式及其有效性

我认为这首歌导入、谈话都可以不要,直接用歌导入,孩子会很兴奋。但你的做法是直接冷场,因为孩子的表现是听音乐做动作,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快乐的事,他们的唯一的发泄是用动作来表现,又蹦又跳,是一种发泄,是最直接的一种感受。其实从动作的感受要强于嘴巴说的感受。所以可直接用音乐导入,让孩子用身体动作去感受,效果不会太冷。

6、环节的设置问题

(1)听完音乐,马上就把孩子分成4块,后面的孩子只有在最后才能跺一下脚,在前面部分都要闲着,等待时间过长,这一环节老师考虑不周,不应让孩子闲这么长时间;可采取一开始直接放音乐,直接导入。

(2)快速的地方是引起孩子的兴奋点,孩子对音乐不太熟悉时,孩子做动作就会很慌,越慌对自己越有挑战性,就会非常感兴趣,兴趣非常高;等后来熟悉之后,就是一个练习、学习的过程。

(3)我认为前面太冷了,可适当调整一下。可把时间完全省在后面给孩子探索上,既然给孩子生活中的东西,应让孩子去应让孩子去寻找它的声音,去找它在音乐合适的位置。其实这些声音放在音乐的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你最后说挺好:我们配了那么长时间的乐器之后,你说哪个都可以。所以环节的设计应适当做调整。

7、音乐活动中老师的干净利落体现在哪些方面

执教老师干净利落。但本节课只体现在了语言引导上;但音乐活动要的不是干净利落的语言指导,你的动作、表情、肢体都要干净利落,带孩子风风火火,语言应越简洁越好,应该以语言抛出问题,作为一个引子,让孩子去感受、去尝试、去理解,觉得那样更好。

 

来艳名师:

1、一节课下来,替老师感觉很累,老师一直在做示范,其实可以不用一直做,刚开始可以做动作,后来孩子熟悉之后,完全放手让孩子做。

2、探索声音怎么发出的环节,有个男孩子创意很好,但老师把话题接住,固定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3、换乐器,其实孩子没真正换。

 

执教老师:考虑的上课时间可能超了,如果再换,时间更长了。

 

戴言凤名师:

1、老师状态不错,也跟小朋友很亲近。

2、活动目标首先是感受歌曲,但是这首歌曲内容大班孩子很容易掌握,所以后面可以把主体性交给孩子。如在欣赏歌曲,老师可以在听歌前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去感受,而不是听完之后再问,可能会帮孩子更熟悉乐曲。

任美丽名师:

1、分发打击乐的过程中,为什么每次拍手就用撕报纸,拍肩就要用瓶子——为什么每一个声音要有固定的配器,应把交流讨论的空间留给孩子。

2、、注重乐器的整体性——拍手拍肩都有,但到转圈圈的时候是不是四组一起做动作,不应都闲着,会不会更体现完整性。

3、交换位置时,最后有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交换乐器时,老师交代问题不清楚,交换环节有些混乱。交换时,老师提前把问题交代清楚,不会造成混乱的状态。

 

赵芷桦名师:

1、这位老师很稳,没有着急走,心中装着目标,在探索环节做得很实,我觉得探索的目的达到了。

2、虽指挥有些问题,但老师应该比较聪明,知道点到即止。老师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节奏型,应交待清楚节奏型是什么,如果有示范会更好。

3、孩子刚刚打开探索的大门就结束了。对梳子的探索,孩子有发现,老师给压下去了。

4、指挥时,小朋友跟不上你的拍,老师可改变一下方式。

 

陈坦名师:

1、理念和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问题:活动有2种重要东西:理念问题和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音乐性和审美性。你可能忽略了,老师给孩子的探索不够充分,规定的过的,这些都是高控。

2、唱时的问题:比如说哼唱时的节奏问题:为什么不用音乐里的原句原旋律唱,当孩子探索动作时,老师放慢速度,去哼唱,既不会减少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又能方便孩子做相应的动作。

3、指挥的动作过于繁杂,孩子看不清楚。

4、探索时很纠结,有无意义:为什么非要规定某一个乐句就得对应那个盒子,然后那个纸和那个盒子就得那样拍,有这个必要吗?没有必要,其实这个地方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门,孩子刚刚进入状态,你就给他关上了,其实这是最能体现你能给孩子尊重、自主选择、探究的环节,这样设计的没有问题。

5.音乐旋律比较简单、节奏相当明快、歌词动作性强,完全可以放在中班。

6.你忽略了音乐性和审美性的一点是:在后面尝试节奏的时候,如给孩子说这个地方要拍2下,这是没有审美性,其实在音乐教育中这就是一个理念问题,自己有意识,所以可以克服。

7.环节设计没有问题,如果要放在中班,比如说配器,我不觉得配器给它前置,这个前置就是放在课前,作为准备。

 

赵芷桦名师:不是前置,前面的时候让孩子充分的玩,但跟音乐没有关系的东西。

 

陈坦名师:

1.可以把这些乐器放在区角,让孩子有一定的感知,在配器的时候让孩子自由选择某一种乐器、去选某一种音乐去体验。

2.流程上:直接分4组,完全没有整体练习的机会;我觉得程序应是:熟悉音乐,然后摘句练习那些动作性的乐句,但你必须放慢速度的哼唱,再听随音乐集体联系,然后自主分组练习,大家商量要做的节奏动作。

3.如果没有乐器,可以交换;如果有乐器,就得有配器环节,配器的环节是开放的,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4.节奏型:节奏型对于大班孩子很简单,选什么乐器配什么声音完全交给孩子自由选择。

5. 最重要:理念问题,放开让孩子自己配、选、练习。

所有音乐活动一定要考虑音乐性与教育性。

6.只有一个孩子转圈,但是老师的点评给人一种笑话孩子的意思,实际上最初的时候如果放开让孩子自己做动作,转圈的问题孩子会自己解决;可以用一个道具,小的标识,给孩子一个转圈的方向。

7.只要节奏对,孩子拿哪种乐器都行;同时也就解决了指挥的收起。

 

来艳名师:

1.教师意识:孩子具有主体性,但老师使孩子缺乏充分地探索,尊重。

2.用音乐直接导入特别好。

3.注重培养孩子收放乐器的常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