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培东:深深浅浅教语文

(2018-03-30 09:09:41)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备课资源

深深浅浅教语文

——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肖培东

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的把握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内容之道,教学之道。下面我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谈谈如何尝试着在“深”和“浅”之间转化、推进、呈现教学精彩的。

一、默读浅入,读法深扎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作者是让·乔诺。课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这堂课,我要教给学生的是默读的方法。

为什么要教读法呢?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教读课。根据新编教材的理念,编者把课文分成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而《植树的牧羊人》就是一篇教读课。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所以,我把教“方法”作为了本课的重点,体现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课,就是要认认真真教会学生读书。”

但光知道这一点还是不行的,怎么教“默读”?是不是就是默默地读,不发出声音地读?如果那样,你不教学生也会。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方法,是具体内容的方法,因此,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怎么默读,这可能就是一门艺术了,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是需要教师的艺术智慧的。于是,“怎么默读这篇课文”就是教师要教的内容。

我对“默读”的教学分这么两个步骤:

1.了解学法,浅入默读。

为什么要把默读作为本课的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基于对单元编排的意图的理解。本课的“单元导言”中指出:“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顺着“单元导言”,编者在课文的“预习”中指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在课后的“思考探究”里,编者又写道:“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可见,从“单元导言”,到具体课文的“预习”,到课后的“思考探究”,编者始终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这样的教材编排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更集中,也更科学,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温儒敏教授在提到部编新教材时指出:“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越来越讲究“科学性”,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遵循“科学”。因此,我就顺着编者的意图,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

师:再看阅读提示二,掌握有关此课的阅读方法。

生齐读: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我们就把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划下来。

(学生动笔勾画:默读、圈点勾画、关键词语、重点语句、段落层次。)

师(问一学生):诚实地说,当初你看书时圈画了吗?

生:没有。(遗憾而又不好意思地摇头)

师:我们初中,一定要学会读书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法,然后了解学生对这一学法的运用情况,从课堂的回答来看要教“默读”,不仅是编者的意图,更是学情的需要,这一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不仅仅是默读,其他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都有技巧,但我们没有扎扎实实地去教,以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读,这也反映出当前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的了解,因为,关于默读,在小学阶段学生都已经有所接触,所以这是“浅入”的问题。

2.细化默读,深扎读法。

我们的教学又不能停留在一个“浅”字上,进入教学需要“浅”,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消除畏难情绪,而推进教学,必须讲究一个“深”字。就默读而言,是需要技巧的,是需要老师去教的。在语文教学中,以往我们往往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而默读恰恰是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即要教给学生的是“怎么默读”和“读什么”,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说“你们去默读吧”,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而要教给学生默读的具体方法。正如温儒敏教授说的:“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怎样“想办法去细化、落实”,就是“深度教学”了,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甚至是教学艺术了。

师: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要求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

(学生默读,圈画)

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

1:第19自然段“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师:你为什么画出这一句?

生:这句话写出了老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荒漠变成了绿洲。

师: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划出“荒原变化”的句子。

(板书“荒原变化”)

2: 19自然段的第一句“1945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因为这句话里的时间词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献给了植树事业。

师:对!这句话要划,不仅仅因为你说的理由,还因为我们通过这话把握了写作思路。

(板书“行文思路”)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

师: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要圈画出来。

(板书“文章主旨”)

师:读读我们的文章标题,想想还要划出哪些内容。

4:“那年,他已经87岁了”“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等语句写出了牧羊人特征。

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这篇文章要圈点勾画体现“行文思路”“荒原变化”“牧羊人特征”及“文章主旨”的相关词句。

教材中说,默读时要“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但是,哪些是“关键语句”,哪些是“重点语句”,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化指导,只有这样,“默读”才不是浮在表面的一个肤浅的词语,而是深入骨髓的阅读方法。

那么,怎么最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举一反三”,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植树的牧羊人》篇幅较长,教师就必须选择语段,做好示范。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最后一次见面内容集中,文章技法典型,足以示范,所以我选择这一部分,通过有效的示范指导“举一”,以待学生“反三”。但是,在示范中,又不能按照教师的框架进行灌输式的说教,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的进入显然是“浅”的,因为学生自己凭感觉指出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应该是“重点句子”,但教师的提升却是“深”的,却是带有强烈的规律性的提升。我分别从“荒原变化”、“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牧羊人特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升,让学生明确了怎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子”,这是“默读”的关键,是接下来“以点带面”的必要指导。

深深浅浅教语文,这是教材的意图,是学情的需要。钱梦龙先生说:“细细品味,这‘浅浅的’三字,意蕴丰富,内涵可一点不‘浅’。”由默读浅入,看似简单浅显,但要真正让这种读法“深扎”在学生的心底,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深扎”,要有让“深”变“浅”的教学功力,“细化”方法就是教师的功力。

二、“奇迹”浅入,人物深“刻”

对于《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主旨,教参是这样表述的:“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确实,对于一篇课文主旨的理解,有时候真的可以是多元的,有些认识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到的,这也就是阅读的魅力。面对一个开放的主题,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才会有话说,敢说话。一旦灌输,即使你的解读再深刻,学生也是无动于衷,因为那是教师自己的深刻。其实,要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应该说也不难,每个人都应该能说出几点,虽然,每个人的认识有深浅,甚至有理解偏差,看似肤浅,但是,当这些观点在一起碰撞出火花的时候,那一定是灿烂、深刻和丰富的。“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贴着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浅”到极致就是“深”。

:用作者“我”的话说,老人是在荒原上完成了一件什么事?

1: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

2:人类除了可以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3:奇迹。(师板书“创造奇迹”)

师:你认为要创造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请找到文本依据。

1:无私。(教师板书“无私”,下同)

2:毅力。第七自然段描写挑橡子的经过。

3:毅力。种树的成活率用数字表示。

4:耐心。挑橡子的耐心,做事的耐心。

5:我觉得还需要决心。“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

师:对!有决心,目标远大。

6:聪明。“他把白桦树种在谷底”,不同的树种按不同的环境种植。

师:说明不能凭蛮劲干事。

生:有善心。羊吃树,为了种树,他放弃了牧羊。

师:对!有善心的人,就是有爱的人。他把对亲人的爱移植到对树、对羊、对村庄、对土地以及对自然的爱。有爱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奇迹!

7:坚持。因为文章说“他第一次见到他时牧羊人才55岁,而最后一次见到他时已经78岁了。”他种树整32年。

师:文章中写到牧羊人“坚持”的句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反复出现的一个词?

生齐:一直。

师:为表现他的坚持,这个“一直”词应该怎么读?

生:要读重音,强调。

师:圈出这个词。我们也要学会从副词中有新的发现。

8:细致。他的外貌描写,刮过胡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

师总结:所谓牧羊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所谓上帝,就是那个有爱有耐心,认真、聪明又无私,能够坚持,从一件小事去完成大目标的一个人。这,就是奇迹的背后。所以说,坚持创造奇迹,爱创造奇迹,毅力创造奇迹,无私创造奇迹,奇迹的背后需要你的聪明……

主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让你的教学主问题既能包住文章又能深入文章,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首先是文本的,又是个性的。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牧羊人要完成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回答时要求学生找到文本依据。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这个问题立足文本,看似浅浅,但加上一个“最”字,就能凸显思维个性,从而化平面为立体、开放。因为浅,而且只是从文章中去找,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无私”、“毅力”、“耐心”、“有决心,目标远大”、“聪明”、“有善心”、“坚持”、“细致”、“简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有些是我们教师可以想到的,有些却不一定能想到,比如植树要“聪明”,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理会到。

而且,基于这种“浅”,教师又努力通过品读语言,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的这些认识落到心底。比如对“挑橡子的语句”的品读,对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一直”的品读,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深刻的推手。于是贴着文章个性化的语言,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也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由“奇迹”浅入,牧羊人的形象却是越来越深地“刻”在学习者的心底。

三,“写法”浅入,文章深远

作为一篇小说,其写法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叙事的艺术,这篇文章很重要的一个叙事特点就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关小说艺术的书上是这样说的:“第一人称写法是以‘我’的口吻传达出来的,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我’的叙事视角,又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烈的阅读氛围。”这是非常专业的表述,可以说是深刻的。但面对刚走入初中的学生,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浅入”,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比较容易就能体会到这种写法的魅力。

师:其实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生好奇茫然。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学生思考。

生:(小心翼翼)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师:对,第一人称的写作。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

1: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师: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

2:不好。过于平淡了。

3:缺少惊喜了。

师:对,“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三见牧羊人,这个地方的巨大变化才更让人震撼,这个人,这个地方,这篇文章,就更有神秘感和悬念了。

虚构的故事,为何打动人?它的背后,除了细节的生动、精神的伟大,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成了奇迹呢?这一问题中包含着一对矛盾,即“虚构”和“真实”的矛盾,这样的问题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在学生得出“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之后,我并不止于此,又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设想采用“牧羊人”和“三十年都陪伴的路人”来充当第一人称“我”来说,效果又会如何。这就让学生对于这一看似不易理解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是一种“以体验为途径的知识教学法”。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在比较中让学生对“第一人称”叙述者有了深切的“感觉”。“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的提升,才是自然的成长。”我没有把“叙述者”的概念硬塞进学生的脑子,去“拔苗”,去“刻意的提升”,而是化繁为简,化深为简,分解难度,让学生自然地生成他们的理解,“自然的成长”。

钱梦龙先生说:“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正是这‘深’和‘浅’相互转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启人智慧的哲理吧?”王君老师也对语文教学的“深”与“浅”做了这样的提醒:“浅,不是浅薄,不是粗糙;深,不是繁难,不是艰深。”深深浅浅地教语文,是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深浅,贴着文本,贴着学生,贴着语文教学的规律去教学,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最根本的语文使命上来。

 

朴素不失巧思  简单抵达惊喜

——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课例品鉴

刘小芳    四川省双流中学

 20161119日,在四川省双流中学,肖培东老师沿着文字铺就的道路,带领我们去见一位植树的牧羊人,仅相见三次,就涤荡了我们一颗凡尘俗心。

这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森林,将荒漠创造成绿洲的奇迹,像一枚种子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认识或找到了那个走散多年的自己。

这份成功的寻找,或者回归,在于肖培东老师用那朴素不失巧思的引导,让大家在简单中抵达了惊喜。

 一、他给了思维一根拐杖,学习贵在得法用法

我们看到,课堂一开头,肖培东老师以低到尘埃的姿势带领学生走近一个个词语。

“咱们也是刚刚拿到文章,读过了一遍吗?读过请举手。”

“读过。”举手的人不少。

“行,我就先抽一个同学考考他,诶,你最近,拿着粉笔到前面来。”请一学生到黑板前,“下面同学在书的背面我们一起来写几个词,不准看课文。”

“第一,课文当中有一个成语,讲的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请你写出这个四个字的成语。”

“第二,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讲的是建筑物或堆积物的坠落、倒坍,两个字。”

“第三,外国人缩写的这个作品,翻译者给了一个中国的方言词讲的是散步、闲步的两个字。”

“第四,植树的牧羊人种了一棵树,这棵树平时我们见得不多,叫三毛榉,请写出‘三毛榉’的‘榉’。”

“第五,这个牧羊人他种树时候他拿着一个铁棍在地上什么了一下,填一个动词。”

“他拿着一个铁棍在地上什么了一下,你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个字比较难写,笔画比较多,他用铁棍在地上什么了一个坑,自己填一个动词。”见提示后学生依然没怎么反应,肖培东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自己填写一个动词。

一上课就让学生理解性默写词语,一写就五个,且一个一个词语明确修正。“不毛之地”“坍塌”“溜达”“榉”“撮”,从含义到读音,各有侧重的体现了,这在公开课中是极为少见的。默写字词,重视基础,这教法是朴素的。但肖培东老师采用理解性默写,这就有了新意。而熟悉肖培东老师课堂风格的都知道,他一般是随文教学字词,于此却用了415秒来默写、修正,简直是奢侈!这其中没有深意呢?

“文章呢我们刚刚读过,那同学们告诉我,如何快速地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一个方法,你知道吗?看什么地方?预习什么呀导语,第一,我们一起来读读预习导语第一部分。”生齐读。

“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把荒凉的土地变成美丽富饶的田园,那么这篇文章就写了我跟农夫的几次见面,三次!请同学们再看预习提示导语二,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画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这是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默读和圈点勾画!”

听到这里,我才恍然,词语的听写,不就是对学生常态阅读有无圈划习惯的一次探底吗?同时也暗示了应该圈点哪些字词。比如成语,比如看起来难写的字,比如脚注里出现的词语等,这真是一石二鸟啊!这看似朴素的一次听写,实在是暗藏巧思,真是大匠运斤,了无余痕!

 二、他给了思维一个平台,方法在于交流生成

“我们先来默读第三次见面,哪一行开始的?”“最后一页?好,接下来默读第三次见面,一直到最后,然后作好圈点勾画,开始。”

大家觉得奇怪的是,肖培东老师只强调要圈点勾画,却没有说要圈划什么,这样学生自然只能跟着感觉走了。对,培东老师要的就是学生这种感觉!

学生默读圈划,他集中关注,“读完了画完了就举手,段落不长。”“有的同学划到最后了。好,手举起看一下,是不是画完了。”部分学生举手,“好,不着急,我们再等两分钟。”不急,这两个字释放了学生多少压力?这个不长的文段,学生自由默读圈画用了近三分钟!

“好,手举一下,默读完没有?哎哟,不错,接下来我要请回答了。哎,你举手了,告诉老师,你划出了哪个句子?”

“我画出了昔日的荒地不仅生机勃勃成了一片沃土。”

“第20段的第一行,你们也跟她一起画一下。”肖培东老师在明确中追问,“你为什么划这个句子?”

“因为我觉得这个句子说明了在这位老人改变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而如今这里又成为了一片沃土。”生解释道。

“也就是说,这个句子写出的是高原的什么?”培东老师提示。

“环境的变化。”

“哎!变化!因此阅读这篇课文当中,凡是能够显示高原变化的句子或词语我们都画一下,标注一下,同学们赞成不赞成?。”

“哎!很好,旁边写写‘高原变化’!”这样,知识与方法,在点化提炼中,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好,后面同学你来,你划出哪个句子?”

“我画出的是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我主要是先看了第一次,发现中间的变化所以勾的。”

“你画的也是这个女同学读的第几自然段?20自然段的中间,你认为这些语言也是写高原的什么呀?变化!那同学们来了,他的句子加她的句子,其实就是一个段落了,是不是把整个段落全部画出来?”

“当很多句子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是画全部呢,还是作圈?关键词圈出来,是这样吧?”顺势引导学生明晰了“画”与“圈”的区别运用。

…… ……

“我画出的是2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认为,一个平凡的人要做到这个事,要把荒地变成一个沃土,这要特别有毅力那种人才能做出来,所以我认为作者说‘他做到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是一种升华吧。”

“哦,升华的句子,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这个女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升华了主题,对这个农夫进行了评价和赞美,有没有道理?”“有!”学生由衷地赞同。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凡是抒情议论的句子要不要画出来?要!因为它跟主旨的显示有关系!旁边写一写,‘抒情议论’。”

这样,学习过程中师生智慧碰撞,火石电光,知识与方法又一次自然生成。

……  ……

在轻松地对话中,给思维搭桥铺路,提供层层交流平台,顺利完成圈点勾画的方法指导:“高原变化”“抒情议论”“老人特征”“行文思路”。

他用了12分钟完成怎样在默读中圈点勾画,可谓一气呵成,并强调默读不是随便默默地读,圈点勾画,也不是随意圈圈点点,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作出有选择的重点勾画。

接着便是以法用法,快速跳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搭建又一思维的交流平台,作圈点勾画,要求速度加快。有了方法和方向,学生的思维在文字中行走自然不再有坑坑洼洼,而是轻松如履平地。

 三、他给了思想一个支点,打开词语一通百通

如果说默读勾画是学生思维无声的行走,那么,朗读,就是学生思维有声的行走。在找出高原变化的句子后,培东老师让一位学生将三次高原特点连起来读一遍。

“好,同学们,刚才听到朗读了吧,这位男同学,你来说,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  ……

“最关键一个问题在于什么,同学们知道吗?当高原在变化的时候,朗读的语调要不要变化?”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关注景色变化,情感变化,必然带来朗读变化!

“对了,高原如果是变化的,你读书的情感肯定是什么啊,变化的!刚才这位男同学在读的时候,三次高原的景色读下去,我们没有感受到什么变化。第一次,这个时候是一片颓废的,荒凉的,所以在读的时候读得慢一点还是快一点?对,慢一点。而第二次高原竟然出现了河水,这个时候应该读得什么?对,哪个词儿?对,惊喜!而到了第三次,是强烈的震撼!所以同学们,读书是一门学问,当你把自己咬碎了,情感就出来了。好,你再来读看看,我倒觉得你第一次读得拖拖拉拉读得很好!”

培东老师在密集式的对话中,完成朗读指导。这无疑是随文训练朗读的精辟案例,朗读的灵魂在于情感,用声音捕捉情感的变化,首先需要心灵敏锐地感知变化的情感。这既需要领悟力,又需要提炼整合力,培东老师的功底可见一斑!

他巧妙地用“变化”一词,撑起朗读一片明媚的天空,接着学生朗读产生的裂变效果,一如思维的蝴蝶翩翩起舞。

“他在创造奇迹,这奇迹就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奇迹的背后,你认为,哪一种精神力量最有效,即支撑奇迹最有效的精神力量是什么?不要忙着举手,要从文章中找出来证明。”

打开“奇迹”的密码,便是打开植树人的精神世界。

21段,每当我看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这里可以看出创造奇迹需要强大的体力和支撑他的毅力。”

“哎,我们大家找到毅力这个词,是不是?现在告诉我,课文哪些句子写出这个人有毅力?”举着问题的锄头往深处挖掘。

“没有举过手的同学,没有发言的同学来说说看,说明这个人特有毅力的句子。”培东老师的眼神如春风,总能抵达一些暗角。

“我找的是这个句子,他已经过了几年了,但他依然在种树,这说明他的毅力很强大。”

“哦,你自己概括的,他依然还在种树,其实课文当中不是用‘依然’的,是用了两个字叫‘一直’,大家有没有找到?”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准确深入地把握,“第一次在哪里?11自然段,三年来,一直这样,真聪明!还有一次在哪里?14自然段,一起来读,他一直在种树。说明这个人特别有毅力。好,请坐,还有没有?你来说!”

“我找的是16自然段,第一句,这个男人坚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三毛榉树林就是一个证明,所以这个人非得有毅力。还有没有?你来说。”

“我找的是18自然段,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这位老师,从没有动摇和怀疑……”

“从没有动摇和怀疑,说明这个人什么?”

“一直是坚持着的。”

“哦,又说一个词语,‘坚持’这个人是坚持着的。”培东老师一边肯定一边板书。

…… ……

“请大家看到21段,最后倒数第一排,怎样的无私,我觉得支持他种下这些树是他对人们无私奉献的一种精神。”

“无私奉献!你能再具体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无私?我们从评价词找出之后,再要找细节描写。”

“请大家看到第10自然段,我问他是‘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对是公家的还是私家的也不知道。”

“也就是说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有没有关系?没有!他就一心想种树,把荒山变成绿林。一起来读读看。”

为解开“奇迹”的密码,找到“毅力”“坚持”“无私”等一把把精神的钥匙。

在不断的追问中,越来越深入文本,在深层的文本土壤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闪亮的金属性质的词语,“孤独”“思考”“爱”“专一”……

培东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奇迹”这个词语,提起它,便可以提起整篇文章;打通它,便可以一通百通。

就这样,肖培东老师,把朴素做到了极致,就是巧思,就是绚丽。在简单的一堂课中让我们抵达了生命的惊喜,让我们明白自己就是自己上帝!

牧羊人虽然历经苦难,但担心羊要吃树,就放弃养羊。牧羊人不养羊,这似乎是一种悖谬。他对自己身份的抛弃,就是抛弃人间的身份,放下世间的功利。植树的牧羊人,终是抵达了凡人至圣,成为了上帝。

在这浮躁而功利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荒原,要拯救心中那座荒原,人人都需要唤醒身体里的那个植树的牧羊人!

我们需要像他一样,只有放弃生命中无数的羊,才能纯净内心,还自我也还人间一片青山绿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