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15-11-01 18:45:18)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语文教学设计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能够了解它的形状、大小、结构,是认识物体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然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本单元是本套书第一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是从物体的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本单元不讲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例如, 和 这两个图形,如果仅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只有从其他位置再进行观察,才能比较两者的不同。
本单元安排三个例题,例1,四个人观察一个可爱的玩具熊,判断给出的图形是谁看到的;例2,三个人观察一块长方体木板,判断三幅平面图是谁看见的;例3,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想象立体图形是什么。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下: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下册
●位置:上下、前后、左右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上册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五年级下册
→
→
【编排特点】
1.由特点鲜明的实物到立体实物,逐步深化观察的内容。教材例1四个人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熊猫玩具,并判断四幅图是谁看到的。事物的选择和活动设计都很具典型性。一方面,熊猫玩具学生非常喜欢的、熟悉的。另一方面,前、后、左、右四角角度观察看到的都不一样。例2,三个人从前面、上面、侧面观察正方形木块,并判断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谁看的,减少右边和后面两个观察角度,增加了上面观察角度,是必要的。因为长方体前、后观察,左、右观察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而从上面观察看到的图形不一样。渗透了“三视图”的思想。
2.注重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教材一方面设计观察熊猫玩具、长方体积木等活动,让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又设计了根据看到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想象立体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的立体,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从学生认知发展角度看,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玩具和包装盒,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而且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左右、前后、上下等位置关系,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只是一般外表的特征,对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缺乏经验,也有一定难度。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亲身观察熊猫玩具的时间,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熊猫是什么样子,让他们真实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不一样。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能根据看到的图形,想象判断观察的立体,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判断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看到的图形判断观察的立体。
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第68页)例1,从四个方面观察玩具熊。教材给出四个同学观察玩具熊猫的情境图,图上标出了四个同学的名称,给出了四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明明提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做一做给出四个同学观察汽车的情境和不同方向看到的图,要求把学生和图连一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 指导观察。
出示例1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熊,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熊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熊)在小熊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熊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熊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熊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熊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熊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熊,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熊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熊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熊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熊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熊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熊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熊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熊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熊的左面看到的)
2. 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熊,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熊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熊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熊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熊。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熊,你发现了什么?
3. 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明、小芳和小亮也为这只小熊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熊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三、活动交流
1. “做一做”连一连。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这里有辆卡车,(出示“做一做”连一连)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教科书第69页),教材设计两个例题。例2,先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图形,给出了三个人观察长方体木块的情境图,图中人物标出了名字。然后提出:再照样子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例3题目内容:看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教材提出“知道了什么”、“可能是什么”和“猜得对不对”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想象、思考问题并实际观察的过程。
练习十六设计了5道相关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一起通过研究,知道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可能是不同的。这节让我们一起再研究一下。(每人发一张实验单,每组发一套几何体模型)
二、教学例2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上的长方体,(出示长方体)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请你填到你的实验单上。(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他判断的对不对)
三、“猜一猜”游戏。老师刚看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你能猜出我看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吗?出示例3
同学们也在小组内做同样的猜一猜游戏。
四、拓展自主实验:让每个同学把自带的物品拿出来做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单。
五、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附:
观察物体试验单
1.指定观察
几何体
观察到的
观察到的
观察到的
小伙伴的评价
教师评价
长方体
\正方体
球
2.自主观察
物品
我观察到的
观察到的
观察到的
观察到的
小伙伴的
评价
教师评价
说明:每四人一组:四个人站不同的方位。
要求:
1.每个同学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简图。
2.猜一猜同组小伙伴看到的图形,并画出简图。3、小组成员共同评价每个同学的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