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
(2013-04-14 11:30:47)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必然呼唤新教学。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新教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走向: 1.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教材”到“课程资源”) 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坚信知识教学(双基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狭义教学也重视智慧的或发展的功能,但终究把这种功能视为知识的从属、附属或自然延伸。客观地说,知识教学绝不是一无是处的,问题在于它混淆了书本知识获得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书本知识的获得并不一定能带来学生素质的发展。事实也是如此,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学到大量而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却并未因此形成或发展某种身心素质。 狭义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教学对象,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小学6年的语文就是学懂12本书,数学就是会算12本书的习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书被窄化为教要考的书,最后陷入“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圈。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们的学生擅长于从书本中学习,擅长于解书本的习题,而不擅长于从生活中学习,不擅长于解决实际问题。 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教材”到“课程资源”体现了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他们学的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捕捉、发现、利用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广泛利用校内外场馆资源,学校图书馆、各种专用教室、运动场馆等,校外的科技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有开发的价值;充分运用网络来开发课程资源是时代的重要特征,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与有效利用网络,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如何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自身的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式诸方面进入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 总之,广义教学是一种面向生活的教学,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它高度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整合、拓展、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 广义教学突破了“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中。总之,广义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必然呼唤新教学。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新教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走向:
1.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教材”到“课程资源”)
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坚信知识教学(双基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狭义教学也重视智慧的或发展的功能,但终究把这种功能视为知识的从属、附属或自然延伸。客观地说,知识教学绝不是一无是处的,问题在于它混淆了书本知识获得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书本知识的获得并不一定能带来学生素质的发展。事实也是如此,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学到大量而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却并未因此形成或发展某种身心素质。
狭义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教学对象,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小学6年的语文就是学懂12本书,数学就是会算12本书的习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书被窄化为教要考的书,最后陷入“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圈。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们的学生擅长于从书本中学习,擅长于解书本的习题,而不擅长于从生活中学习,不擅长于解决实际问题。
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教材”到“课程资源”体现了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他们学的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捕捉、发现、利用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广泛利用校内外场馆资源,学校图书馆、各种专用教室、运动场馆等,校外的科技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有开发的价值;充分运用网络来开发课程资源是时代的重要特征,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与有效利用网络,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如何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自身的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式诸方面进入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
总之,广义教学是一种面向生活的教学,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它高度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整合、拓展、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
广义教学突破了“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中。总之,广义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