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柳三变”
 (2022-05-14 14:24:27)
	
			
					(2022-05-14 14:24:27)		
			三辨“柳三变”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的词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他的名和字多有混淆。   
 
    柳永,本名柳三变,字景庄。“三变”二字取自《   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第九条: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讲话,严厉不苟。”
 
   柳永之长兄名柳三复,“三复”   二字取自《论语第十一篇·先进》第六条: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把《诗经 ·大雅·抑篇》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反复进行了吟诵。孔子便把自己长兄的女儿嫁给了这个谨言慎行的人。(可见孔子是多么的欣赏谨言慎行之人) 
 
 
     
 
   
 柳永之次兄名柳三接,字晋卿。“三接”    二字取自《易·晋》:‘’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 
  
     
柳三变出身于官宦世家,祖上乃河东的中古士族柳氏(柳宗元系出于此),少时学习诗词,柳氏三兄弟因才学卓著在家乡号为柳氏三绝。一生以科举功名为念,但屡试不中(四次落第),于心灰意冷之际走上了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涯,这也是古代中国文人于仕途不顺之际常常走的颓废     
 
 
明朝冯梦龙在小说《喻世明言·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中有一段关于柳永改名字的段落:  
 
     
     
     
     
    ……               
 
    ……   
 
   
 冯梦龙之说毕竟是小说家言,看似入情入理,其实不足采信。他把“三变    ”误作为柳永的人生三次大的变故,实是于乃父柳宜给柳三变取名字的初衷相违背,乃想当然的猜测之言,不足取法。不过由于冯梦龙的小说的影响面比较大,致使很多人认同了其观点,遂使柳永之名变得扑所迷离起来,所以我们有必要为三变兄一正其名,三变兄于九泉之下当感念我的正名之功呢!
 
   
北大教授孔庆东在其著作《青楼文化》中误把柳三变当成"柳三"来称呼实在是对柳三变知之不多所致,柳三变在族中大排行乃为七,俗称柳七。柳父名柳宜,柳宜次弟柳宣,三弟柳窴,四弟柳宏,五弟柳寀,六弟柳察。   
 
 
 柳三变兄生于千军万马过科举的独木桥的宋代,空负高才,屡屡落第,致使悲愤成词,落了个生前潦倒死后凄凉的境地,如果生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现代,说不定是一位不世出的专业歌词作家呢!时代埋没人才,为三变兄一叹!   
							
		
						
		
		
		
		
		老路,多年的醉笑生涯给柳永的身体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到了宋仁宗景佑三年(1034年)年近半百的柳永才考取进士,于是改名为柳永,字耆卿。从改过的名和字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希冀自己健康长寿,幸好天遂人愿,在那一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柳三变活了近乎七十岁。也没算白白改了一次名字。虽然生前仕途多舛,死后凄凉无限,但总算落了个长寿。
柳耆卿见罢了官职,大笑道:“当今做官的,都是不识字之辈,怎容得我才子出头?”因改名柳三变,人都不会其意,柳七官人自解说道:“我少年读书,无所不窥,本求一举成名,与朝家出力;因屡次不第,牢骚失意,变为词人。以文采自见,使名留后世足矣;何期被荐,顶冠束带,变为官人。然浮沉下僚,终非所好;今奉旨放落,行且逍遥自在,变为仙人。”从此益放旷不检,以妓为家。将一个手板上写道:“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欲到某妓家,先将此手板送去,这一家便整备酒肴,伺候过宿。次日,再要到某家,亦复如此。凡所作小词,落款书名处,亦写“奉圣旨填词”五字,人无有不笑之者,如此数年。 
前一篇:猫咪也懂得牡丹花下死?
										后一篇:我多么想变成一只猫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