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对孩子发火后的反思转载

(2014-02-21 08:39:46)
标签:

教育

是我在天涯论坛亲子中心版块上的帖子《妈妈,请不要对我发火——谈妈妈情绪管理》中的部分内容,即妈妈对孩子发火后的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冲着孩子发火,这些反思大部分来自于我自己。
 
反思1:
是不是因为自己心不顺才对孩子发火的呢?心不顺的原因可能是在单位里不顺,和领导之间的矛盾,和同事之间的不和等等,也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面对孩子没有耐心,如果是这样的话,要告诉自己,孩子是所有你要面对的人中最无辜的一个。

也就是说,你内心火气的发泄对象最不应该的就是孩子。如果在外面不顺,那么,在进入家门之前,站在家门口,做几个深呼吸,对着家门微笑几下,告诉自己:现在开始你的角色转变了,你是你深爱的孩子的妈妈,而不是职场的员工或老板。
 
孩子是很能观察爸爸妈妈的表情的,如果他看到推开家门的爸爸妈妈都很快乐的时候,他也会变得快乐轻松,否则他就会焦虑、胆怯、紧张和没有安全感,但是,他又无法排解他的情绪,因而他只能吵闹、纠缠......

爸爸妈妈的情绪会直接感染孩子的。
 
反思2:
是不是因为看到或者听到人家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超过自己的孩子,而自己怎么教育自己孩子都不能达到妈妈企盼的状态,妈妈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而发火呢?

这种比较的心理是要不得的,因为,首先你并不了解别人家的孩子,你看到的只是人家孩子的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而不是全部。其次,妈妈之间聊自己的孩子,有谁愿意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呢?大家都善意地忽视孩子的缺点,善意地放大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其实,在很多介绍育儿经验的书籍里,有着同样的问题,往往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因为成绩优秀,所以,他几乎什么缺点都没有,可能吗?人不是神,请不要神化孩子。
 
这是我们传统的思想在作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需要理性地看待别人家的孩子,同时理性地看待自己孩子,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挖掘自己孩子的潜能,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而,妈妈要做到的是,将孩子的现在跟孩子的过去比较,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较,这样,孩子每一个进步都会被妈妈发现。妈妈也应该去发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但是,需要藏在心里,付诸行动,而不是放在嘴上,慢慢来。
 
反思3:
是不是因为自己很难容忍孩子的有些行为呢?比如有个妈妈说,她3岁的儿子又在用硬塑料砸她的头了,于是,在呵斥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妈妈只能采取“打”这个措施了。

仔细回忆一下,孩子怎么会有用玩具砸妈妈脑袋的习惯呢?是不是在平时生活中,带他的人,会有鼓励他用玩具或手中的其它东西砸别的东西的行为吗?比如说宝宝被小凳子磕了一下,于是,大人就模仿者孩子的口吻,举着手开始打小凳子并说着“打你”、“打你”这样类似的行为呢?
 
孩子是分不清砸小凳子和砸人的脑袋的区别的,他不知道为什么砸了妈妈的脑袋,妈妈会打他,而他砸了小凳子,妈妈就不会打他。因为他搞不清楚对象之间的区别,所以,即使他因此受到了惩罚,但他还会再做,仔细观察,他可能在挨打之后会尝试着去砸除妈妈脑袋外的物品,只要发现不会受到惩罚,于是,这个故事还能重演。

所以,在孩子有些行为初露端倪的时候,家长就要制止,而且需要有效制止,而不是纵容孩子的行为,以至于变成习惯。并且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家长是孩子的镜子,他往往反射出的就是家长自己的行为。
反思4:

  妈妈平时都用什么样的语气跟孩子说话的呢?

  如果孩子话多,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说:你给我闭嘴!

  如果孩子话少,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不肯叫人?

  如果孩子调皮,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说:你能不能给我安静点儿?

  如果孩子好动,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说:坐在那儿不许动!

  ......

  接下来就是: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你就不能消停一会儿?你到底听不听话,你到底想怎样?接下来恐怕巴掌就要上去了。——其实,这时妈妈很愤怒,孩子却在试探妈妈生气后行动的“底线”。

  妈妈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决定了孩子给妈妈的反馈。

  所以,妈妈跟孩子说话时,应该尽量采用温和的语气,采用商量的口吻,尽量不要使用命令式的语句和反问句,不要用咄咄逼人的语言,不要用外界的“恐怖事物”吓唬孩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要呵斥孩子,不要用妈妈“不要你了”等这样的语言威胁孩子。——这些东东孩子试探过一回就足够了解它的后果了。

  温柔的妈妈自然会得到孩子温柔的反馈。对孩子来说,妈妈的沉默比训斥更能有威慑作用,所以,不要发火。发火只是起到妈妈发泄自己情绪的作用,对孩子基本没用。
 
反思5:

  爱孩子是不应索取回报的。

  有的妈妈会说,我爱孩子,我从来就没想索取回报呀!我老了也没想让他赡养,我只是希望他听话而已。可他就是不听话,我就忍不住啦!

  为什么妈妈会忍不住发火呢?因为妈妈认为她为孩子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甚至为孩子放弃了事业、理想和爱好。对于妈妈来讲,她认为她如此巨大的付出是需要有对等回报的,这个回报当然还不是金钱,而是宝宝的一举一动需要按着妈妈的想象、按着妈妈的要求去做。如果宝宝这时“不听话”,妈妈的怒火自然一点就着。(妈妈觉得付出这么多,得到的是“不听话”的宝宝)

  是不是有些孩子即使长大了,自己都工作了,回到父母家,如果没有按着父母的要求去做,妈妈必定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我把你养了这么大容易么?我付出了这么多,我本来可以有好工作、高工资,为了把你养大,我什么都放弃了,还有,你看我,脸上那么多皱纹,不都是辛苦得来的......在声泪俱下的哭诉下,可能大多数人只能束手就擒吧?

  面对幼小的孩子,妈妈可能还没有到用语言哭诉来达到目的的状态,但潜意识里是一样的。——我辛辛苦苦为孩子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不按着我的要求去做?!
 
反思6:

       是不是误解了孩子的用意?

  孩子在这个年龄,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也很难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捧着一盒雪花片玩具,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过去,他本来是想和妈妈一起玩搭雪花片游戏的,可是一不小心他摔倒了,雪花片撒了一地,在妈妈的惊叫和斥骂声中,他害怕了,他开始哭泣,他根本就不懂得跟妈妈解释,原来自己是想要和妈妈一起玩。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妈妈只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想法,想着孩子又给自己添麻烦了,而不会去问一下孩子,比如你抱着一筐雪花片想做什么呢?当妈妈温柔地问孩子的时候,孩子才有可能,这里只是说有可能回答妈妈他的想法,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摔倒而被吓坏了,之后就忘了先前的目的。

  因而在孩子“闯祸”之后,妈妈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克制自己的怒火,平静自己的情绪,然后很理智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解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孩子回忆一下自己“闯祸”时的思维过程,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再做评价都不迟。

  这样的话,可以减少很多次很多次的发火,也同样可以减少孩子很多次很多次的闯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