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心理技能练习实验——放松训(转)(三)
(2015-02-20 14:56:14)
标签:
转载 |
实验指导与习题
心理技能练习实验——放松训练
一、 研究背景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美国芝加哥生理学家雅各布森的渐进性放松法、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舒尔兹提出的自生放松法、中国传统的深呼吸和意守丹田为特点的催眠放松法。
以上三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注意高度集中于自我暗示语或他人暗示语,深沉的腹式呼吸,全身肌肉的完全放松。
放松练习的作用主要有:
1. 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 降低有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恢复。
3. 为进行其他的心理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全身各部位肌肉放松,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使许多心理调整练习的基础。这种放松状态是放松训练主要的和直接的目的。
二、 实验目的
通过自身学习体验,了解放松训练的程序,学习感受由紧张—放松的状态,逐步掌握放松技能。
三、 实验器材
放松训练CD,电视教学片《放松训练篇》
四、 放松练习过程
1. 准备姿势
舒适的坐在一张椅子上,胳膊和手放在椅子的扶手或自己的腿上,双腿和脚取舒适的姿势,脚尖略向外,闭上双眼,或者仰面躺下,头舒服得靠在枕上,两臂微微弯曲,手心向下放在身体两旁,两腿放松,稍分开,脚尖略朝外,闭上双眼。
2. 自生放松练习指导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五、 问题与讨论
1. 交流通过放松练习后的感受,有否体验到紧张—放松的感觉。
2. 试撰写一份书面体验报告。
运动动机测量
一、研究背景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以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个体的情绪表现会影响运动动机的建立、保持和提高。
动机不是单方向的强弱或,而是个人在心理上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我们把趋向某种成就活动,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已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成为追求成功的动机。把害怕挑战,避免或迟疑加入一种成就情境的动机称为害怕失败的动机。据研究表明,个体的失败焦虑、躯体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于运动动机具有负相关关系。为检验这一假设,张力为专门设计了十分简洁的《运动动机量表》,分为参与倾向和趋避倾向2个难度,各有3题组成,共6题。2个难度可以合成总的运动动机。具有参与倾向者能从本专项的训练竞赛中体验到乐趣,具有趋避倾向者希望退出本专项的训练竞赛。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量表的测试,了解运动参与者的运动动机倾向。
三、实验工具
(一)自陈式问卷《运动动机量表》
本量表共6题,分值在0—24之间,分数越高,运动动机越强。
(二)量表正文
指导语:请阅读以下句子,并在右栏选择并圈上合适的数字,以描述你自己对运动训练的感觉。
0代表“完全不同意”,4代表“完全同意”,其他数字表示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程度。答案无所谓对错。因此,请一定根据你真实感受作答。
1、
2、
3、
4、
5、
6、
四、评分方法
总分:1+3+5-2-4-6+12
以下两个分量表格3题,分值在0-12之间
1.
参与分量表:
2. 趋避倾向分量表:
五、问题与讨论
1. 测试并了解你的运动技能
2. 试分析情绪对运动动机建立的影响。
动作技能形成实验
一、背景介绍
人们还利用双手调节器做的动作试验来研究学习的一般进程。用双手调节器练习动作,主要是训练左右手协调的技能,可以在视觉的参与下进行。双手调节器主要有两个摇把、笔尖和图案板构成。实验时,被试左右手各握一摇把,右手摇可使笔尖左右移动,左手摇可使笔尖前后移动。开始时,笔尖放在图案的最左端和最右段,作为起点。被试双手摇动,使笔尖沿图案版上的沟槽行进,不触及沟边。如果触及沟边,有响声发出,被试应及时改正,并记错一次。学习结果以每画一编所需时间或错误次数计算,以此为纵坐标,以练习的次数为横坐标,就可画出时间曲线或错误曲线。
二、实验目的
1. 继续学习绘制练习曲线,了解动作技能的形成。
2. 学习使用双手调节器。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双手调节器(附有一定花纹的图案版)、秒表、计数器、坐标纸等。
四、实验程序
1. 主试事先(不要让被试看见)将双手调节器上的笔尖调整到花纹的最左端(或最右段)作为起点,计算器连接调节器,输入程序,秒表亦准备好。
2. 主试告诉被试实验要求:
(1)
(2)
(3)
(4)
(5)
3. 主试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始秒表计时,计数器亦同时启动,而最后显示美称一遍所用的时间和错误计数,将其记入表中。被试听到“开始”口令后,按实验要求开始摇动摇把在沟槽中前进。
练习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错误次数 |
|
|
|
|
|
|
|
|
|
|
|
|
|
|
|
所用时间 |
|
|
|
|
|
|
|
|
|
|
|
|
|
|
|
五、实验结果及处理
1. 列表整理每遍的练习结果
2. 根据结果用坐标纸画出两条练习曲线:时间曲线和错误曲线。
六、问题与讨论
1. 描述所得曲线的形式和性质。
2. 根据本实验所得的练习曲线分析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3. 将本试验结果与用触棒迷宫的实验结果作分析比较。
体育教育心理案例
深思熟虑
篮球巨星乔丹上中学时,有一次在比赛时作出了一个完美的扣篮动作,震惊了全场。事后有人问他:“以前也没怎么看你练过扣篮呀,怎么做得那么好呢?”乔丹说:“虽然我没怎么练过,可是我每天都在心里想着扣篮的全部动作,每个细节都能想到,就这样在心里一遍遍的练着,所以在球场上才会表现得很好。”人们更是吃惊,难道只是在心里想也可以练好篮球?
美国人曾做过一次试验:把一个班的男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20分钟,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记下第一天的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
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组学生进球增加了24%;第二组毫无进步;第三组进球增加了26%。这就是著名的“心理意象”实验。如果心里有了一个愿望或一个既定目标,并且你有强烈的创造想象欲望,从各个角度周密的考虑它,开动创造性机器,那么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离你很近。
当然不能只是想象,行动是必不可少的,想象只是努力的一部分。只有你在深思熟虑之后,走向心中的目标,画在墙上的饼才会冒出缕缕香气。
问题与讨论
1. 该案例说明什么问题?
2.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如何运用心理表象提高运动技能能力?
3. 试举一例分析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现象。
拼搏精神并非万能
一把失败。二把失败。三把失败。
两届奥运会冠军占旭刚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冲击“三连冠”的旅程。
19日进行的雅典奥运会男子举重77公斤级的比赛中,30岁的老将占旭刚在抓举比赛中一连三把都没能举起157.5公斤的重量,在大多数选手尚未开始第二次试举的时候就过早的退出了尼凯亚举重馆的舞台。
杠铃还没有抬起就重重的掉在地上,“三连冠”的梦想还没有成型就化为泡影。
占旭刚毫无表情地走下举重台,和教练王国新在后台作了半个小时之久。
走出后台,占旭刚在王国新的陪伴下出现在众多记者面前。占旭刚尚未开口眼睛就红了。他说:“今天的对手实力很强,给我造成了很大压力。”说完,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这位经历过两届奥运会辉煌的冠军哽咽了。占旭刚停顿了很久,说:“我热爱举重这项事业,我无怨无悔。”
说到这里,他又哽咽了,热泪盈眶但是他坚持这没有让泪水流下来。“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占旭刚走过尼凯亚空荡荡的过道,这是他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如此落寞的走着。北对着记者,他擦去了眼角的泪。
在场的一位举重专家在赛后说,占旭刚的实力根本没有达到冲金的水平。他的出局一点也不意外。
这位专家在现场观看了占旭刚比赛的全过程,他表示,占旭刚赛前训练的水平距离冲击奖牌很远,更不要说冲击金牌了。他说:“占旭刚现在的水平不可能在世界大赛取得好成绩,他的水平甚至连全国比赛的前三名都进不了。”
占旭刚复出后,实力受到国家队内部以及媒体的质疑,有关占旭刚和小将李宏利两人谁更适合去奥运会的争论直到占旭刚出征雅典前也没有平息。
这位专家说:“论实力,李宏利的水平在占旭刚之上。就算非要讲求经验,也应该在先确定实力的前提下再要求经验。”
这位专家还透露,今年6月国家队在天津进行模拟测试赛时,占旭刚抓举开把150公斤,三把都没有举起来。他说:“占旭刚当时的表现就已经说明,他的底子都不够扎实,怎么可能在奥运会上创造奇迹?”
不过这位专家说,占旭刚顶住伤病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精神可嘉,是对中国举重的极大振奋。可惜奥运会不光要讲究拼搏精神,还要讲究“更高、更快、更强”。
问题与讨论:
1. 占旭刚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2. 试分析竞技比赛中的心理活动对运动员技术发挥起了什么作用?
3. 书面举一例并分析比赛中的类似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