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封
标签:
护封海宁古长安印文封泥文化 |
分类: 印说 |
材质:老性红寿山
无边款
此印章得於海宁长安,长安为历史古镇,从隋朝开凿运河以来,古长安一直以来为运输之要塞。如《宋史》河渠志里早就有着记载,淳熙二年,两浙漕臣赵磻老言:“临安府长安闸至许村巡检司一带,漕河浅涩,请出钱米,发两岸人户出力开浚。”漕河指的当然就是运河。
明代即有记载“商贾往来,舟航辐辏,昼夜喧沓”(万历《杭州府志》)。
当年,长安作为水上交通要道,更多的自然是船夫、商贾、升迁或贬谪的官吏,只是都如远去的飞鸟,不留一点痕迹了。
长安历来就是通航之重镇,不止运通粮食物资,也有邮托书信,路途遥远为防止偷窥也为了规范诚信,故此有了护封之举之所在,及护封(封泥)之艺术品。
此印文看似简单、中规中距,细细读来却有许多耐味之处。如布局上紧下松却虚实相补,用刀方圆相参且自然天成,没见刻意。
化板为活,“护”字本身笔划多即自然占地也多,化“言”字旁缩小放於左下,是高明之举,更为紧凑与助势。因多一竖行即多一份散乱,字散即气散。
“封”字没有遵循常规,特别“寸”字旁简化为直,不惊扰“护”字,且相衬相生。
整体印文用刀自然流畅,同中有异。读之大气、简朴。有松有弛如高山流水之韵味。
以上为自己一隅之愚见,因同好中自有高手及大师,故不在班门弄斧,无的放矢了。
备注:古代的一种印章,印面刻“护封”二字。护封印多用在信札的封口处,功用是防止别人打开偷窥信的内容。在一些文件、文书的接缝处,人们往往也要盖上印,即所谓骑缝印,也是怕人动手脚。护封印的起源,应是古代的封泥。
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
封泥之用见于先秦文献,封泥制度亦见于两汉文献。
卫宏《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
封泥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印作中,那种高古雄浑,大气磅礴的风貌,无不留有封泥的气质和古韵。他是从封泥中吸取养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师,吴氏在《聋缶》一印的边款中曰:“力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又说“方劲处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
《封泥发现与研究》孙慰祖老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1出版
《中国古代封泥》(“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首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http://s4/bmiddle/002TnaOGgy6J9pMFnP513&690
http://s3/bmiddle/002TnaOGgy6J9pNQqyKe2&690
http://s6/bmiddle/002TnaOGgy6J9pP2GUJ25&690
http://s9/bmiddle/002TnaOGgy6J9pPXl6Uf8&690
http://s12/bmiddle/002TnaOGgy6J9pQKOAX2b&690
http://s15/bmiddle/002TnaOGgy6J9pRz8jIbe&690
http://s2/bmiddle/002TnaOGgy6J9pSTdzr11&690
http://s6/bmiddle/002TnaOGgy6J9pUdJLne5&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