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璁与罗峰书院

(2012-05-25 10:49:34)
标签:

龙湾史料

分类: 文件下载

  

 
张璁与罗峰书院

    龙湾是一个山清水秀又充满历史情趣的地方。唐大历间,永嘉场为全国十监(盐场)之一。而明代更是龙湾历史上群星闪烁、文化灿烂的时期,张璁、王瓒、项乔、王叔杲、王叔果、汤和、王诤、王激,等等,无不名扬海内,百世流芳。其中,最值得一书的恐怕是明代温州耕读文化背景之下由张璁等直接参与创办的书院。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罗峰书院与贞义书院。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张璁乡荐后,在五都姚溪(今龙湾瑶溪)创办罗峰书院,有屋三间,园五亩,招收学生30余人,进行讲学。张璁在《请赐书院额名的奏折》中写到,“臣自八岁就家塾,二十岁游郡庠,二十四岁领乡荐,屡举礼闱不第。是非有司之不明,实臣学术之未至也。

乃于西去臣居十五里许地名姚溪,建为书院一区,以为藏修之所,并会学徒讲学于其间。奈何顽钝无成,鞭辟不进,堂于书院之堂,榜曰:“敬义”,中揭范浚《心箴》,旁列程颐视听言动《四箴》,庶几朝夕之间,每接乎目,必警于心,而不敢以自懈也。……”为姚溪书院选址后,作《得姚溪书院地》:“卜地入溪山,幽栖岂市寰。为园可五亩,作舍且三间。独立抚松竹,离群寻孔颜。所思在吾党,操让未能还。”为了慎重起见,在书院即将落成的头天晚上,张璁特地向山神祈祷,其《建书院告罗山灵文》使这样念的,“维正德十三年(1518),岁次戊寅正月辛丑朔,越十有八日戊午,举人张孚敬敢以刚鬣柔毛,致祭罗山之英、姚溪之灵:孚敬顽钝无成,苦无肄业之地,托址溪山,建兹书院,以翌日落成,将率学徒讲学其间,窃念武夷、白鹿之盛,斯道攸赖,固地岭而人杰也。今兹地灵矣,其人杰则固有所待者。苟或自异其学,自畔于道,宁不有负于兹山之灵也哉!神其启翼,俾孚敬不迷。尚飨!”书院竖屋时,张璁按照温州房子落成习俗,在覆盖瓦片之前,于当日清晨举行一场新房上梁仪式。当时张璁怀着喜悦的心情,亲自作《书院上梁文》:“伏以大罗之山,宗一郡之主;姚溪之水,合千涧之流。每兴仰止之心,长忆逝者之叹。承后皇之嘉惠,宅桃李之芳园。及谋度而咨诹,允悉心而规画。释经从事,走马工程。岂颛眺听之为娱,实觊藏修之可久。墙卑室浅,拟将窥夫子之门;木拔道通,自此为大贤之路。堂名敬义,门匾罗峰。期内外之交修,为远近之观望。卧龙潭下,聊为诸葛亮长吟;流水桥边,有待司马光独乐。青衿登进,黄卷纵横。乐长育之菁莪,尽辟除之荆棘。能无愧于屋漏,斯有光于堂坛。唯吾道之无穷,幸来学之有继。敢申善颂,以像欢谣!抛梁东,天下车书此日同。合喜罗峰书院成,东嘉从此振儒风。抛梁西。津流脉脉似濂溪,自喜观澜营道术,亭高得与万山齐。抛梁南。老龙久卧在澄潭,雷声惊起为霖雨,晨正农祥可占岁。抛梁青天不可登?我有云梯万千丈。抛梁下。愧无经济扶宗社,已知忧国愿年丰,方春请看如云稼。伏愿上梁之后,居业有定,时习不忘。无负溪山之灵,用鸣国家之盛。固所自励,并饬学徒。”这似乎是张璁的一份“决心书”。据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二“山川•大罗山”载,书院落成后,张璁欣喜异常,作《罗峰书院成》诗:“卧龙潭下书院成,白鹿洞主惭齐名。松菊已变荒芜径,溪壑更添吾伊声。苍生有望山中相,白首愿观天下平。青衿登进乐相与,日听沧浪歌水情。”其后,张璁意犹未尽,又作《中秋有怀罗峰书院落成》诗一首:去岁山堂夜,比邻集碎翁。鼓吹喧树下,瓜果出园中。奄觉风尘隔,能忘月色同?于今谁与主,难得信音通。”是年,他在罗峰书院完成撰著《礼记章句》一书,同时他在书院讲学时还写有其他诗文。因为张璁在同一篇奏折中提到,“臣愚不自知,谨复将旧所作姚溪书院诗文录分二卷,装成一帙进呈尘圣览……”由于罗峰书院办学成绩斐然,因此时人称张璁为“罗峰先生”。

    嘉靖七年戊子(1528),张璁奉敕扩建原其未第时读书之处姚溪精舍,并由世宗赐名为“贞义书院”。院内敕建“抱忠堂”、“敬一亭”,其前及左右并立“翰林学士”、“寅亮天地”、“燮理阴阳”、“理学名臣”、“中兴贤相”、“黄阁元辅”等六座牌坊。嘉靖十年辛卯(1531)七月,张璁第一次解甲归田时,曾在书院中筑旁舍以为阖家居所。又于书院内外更建御书楼、来青园、富春园、栏干桥、万竹亭、留胜亭、观荷亭等,遂蔚为名胜之区。张璁在得到皇帝御赐书院额名后,为了避免招人猜妒,他上了一道《辞免修建书院》折,说“前者臣奏为乞赐书院额名,奉圣旨:卿所奏,足见笃学以勉后来之意,书院名与做:贞义,堂名更做抱忠,仍著彼处有司就其书院中盖敬一亭一座,以置朕之《五箴》。抱忠堂门等处,或有损坏,亦与修葺,完日具奏,该部知道。书院集录,朕留览,钦此!”“这是敦学正学、风厉斯文之盛事,便行浙江布政司著该府官亲诣姚溪地方,就贞义书院中建造敬一亭,并将书院及抱忠堂门坊墙屋等项,或有损怀,就行修葺。若旧规卑隘不称,即便作新建造,务须宏丽坚固,用垂良久。……”由此来看,当时朝廷对于张璁的书院一事相当重视。“伏惟皇上节用爱民,示敦朴为天下先。今以臣书院之故,费及有司,虽得风厉斯文,恐未免为皇上俭德之累也。……伏乞圣明停止前命,无费有司,如此,则皇上垂臣之书院也,以仁义为丽,臣之重于书院也,以赐名为荣矣。”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张璁告病还乡。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张璁养病于姚溪山中,期间作《观荷亭记》,并勒石树碑于贞义书院前荷花池旁。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四月,因倭患,贞义书院毁于兵火,仅存遗迹。据清嘉庆年间《永强普门张氏家乘》载,张璁“跻台衡,奉肃皇帝敕有司所建造也,中抱忠堂,前敬一亭,镌御注程氏范氏《五箴》,字皆宸翰,为世钜观。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倭变,万室焚,如吾宗书院鲜有存所,而家塾则比比也。尝闻先人曰:予少壮夜访梓里,比屋篝等荧荧,书声浃闾巷无间。家塾之盛如此,故瓯之文学,咸以吾族为称首,非偶然也。明季以来,沧桑遞变,文行寝衰,夫乐却夷于氓棣,房杜卒至覆坠,前辙比虞,家世安恃。而救弊起衰,端以教化为本务。诚得亢宗邱族之人,即于祠东之余地,营造书院,置量塾田,推族之贤懂其事,礼延文行之师,俾族之贫而秀此,皆得以卒业。而范以吕氏之乡约,怠玩不率必斥之。有举于宾兴及等仕籍,此皆以次出田于塾。如瓯海先生之议例,家风其日振乎?”

    明世宗嘉靖六年丁亥(1527)冬月,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又在仙岩慧光塔前创办罗山书院,由于办学成效显著,明世宗嘉靖皇帝钦题“大开贤门”四字予以表彰。

    在张璁创办书院的同时,其他龙湾人也在积极创办书院,收徒讲学,为温州耕读文化的发展加紧赶路。而其中比较知名的为明永嘉英桥里(现属龙湾)人王激郡城东之慈山创建的白鹤书院。王激(1476-1537),字子杨,号白鹤山人,福建布政使右参议王澈之弟。尝问业于王阳明,于城东之慈山筑白鹤书院,下帏授徒,自作上梁文云:“白鹤山人,儒业谋身。丘园阅世,藏书五千。耽输墨愿作蠹鱼……勘世音久如刍狗。”嘉靖二年癸未(1523)登进士第,官吉水知县,有善政。累迁吏部考功郎中、国子监祭酒。所著存世有《鹤山集》。

来源:杭州网    作者:胡念望   2010-0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