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蒲松龄名与字由来之猜测
 
   
 
 
   
 17世纪的中国短篇小说大王蒲松龄留给世人两个不解之谜:
 
   
 其一是种族之谜,有人说他是蒙古族人,有人说他是回族人,有人说他是汉族人,有人说他是女真族人。至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另一个就是他的名字之谜,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他的种族问题不是我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我主要的事项与大家探一下他的名与字的问题。
    
 
     
 
    (一)中国人历来讲究名与字
|    
  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讲究取名字。《礼记·檀弓上》云:“幼名,冠字。”孔颖达疏曰:“始生三月而加名。”《礼记·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曲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这是典籍里的隆重记载,而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上,更为生动,更深刻地阐释、演绎着一种文化。    
父母为子女取名,由父执辈、老师或父母赐字,是古人命名的传统。宋元以来,有许多文章按内容可归为一类(或者可以叫作“字说”),谈为何取此字,意味深长。名字有讲究,其中包含了长辈所寄予的厚望。名与字之间有着各种内在的联系,或相同(诸葛亮,字孔明,孔明意为很明,是对“亮”的解释),或相通(孙权,字仲谋,仲代表排行第二,古人取名排行是孟[或伯]仲叔季),或相反(韩愈,字退之),丰富多彩。另外,人又多自取有号(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等),则表露了自己的情趣志向。  
   (二)蒲松龄,他的名字号有什么讲究呢?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 (现山东淄博淄川区洪山镇)
蒲家庄人。    
     
     
A.柳泉居士的来历  
 先请看下面一位人士对蒲松龄名字之意的天才猜测:  
 看到“留仙”,你就会联想到《聊斋志异》里的神仙鬼狐,会以为他的字,太像他自己的趣味了;看到“剑臣”,你会想他要持剑面对世间的“魑魅魍魉”,扫尽尘埃,也是他在《聊斋》里的情怀,所以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至于“柳泉”,你会想他要学陶渊明这位五柳先生,从肮脏的俗世退隐起来。    
 实际上,蒲松龄号柳泉居士是因为柳泉原为一处天然自流泉水,位于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 
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村民们遂砌石为井以蓄水。当时,泉水深丈余,终年水满四溢,因而柳泉俗名又为满井。
 泉边原有巨大古柳一株,蒲松龄和村民又在泉边植柳一片。从此,井畔柳风拂面,翠枝婆娑,景色比以前更加宜人。蒲松龄和村民们便改泉名为柳泉。因蒲松龄十分喜爱柳泉,故,他便以此泉为名,自号为柳泉居士。
 
    由此可见,他的号“柳泉居士”和陶渊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尽管陶渊明曾自号“”五柳先生。此柳非彼柳也。
   
 B.   蒲松龄又字剑臣,何谓耶?    
     
     
菖蒲的叶子狭长尖锐,形似利剑,故又名蒲剑。历代诗人有讽咏。唐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云:“柳眉低带泣,蒲剑岁初抽。”明代唐寅唐伯虎所作的《蒲剑》诗,最具力量,诗云: 
    
     
     
   三尺青青太古阿,    
     
     
    舞风砟破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    
     
     
    江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    
     
     
    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    
     
     
   
 削破风棱恨转多。 
    
     
       C.  名松龄,字留仙    
“松龄”一词,很早就有了。《史记·龟策列传》云“千岁之松”,今有“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祝福语,则他取名“松龄”,见出蒲松龄长辈之祈福用心。乾嘉名家钱载(1708-1793)于1776年画有《千秋松龄图》,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延续。   
    
     
http://s15/mw690/002TlljLzy7d2IEsXjEce&690蒲松龄画像 
 有的资料上说蒲松龄这个名字,如果再进一步体味,也许还有另一层用意。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晋简文帝司马昱惊异于同年的顾悦已生白发,顾悦答道:“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此语一出,后人多借之抒发青春难再之悲。如南宋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云:“百年蒲柳先衰。”蒲柳(蒲草、柳树)与松柏相对,其中蒲与松相对,二者有高下优劣之别。蒲家父母化腐朽为神奇,蒲固不可改,而至于有松质而有松龄,岂不美哉!字留仙,按表面意思是留住仙人之意。    
 
其实,我有另外的想法。中国古代的文人的普遍心态“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蒲松龄也不例外。只不过是想货与帝王家可买方市场帝王家不要他的文武艺。别看蒲松龄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封建科举制度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科举的追求,直到死前的前几年(71岁)还在应试,比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还要顽强,对封建官场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种心态。 
     
 
在封建社会里像张良、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进为帝者师、退能保全身的人物是很多封建知识分子梦寐追求的偶像。尤其是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三杰之首屡屡配享帝王设的专庙。他在功成身退之际假托寻找上古时代的雨师赤松子求仙得以多过刘邦的政治迫害,曾被刘邦封为留侯,蒲松龄的名“松龄”是否有松柏之龄和仙人赤松子之龄的双重意思我们不得而知,“留仙”意味着得道成仙的留侯也未可知。  
   
  http://s14/mw690/002TlljLzy7d2IOUJxXcd&690 
  
     
 以上只是我的一种猜测,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胡适提倡“大胆假设,小心验证。”我今天就大胆的假设了一下,但是小心的、严格的验证还需要广大网友的支持。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