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笔记·
(2016-03-01 15:40:51)
标签:
文化宋词赏析 |
词牌·《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全词103字。上片九句51字,下片八句52字;各五仄韵例用入声,调见柳永《乐章集》。平韵则见杜龙沙·《阳春白雪》。又名《雨霖铃慢》。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霖雨——连绵大雨。
寒蝉∶是蝉的一种,亦名寒蜩、寒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据说它可以叫到深秋。
长亭:馆驿,古代送别的地方。
骤雨:暴雨、急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都,指汴京;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
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有亭未必设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木兰舟。相传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刻木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凝噎:悲痛气塞,欲语不出的样子,即是“凝咽”。
去去:去而又去,走了一程又一程。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分手后越来越远)。孟浩然《送吴悦游韶阳》:“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暮霭:傍晚的云气。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暮霭生深树。”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也代指南方地域。
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
晓风残月:唐·韩琮·《露》中有“几处花枝抱离恨,晓风残月正潸然”之句;唐·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中有“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之句;两者字句相似。柳词虽在其后而出,而措语实佳,虽似过艳,在柳词中犹为近雅音者。
经年:年复一年;今后多年。
良辰好景: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风情:风采;意趣;风雅的情趣。词中指男女深情蜜意的相爱之情——风流情意。
一个秋天的傍晚,急雨刚刚停歇。在京郊长亭边设帳,我们饮酒话别,心绪忧伤。帐外那寒蝉凄惨而急促的哀鸣,好象也在为我俩的伤别而哭泣。暮色将沉,河边传来船家催发的声音!我们徐徐站起,移步出帐,万般依恋中,双手相握,泪眼相看,久久凝噎,无言相对。船开人去,渐行渐远,迢迢程程,千里烟波。她岸边伫立,满含眼泪,频举双手,一直目送那南去的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自古以来多情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别苦哪堪经受起!扁舟夜发,愁醉蒙迷,当酒醒梦断时,可能已是拂晓,不知那时我将身在何地?怕是只有岸边萧萧疏柳和挂在柳梢的残月在晨风中的孤凄。这一去,年年更年年,可能是长别离。到那时,再有什么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满腹情意,在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这首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千古名篇——《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被称谓宋金十大名曲之一。相传此词是柳永科场失意后,离京南下,告别所欢爱妓女时写的。是行者柳永的自抒?还是柳永借托送行者伊人的口气发的感慨?尚不清楚。但两者均可理解。该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以“伤离别”为主线,抒写主人公将离京南下,长亭送别时恋人间分手时的离愁别恨,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地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风格(刘熙载《艺概》)艺术手法相当高。这篇《雨霖铃》是词史上最早的一篇双调慢词作品。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感情真挚、尽情尽致。虽然全词情调伤感缠绵,格调低沉,态度消极;但正是这种郁结蟠屈之笔使该词具有凌空飞舞之词境,不愧称谓“宋金十大名曲”也。
上片写别时之场景,情意缱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从风凉蝉凄,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景状。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及气候节序,以凄清景色渲染离别的气氛。清秋时节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满目萧瑟凄冷。人将别、又值傍晚,暮色阴沉,更兼急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悲鸣。秋季,暮色,骤雨,寒蝉,所见所闻,无不凄凉。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寒蝉”,点明节令——秋,“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情——老天无情不留人啊!“对长亭晚”一句插在中间,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况味——字字写景,字字含情。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绪情景,委婉曲折。前句,点明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暗寓仕途失意、爱情无终:恋人在京郊外长亭边帐篷里酒筵饮别。怎奈二情伤别,满腹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毫无兴致。美酒佳肴,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亲友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默默相对于亭帐中、天下寄寓、行将分别或城永诀的两位恋人呢?正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阵阵“催发”。后句“留恋处”八字,虽是完全写实,然却以精炼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欲饮无绪;一边是“兰舟”无情“催发”,欲留不得;……以现实的无情和离人内心的痛苦来表露出留恋之情深,使别情达到高潮。“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执手”两句,对离别之情再深加涂抹: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手手相拥,泪眼相对,诉无语,泣无声,悲切凝咽。寥寥十一字,用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的白描手法、通俗的语言,把难舍之情与激动之至,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真是力敌千钧!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字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也有着不尽的遗憾。在“执手”、“相看”、“无语”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怎不更使人伤心失魄。以上两层(四句),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结两句,以“念”字领起,以直抒内心独白口气写出别后道路设想到别后的道路漫长、思念沉痛的预想:这一去,程程烟波千里远,茫茫天涯楚天阔,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千里”写其遥远,“暮霭沉沉”状其惨淡,“楚天阔”衬其孤单。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一个“念”字,告诉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一泻千里。“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念”字后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写的是无边的景,含的是无限的情,以景衬情,景无边而情无限。境界开阔而情思悠远。这笔随意转的结二句,由上片实写转向下片虚写,在结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片实写转向下片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想别后之凄凉,深情绵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承“念”字而来,宕开一笔以情起,设想别后情景,述发相思情怀。“多情……更那堪……”首两句以情起: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我正在冷落凄凉的清秋时节呢,就更不堪忍受了!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句又推进一层,将伤别和悲秋重笔倍写,使人在活生生的惨别之上又加上了传统的“悲秋”心理因袭的阴影,更显出了它双重的悲剧性。“清秋节”一辞,应“寒蝉”,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这两句是从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情思中提炼出来的,把古人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深的这种伤别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套。
“今宵”两句以景语抒写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其暗应上片“都门帐饮”,蝉联前句之“更那堪”,是全篇之警策,是柳永光耀词史的千古传诵名句。“无绪”之“帐饮”使酒入愁肠愁更愁。醉别之后,愁醉迷蒙,扁舟夜发,朦胧而行,将前停何处?想象一夜行舟临岸,人也梦回酒醒,只见清冷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唯见一弯残月凄楚地挂在柳梢。“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月”前着一“残”字,境界全出,更好地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柳岸”,“晓风”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柳枯(凄),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泪眼”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句,集中了三个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尽了此种扁舟晓岸的真切风光。无比清丽的画面、似工笔小帧的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实在是妙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放笔直抒想象中今后漂泊生涯中的况味:曾经的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这一去别,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长离。到那时,再有什么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满腹情意,在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又再同谁去诉说呢?!徒增枨触罢了。“应是”是推测设想之词。由今夕推及以后年月,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是有良辰好景也没有意义,将长期的伴随着寂寞,虚度美好的年华。“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眼前的“无语凝噎”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想到“更与何人说”——更叹后会难期,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正是唐圭璋先生在其《唐宋词简释》中所谓“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