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杨府爷

(2012-08-28 16:05:36)
标签:

杂谈

千年杨府爷
它是浙南民间影响最大的本土信俗——
2012-08-26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41514.jpg
市区杨府山,因山麓有祭祀杨府爷的杨府庙而得名。 南航 摄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64262.jpg
龙湾永中街道下湾村北山杨府庙门匾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74294.jpg
清光绪《永嘉县志》里杨府庙的记录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97042.jpg
清温州知府戴槃著《东瓯记略》里的《杨府真君勘乱显灵记》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504566.jpg
清光绪《杨太老仙翁正直真君福佑圣王行实碑》

方舟 文/摄

去年底,我市洞头、苍南、文成的杨府爷信俗作为民俗项目,入选温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府爷信俗是浙南民间影响最大的信俗,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著名的民间神祗之一,奉祀神庙达500余座,信俗群众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其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杨府爷信俗,作为海洋文化的遗存一直流传至今。

唐代开始传说

作为本地人物神,杨府爷本名杨精义,字植臣,祖籍浙江临海,唐代人,644年生于安固县廿八都苌芬西村,据考证,苌芬西村旧属瑞安县集善乡,今属瑞安市陶山镇碧山渡头村。

1985年,瑞安碧山龟岩村发掘出一块青石材质的残碑,清光绪四年(1878)庠生陈见龙等人重立,碑额为《杨太老仙翁正直真君福佑圣王行实》。碑文相传他:“大唐贞观甲辰年(十八年)五月廿四辰时诞生,翁姓杨,讳精义,居安固,廿八都苌芬西村人也。夫人葛氏得训,其子国正、国天、国心、国顺、国猛、国勇、国刚、国强、国龙、国凤,媳十房……子孙共五十二人。至己巳年(总章二年)翁得中二甲进士,丁丑年(仪凤二年)官封都督大元帅、□□□□。甲申年(嗣圣二年)三子国心得中二甲进士,官封洋湖都督;其杨四、杨八、杨九俱为元帅……翁至六十五岁辞职告归。原有祖山一岗名曰北山,翁乃创造一寺,号松古□□,□□田百亩余归于寺中,以作香灯田供奉诸佛,自在北山坐静修道,翁寿一百零八岁,一旦拔宅飞升,□登天府。翁自逝世后,精光不散,道义常昭,由是灵著海澨,祈祷感应。礼部叶启正、户部陈天□于□子年奏封为太老仙翁正直真君,封葛氏大郡夫人,十位尊王封苌芬本地地主。”

另据1990年立于鹿城区杨府山祖庙《北山杨府庙移建志》碑相传,他“玄宗天宝十年(751),拔宅飞升,尸解著灵岩。公七子国刚,追承父志,隐居瑞安陶山白云洞修道。道成后与父跨鹤遥怡而来,招其兄弟俱入仙籍”。

这些记载说明杨精义本身是个武进士出身,官封都督大元帅。十个儿子三登仕籍,是父子二代进士。《温州府志》、《平阳县志》和《乐清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相传唐宝应元年(762),袁晁暴乱,陷上饶、明州(今宁波),直犯东嘉州(温州),值攻陷县城之时,当夜杨公显圣,群匪惊恐,军心大乱,弃城溃逃,途中袁晁被杀,上饶、明州同时光复。时礼部叶启正、户部陈天佑等联章把杨氏父子事迹奏闻天子。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封公太老仙翁正直真君、苌芬地主,葛氏为大郡夫人,子十人为十洞尊王。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贡生汪天进,黄文正恐时久失传,立碑为志,以纪其事。故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锡封侯”之美称。

后世帝王封敕不绝。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封为圣通文武德理良横福德显应真君,明熹宗天启年间封为慈德救世仙人。

祭祀封赐众多

至明代,杨府庙已经广泛存在。相传明嘉靖癸丑年(1553)秋,海盗勾结倭寇犯境,四出骚扰百姓,震动温州,浙东道浙江按察司副使袁祖重责不容辞,率兵御寇于巨海之间,奈敌众官兵少,虽奋勇力战,气穷力竭,而寇借巨船顺风围攻,官兵死伤甚众。正值危急之际,突然飓风阴号,浊浪排空,寇船溃散,而官兵全济而归。袁祖重夜假寐间,见俨然袍笏者言曰:“战事危矣,非我不能济汝。”袁连忙拜问,答曰:“予北山福德真君也。”

袁醒然惊觉,忙询问左右,皆曰永嘉县九都山北有宋福德真君庙,袁即率文士往而祀之。见神像宛然梦中之所见者。但因时久失修,庙廊芜废,感其佑灭夷寇之德,于是与众议重建,告成后撰文立碑记事,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宋有敕北山杨府庙碑文,明有按察司副使袁公碑记”。

杨府爷信俗的全面复兴,还是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认为他保一方平安,温州地方绅士和官吏不断整理材料,通过各级官员,向朝廷呈献奏章,请求为杨府爷封典。而杨府爷祭祀也第一次被写入正史。《清史稿》志五十九载:“温州祀唐杨精义。”

清咸丰四年(1854),乐清瞿振汉率众攻县,官兵莫敢为敌,相传变乱的平息得到杨府爷之助。咸丰五年(1855),浙江巡抚何桂清奏请,封为护国安邦侯,敕封杨府(陶山杨国刚隐修处)为福保圣古寺,后改称杨府圣庙。同治六年(1867),浙江巡抚马新贻复请,奉旨加封“福佑侯王”,温州知府戴槃立碑记其事,勒碑于市区海坛山杨府庙侧。

杨府山名来历

杨府爷信俗的影响虽没有妈祖大,但杨府爷的神殿十分密集。据初步统计,在温瑞塘河流域有道教宫观340座,其中祭祀杨府爷的就达23座。龙湾区永中街道下湾村黄石山麓有座北山宫,俗称北山杨府庙,祭祀的就是杨府爷,香火旺盛,远近闻名。在永嘉场,杨府爷被称为永场宫主。据老人讲,旧时历年农历五月十八,永嘉场龙船都集中在庙前的河中“斗龙”,其中也有祭祀杨府爷的含义,50年代后渐废。

宋理宗端平年间于温州九都瞿岙(瞿屿山)之北麓建杨府庙,称北山杨府庙,旧时香火甚盛,久而久之,瞿屿山今被称为杨府山。明《岐海琐谈》第四二八条记载:“北山杨府大神庙在九都瞿岙。庙中旁列十子,以行第称为相公,各有配偶夫人。凡合伙经营虑相侵负,及暗昧之事无由暴白者,必诅诸神以冀昭鉴。凡远行商贩者、泛海捕鱼、及婴疾濒危卒、病沉疴者,必祷诸神以藉庇佑。妇女死于急症,禾稼成熟而糠秕者,俱指为神所攸摄。传闻每春夏交,往海鬻鲞,积雨遇晴,谓神晒鲞之候。”

正因为杨府爷有诸多佑民的民间传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如同妈祖一样。而杨府爷信俗,要比妈祖信俗早三百年。杨府爷信俗作为海洋文化的遗存,在浙南沿海一带,跟妈祖一样,也成了渔民的精神寄托。

千年杨府爷
它是浙南民间影响最大的本土信俗——
2012-08-26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41514.jpg
市区杨府山,因山麓有祭祀杨府爷的杨府庙而得名。 南航 摄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64262.jpg
龙湾永中街道下湾村北山杨府庙门匾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74294.jpg
清光绪《永嘉县志》里杨府庙的记录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497042.jpg
清温州知府戴槃著《东瓯记略》里的《杨府真君勘乱显灵记》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20826/20120826504566.jpg
清光绪《杨太老仙翁正直真君福佑圣王行实碑》

方舟 文/摄

去年底,我市洞头、苍南、文成的杨府爷信俗作为民俗项目,入选温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府爷信俗是浙南民间影响最大的信俗,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著名的民间神祗之一,奉祀神庙达500余座,信俗群众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其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杨府爷信俗,作为海洋文化的遗存一直流传至今。

唐代开始传说

作为本地人物神,杨府爷本名杨精义,字植臣,祖籍浙江临海,唐代人,644年生于安固县廿八都苌芬西村,据考证,苌芬西村旧属瑞安县集善乡,今属瑞安市陶山镇碧山渡头村。

1985年,瑞安碧山龟岩村发掘出一块青石材质的残碑,清光绪四年(1878)庠生陈见龙等人重立,碑额为《杨太老仙翁正直真君福佑圣王行实》。碑文相传他:“大唐贞观甲辰年(十八年)五月廿四辰时诞生,翁姓杨,讳精义,居安固,廿八都苌芬西村人也。夫人葛氏得训,其子国正、国天、国心、国顺、国猛、国勇、国刚、国强、国龙、国凤,媳十房……子孙共五十二人。至己巳年(总章二年)翁得中二甲进士,丁丑年(仪凤二年)官封都督大元帅、□□□□。甲申年(嗣圣二年)三子国心得中二甲进士,官封洋湖都督;其杨四、杨八、杨九俱为元帅……翁至六十五岁辞职告归。原有祖山一岗名曰北山,翁乃创造一寺,号松古□□,□□田百亩余归于寺中,以作香灯田供奉诸佛,自在北山坐静修道,翁寿一百零八岁,一旦拔宅飞升,□登天府。翁自逝世后,精光不散,道义常昭,由是灵著海澨,祈祷感应。礼部叶启正、户部陈天□于□子年奏封为太老仙翁正直真君,封葛氏大郡夫人,十位尊王封苌芬本地地主。”

另据1990年立于鹿城区杨府山祖庙《北山杨府庙移建志》碑相传,他“玄宗天宝十年(751),拔宅飞升,尸解著灵岩。公七子国刚,追承父志,隐居瑞安陶山白云洞修道。道成后与父跨鹤遥怡而来,招其兄弟俱入仙籍”。

这些记载说明杨精义本身是个武进士出身,官封都督大元帅。十个儿子三登仕籍,是父子二代进士。《温州府志》、《平阳县志》和《乐清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相传唐宝应元年(762),袁晁暴乱,陷上饶、明州(今宁波),直犯东嘉州(温州),值攻陷县城之时,当夜杨公显圣,群匪惊恐,军心大乱,弃城溃逃,途中袁晁被杀,上饶、明州同时光复。时礼部叶启正、户部陈天佑等联章把杨氏父子事迹奏闻天子。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封公太老仙翁正直真君、苌芬地主,葛氏为大郡夫人,子十人为十洞尊王。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贡生汪天进,黄文正恐时久失传,立碑为志,以纪其事。故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锡封侯”之美称。

后世帝王封敕不绝。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封为圣通文武德理良横福德显应真君,明熹宗天启年间封为慈德救世仙人。

祭祀封赐众多

至明代,杨府庙已经广泛存在。相传明嘉靖癸丑年(1553)秋,海盗勾结倭寇犯境,四出骚扰百姓,震动温州,浙东道浙江按察司副使袁祖重责不容辞,率兵御寇于巨海之间,奈敌众官兵少,虽奋勇力战,气穷力竭,而寇借巨船顺风围攻,官兵死伤甚众。正值危急之际,突然飓风阴号,浊浪排空,寇船溃散,而官兵全济而归。袁祖重夜假寐间,见俨然袍笏者言曰:“战事危矣,非我不能济汝。”袁连忙拜问,答曰:“予北山福德真君也。”

袁醒然惊觉,忙询问左右,皆曰永嘉县九都山北有宋福德真君庙,袁即率文士往而祀之。见神像宛然梦中之所见者。但因时久失修,庙廊芜废,感其佑灭夷寇之德,于是与众议重建,告成后撰文立碑记事,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宋有敕北山杨府庙碑文,明有按察司副使袁公碑记”。

杨府爷信俗的全面复兴,还是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认为他保一方平安,温州地方绅士和官吏不断整理材料,通过各级官员,向朝廷呈献奏章,请求为杨府爷封典。而杨府爷祭祀也第一次被写入正史。《清史稿》志五十九载:“温州祀唐杨精义。”

清咸丰四年(1854),乐清瞿振汉率众攻县,官兵莫敢为敌,相传变乱的平息得到杨府爷之助。咸丰五年(1855),浙江巡抚何桂清奏请,封为护国安邦侯,敕封杨府(陶山杨国刚隐修处)为福保圣古寺,后改称杨府圣庙。同治六年(1867),浙江巡抚马新贻复请,奉旨加封“福佑侯王”,温州知府戴槃立碑记其事,勒碑于市区海坛山杨府庙侧。

杨府山名来历

杨府爷信俗的影响虽没有妈祖大,但杨府爷的神殿十分密集。据初步统计,在温瑞塘河流域有道教宫观340座,其中祭祀杨府爷的就达23座。龙湾区永中街道下湾村黄石山麓有座北山宫,俗称北山杨府庙,祭祀的就是杨府爷,香火旺盛,远近闻名。在永嘉场,杨府爷被称为永场宫主。据老人讲,旧时历年农历五月十八,永嘉场龙船都集中在庙前的河中“斗龙”,其中也有祭祀杨府爷的含义,50年代后渐废。

宋理宗端平年间于温州九都瞿岙(瞿屿山)之北麓建杨府庙,称北山杨府庙,旧时香火甚盛,久而久之,瞿屿山今被称为杨府山。明《岐海琐谈》第四二八条记载:“北山杨府大神庙在九都瞿岙。庙中旁列十子,以行第称为相公,各有配偶夫人。凡合伙经营虑相侵负,及暗昧之事无由暴白者,必诅诸神以冀昭鉴。凡远行商贩者、泛海捕鱼、及婴疾濒危卒、病沉疴者,必祷诸神以藉庇佑。妇女死于急症,禾稼成熟而糠秕者,俱指为神所攸摄。传闻每春夏交,往海鬻鲞,积雨遇晴,谓神晒鲞之候。”

正因为杨府爷有诸多佑民的民间传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如同妈祖一样。而杨府爷信俗,要比妈祖信俗早三百年。杨府爷信俗作为海洋文化的遗存,在浙南沿海一带,跟妈祖一样,也成了渔民的精神寄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