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爱护周围环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反思

(2017-02-16 14:40:23)
分类: 语文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爱护周围环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本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1、知识: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3、思教: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

教学重点:

5、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6、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7、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8、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1、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2、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4、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画出不懂得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开展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翠鸟

学习目标:

1、会认秆、绣、赤、褐、泛、峭等11个生字,会写翠、秆、腹、衬、衫、壁、饲、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疾飞、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5、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学习重点: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知识链接: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中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翠鸟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毫无虚发。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会认秆、绣、赤、褐、泛、峭等11个生字,会写翠、秆、腹、衬、衫、壁、饲、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疾飞、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读懂反映翠鸟外形特点的句子,并了解描写小动物外形的写作顺序。

4、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描写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写作顺序。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翠鸟

1、出示课题,齐读。

2、了解翠鸟,激发兴趣。

通过读知识链接,翠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我要用我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遍,把生字的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我要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鸟、 苇秆、 腹部、 衬衫、透亮、疾飞、清脆、

一眨眼、 逃脱、 饲养、 渔翁、石壁、打消、念头

3、我还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理解以上带点词语的意思。

4、我要边认真看老师范写边书空下列生字,并能在练习本上练写几遍。尽我的努力写正确,写美观!

                         

三、 熟读课文

1、我要再读课文把课文读书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我要和同桌用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来展示读读第一自然段。

   2、我通过认真朗读我知道第一自然段共有(  )句话,讲了翠鸟外形的(  )方面特点,分别是(   )、(    )、(    )。

   3、我和同桌合作交流我知道了作者写翠鸟的外形是按照(   )、(   )、(   )的顺序而写的。

   4、我要好好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读出翠鸟的美丽和小巧玲珑,并读出我对翠鸟的赞美和喜爱来,有时间我还要把它背下来呢!

五、达标检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反映翠鸟活动特点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学习重点:读懂反映翠鸟活动特点的句子。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填空导背。

翠鸟喜欢__________,一双__________小爪子__________ 。它的颜色__________。头上的羽毛像__________,绣满了____________。背上的羽毛像____________。腹部的羽毛像__________。它小巧玲珑,一双__________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____________的嘴。

二、 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敏捷的捕鱼的呢?我要自己好好读课文自己学懂。

2、我要自己读23段,用△△画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用横线划出描写它动作敏捷的句子,并好好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得有感情。

3 我会比较。

1)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疾”写出翠鸟__________

2)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比喻句好在写出翠鸟的动作__________

4、我要有感情地再读一读23段读出翠鸟的身手敏捷和可爱来。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我通过(   )一词知道了翠鸟的家大都在__________

2、我认真默读了第四、五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了能体现作者对翠鸟喜爱的句子。

3、我要和同桌探讨一下看怎样的行为才是对鸟类和其它小动物的真正喜爱。

4、我还要和同桌分角色扮演再读一读课文。

四、再读全文,感悟写法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1)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2)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板报。

  《翠鸟》课后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跑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倡议大家关爱小鸟,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燕子专列

学习目标:

  1、会认骤、跋、涉、频、覆等11个生字,会写骤、殊、涉、踏、救、载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专列、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学习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它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伯尔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该国的两个著名全球性都市苏黎世和日内瓦分别被列为世界上生活品质最高城市的第一和第二名。瑞士是一个山国,山清水秀。其森林面积达1252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0.3%。如果再加上农业、绿地面积(10166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4.6%),则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被绿地所覆盖。瑞士夏季不热,但冬天很冷。山区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平均气温仅有5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专列、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倒叙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倒叙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悬疑导入

    读了课题后,我不禁产生的疑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与字词交朋友。

1、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我能用我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蓝色通道和田字格中的生字。

3、我要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专列、 欧洲、瑞士、 舒适、 空调、启程、 特殊、 长途、

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4、我用查阅工具书或查词典的办法理解了加点的很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5、我要边认真看老师示范边书空下列生字,并能在练习本上练写几遍。尽我的努力写正确,写美观!

                      

三、 熟读课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语速适当,并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2、我要和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通过读课文理清了课文的顺序是先讲了事情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然后讲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赞扬了瑞士人民的______________精神。我知道这种先讲事情结果再讲事情经过的叙述方式叫______

五、达标检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学习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我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课文,领会写法。

1.感悟燕子面临的处境。

1)光彩夺目的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赶回,它们在瑞士境内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我要认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我通过“气温骤降、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体会到了燕子的危险处境。

3)雪地里的燕子会是怎样的状况呢?我的眼前好像展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我此时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悟政府对燕子的关心保护。

1)正当这些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瑞士政府做出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

2)为了保护燕子,瑞士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____大家寻找燕子,我来放飞我想象的翅膀代表瑞士政府写几句号召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悟普通居民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1)居民听到政府的呼吁以后,居民们_____走出家门,冒着_______的春寒,顶着_______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_______寻找冻僵的燕子。

2)“从所填写的词语中不仅感受到了他们在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的____心情,还体会到了瑞士人民______________的博大的爱心。

3)我要带着对瑞士人民的敬意再来读这些句子。

4.感悟贝蒂对燕子的真情。

1)在这些普通的居民中,有一个叫_________的小姑娘最让我感动了,她不在乎脸冻得通红,只在乎_______________;她不在乎手冻得僵硬,只在乎_______________;她也不在乎_______________,只在乎_______________

2)我要夸夸小贝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感情地再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在大家的救助下,我和我的同伴带着对瑞士人民、瑞士政府、还有小贝蒂的无比感激坐上了“专列”,在临别之际我要对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然后诵读歌词。

四、作业超市

1.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在积累本上。

2.请你为保护动物创作几条宣传标语或广告词,写在下面。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三个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其中。

  三、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四、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五、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七、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相对紧张,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故事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 1、学生观看画面。

 2、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 2、学生齐读课题。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 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4、学生读词语。

 5、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 4、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6、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7、学生复述课文。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1、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画出来。(同时向学生展示下大雨的画面。)“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 4、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1、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 2、学生回答问题。

 3、山上的树木被人们用来做了什么?人们在砍伐树木做家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两个“谁”通过动词“拎”你们能体会出人们的这种心态吗?  3、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4、随着山上树木的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土地不断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意思。 4、学生读文找出答案并观看动画。

 5、“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什么在不断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什么? 

 6、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再生的,比如水资源。有的是非可再生的,比如煤炭,比如森林资源,靠着砍伐树木,村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还算过的不错,但前一节课我们也知道了小村庄的下场,同学们,当这些村民们高举斧头对着树木砍伐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小村庄的未来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6、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斧头,不停的砍树,斧头在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凶猛的洪水,让小村庄变成什么样了呢?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洪水过后,什么都没有了”。对于小村庄的毁灭性灾难,课文只用了这一句话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向我们详细的描述出来吗? 2、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和画面理解。

 3、一场大雨,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播放两幅对比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一自然段(愉快),男生读第六自然段(沉痛) 4、男女生带着感情分段朗读。

 5、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的心情格外沉痛,如果村民们早点警醒,亡羊补牢,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悲剧发生前,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小村庄滥砍滥伐树木的行为,现在你准备怎样劝阻村民,并帮助他们使悲剧不再上演呢。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答案可以是论文总结形式,可以是表演形式,可以是故事叙述形式。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小报。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2、学生练写。

 3、教师巡视指导。

2、师生共同评议,发现问题,修改文章。

3、学生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问题。

2、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互相交流。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男女生对读,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1、学生读正反义词。

2、指名学生读。

3、男女生对读,交流识字方法。

4、用所学生字组词。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请学生介绍每句诗句的出处。

4、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5、男女生比赛读

6、背诵诗句。   1、学生自读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

3、学生介绍诗句所描写的情景,并介绍出处。

4、学生总结特点。

5、男女生比赛读。

6、学生背诵诗句 1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1、学生读小伙伴的话。

2、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 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我展开了教学,其中最令我满意的环节是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我们都知道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升华情感。当学生走进文本后,我设计了多元解读教材的环节: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心中充满了感慨,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对村里的人们说些什么?学生们对于我的问题做出了各种回答:有的同学对村民们的行为表示谴责,有的学生则对村民们以后的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还有的学生对村庄的毁灭表示可惜。(通过这一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掌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在这基础上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我收集破坏环境图让学生选出自己想说的图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同时自如走出文本,有效地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课标理念。

    整节课我和孩子们的心情都是沉重的,因为美丽的村庄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为了让孩子们从阴霾中走出来,看到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若干年以后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学生看到这一题目时,他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纷纷举起了小手,看到这一现象,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结果可想而知,若干好的小村庄变得更加美丽了。

教学的惊喜有时候是在课内,但也还有课外的延伸。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倡议孩子们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做点小事。没有想到周末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设计并制作了有关环保的广告语和广告牌,分别放在了人们破坏环境严重的地方。我的心里泛起了喜悦的涟漪。

是啊,什么是语文,我想孩子们把我们学习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让语文的精粹浸染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快乐生活,健康学习,我想那么我的语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不够丰富,这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二是如果学生再回顾一下整个故事,安排这样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谁来说说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后呼应,加强了整体,感觉会完美点。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准备:搜集橡树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橡树知识。

板书设计: 粗壮  工人

                橡树       结实   工程师

 挺拔 爱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为了眼前的利益,整座山的树木几乎被一个小村庄的人们砍光,现在有一棵长在路旁的橡树,人们又是怎么对待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2、板书课题:8 路旁的橡树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前预设,理解词语:延伸、挺拔、沉重、责备、高尚、沉默不语、楔子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前预设: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勾画词语,查字典或同桌讨论,理解词语意思。

3、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画句子。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4、学生根据课文感悟回答。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5、体会工程师和工人叹气的不同含义。

6、学生句子含义。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为什么赞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1 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思考回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人们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板书设计: 粗壮  工人

                橡树       结实   工程师

 挺拔 爱护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刚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文章中工程师为了是否砍树而犹豫,工人们不想砍树但只能听从命令的那种无奈,这两者的心理过程其实很复杂,老师要帮助学生去体会。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关这次训练,教材在本组的导语、综合性学习提示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意在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

行探讨和交流。

习作: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

趣的事情。本次习作,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承接前面的综合性学习巧妙导入,如,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内容

写下来。

2选择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包括自己)的哪些内容表达得具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

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把在口语交际中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如《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

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我的发现: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内容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词句多;二是每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发现;三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

具体形象。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发现,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不断鼓励、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有关修辞知识。

日积月累: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学生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浊”读翘舌音,“罪”读平舌音、“廉、贪、偏”为前鼻音韵母。引导学

生进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只要求读读背背,诗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课时安排: 3课时

板书设计:

读读认认:

              清对浊       廉对贪

              功对罪       正对偏

              奖对罚       优对劣

              善对恶       勤对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课前给每个小组设定了不同的主题)

 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二、小组内交流 1、就同一主题小组成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材料。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成员整理资料。

三、全班交流

 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1、进行总结。

2、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评出合理化的、可行性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二、忆一忆

三、学一学 1、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的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明确习作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组回忆调查情况。

2、学生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习作主题。

1、学习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

学生明确此次作文的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学生交流习作主题,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打开作文思路。

学生体会所学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写一写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动笔写作。

修改习作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2、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3、再次自我修改。 1、学生修改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