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卷云舒语文教研
云卷云舒语文教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97
  • 关注人气: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天的怀念》资料选编

(2017-11-23 10:00:31)
标签:

教育

文化

收藏

分类: 备课资源

 《秋天的怀念》资料选编


母爱缺席的成长与心灵释放的救赎

——《秋天的怀念》的叙事动力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179

 

【摘要】《秋天的怀念》里,当我们意识到“你为什么非要看菊花”这是一个问题时,“菊花”已为遮望眼,真正的意义生成是在“看”上。主人公就是改变了观看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不再沉溺于一隅,用“看”履行了一个约定,用一个约定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史铁生在个人历史的探寻与伦理道德的希冀中完成自我的释放,于此,为人与为文才合二为一,才让我们难以分辨这文体而延伸出来的认知与象征的问题。

【关键词】文体 个体命运 心灵成长 母亲缺席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看似普通却情深意切的散文,在一种极端素朴的简约美学背后,隐藏着史铁生思考了一辈子的生命核心问题,即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命题,并试图解答人应该怎样看待和渡过生命中的苦难等精神问题。他的一切抱怨愤怒都是悲惨遭遇后心境的折射;其母病逝后,他才明白所有的命运只能自己来承受。然而,很多文章在分析此文时,落脚点都放在了母爱的情感体验之上,而忽略了文中“我”的身份及成长。

一、还原:文体的自觉

创作于1981年的《秋天的怀念》,同年发表于广州的《南风报》上,198510月又收录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第二辑小小说中,直到1997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史铁生》时,《秋天的怀念》才由小说暗度陈仓成了散文。之后选人中学课本,教学中便在记叙文这一暖昧不清的概念中理解文章。事实上,这里要辨别的,是不同文体影响下的读者接受。作为小说的《秋天的怀念》,我们在理解人物时,可以更好地划清史铁生与“我”之界限,才能更好地把“我”当作一个小说人物来理解,在历时的成长与共时的衰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所以,当重新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才会发现“我”的内在的心灵体验是一种成长,更为重要的是,“成长”凸显至前台,而借由散文这一问题凸显出来的作者(史铁生)则退居到幕后。

二、看花:母爱的渗透

文章篇幅不长,作者惜墨如金:面对“我”的寻死觅活,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顺着“我”,几经反复想要陪着“我”去看花,以三次“看花”为线索,由生到死,贯穿了作者淡然哀婉的笔触和感悟生命的透彻。文末的菊花好像成了“我”精神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见证者。那么,母亲为什么非要让“我”去看菊花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教学用书》这样回答的:“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去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还要从三次“看花”说起。

第一次,是作者还未走出瘫痪所带来的痛苦,眼见之物,不论美丑,他都暴怒无常。我们要注意作者的表达“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为什么是“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望着”和“望着望着”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陈述性的句子,后者是讲述性的句子。讲述性的句子重在把你引入情境,就像“很久很久以前”,就带有一种马尔克斯所谓外祖母讲故事的口吻。作者在这里也是一样,他不仅要把读者带人情境,更重要的是传递一个事实:美会创造一种有秩序的想象空间。沉浸其中时,瘫痪的双腿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会比往日更猛烈地向“我”袭来,与刚刚形成的秩序相对照,那是一种遽然而临的失落和无奈。所以,这时的暴怒就很无常。在一些分析文章中,解释暴怒无常时,讲大雁的自由和歌声的甜美使“我”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自由和生活的不甜美,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后心生暴怒。这种理解未尝不可,只是格调不高。这就好像是说,暴怒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外在世界太完美。“我”在这里愤愤不平的恨意,不是针对世界,而是自己。下文母亲提到小时候时活蹦乱跳的“我”时突然打住,文中说,母亲比他还敏感。可想而知,就算强烈对比,引起的情绪应该是哀伤痛苦,而不是暴怒无常。所以,母亲在此处劝慰“我”去北海看花,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此时的“我”尚未纾解内心痛苦,因“行动(双腿)”上的限制(残疾)而限制了自己的行动。于是,母亲与“我”之间爱的隔阂才显露无遗。这为后文“我”带有忏悔式的感伤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是“我”坐在窗前看着落叶飘零而暗自神伤,因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些许痛苦,精神也比第一次的时候好了很多。所以,人物的成长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不仅自然环境不再与内心世界对比冲突,转而变成一种内在投射(缓缓飘落的树叶与淡淡的哀伤),贴合度极高,而且这一段引入了大量对话。对话是交流的表现,交流就意味着不再那么情绪化和非理性。这都在暗示着我们,外在情绪上回落的“我”其实是心境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混融沉淀着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虽然仅仅是开始)。当母亲看到“我”坐在窗前的时候,做了一个动作——“挡”。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母性关怀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家庭中,因为“我”的双腿,“我”又一次成为母亲保护的对象。母亲“挡”住的,不仅是眼前萧萧落木的景色,也是“我”缓缓沉湎的心,更是母亲认为的外部世界对“我”的入侵,而非“我”的内心痛苦投射于外在景物上。这种母爱之上的阻隔恰恰建立了“我”对于母亲的理解,所以才有了看似敷衍其实顺水推舟般去看花的约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母亲的强行要求背后,是“我”成全母亲的心意,而非出自“我”自身,这为后文“我”时间久隔之后才明白“母亲”的话做好了铺垫。

第三次,母亲已经病故,由妹妹推着轮椅到了北海。“我”看到绚烂多彩的“菊花”,由此想到母亲以及母亲最后没说完的话。到这里,文章的线索已清晰,叙事明线“看花”折射出“我”对待母爱的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于母爱的深切追悔和感恩怀念;情感暗线“面对困难”则表达了“我”的内心在面对人生苦难的历程中逐步完成了由脆弱向坚强乐观、宁静豁达的转变。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我”看了菊花之后想起过去的一切,还是过去的一切慢慢铺垫成最后“我”要去赏菊?显然前者更符合事实和情感的逻辑。然而后者却成为我们惯常“误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仿佛每一种颜色的菊花都代表了一种精神,都召唤着“我”用不同的精神活下去。那么,菊花好像成了“我”精神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母亲为什么非要让我去看菊花呢?

三、出门:心灵的忏悔

在两次母亲央求“我”的场景中,一个是去北海“看花”,一个是去北海“看菊”,在分析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母亲并不是希望“我”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去欣赏特定的东西,其潜在的台词是母亲一贯的心意——仅仅是出去走走、散散心罢了。“我”在冬天去看大雪覆满地坛一派寂静也行,春天去看动物园百兽欢腾嘶鸣不已也行,夏天去菜市场看那人世吵嚷也行。母亲的重点仅仅是“出去看”,而非“看什么”。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动作——“看”——本身就寄托了母亲对于“我”的希求。而“我”走出家门,在母亲看来,则意味着迎接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走出心门。在这背后,可以看到“我”的心路历程,从沉浸痛苦不能自拔,到看见落叶暗自神伤,再到百菊争艳神清气爽,恰恰从一个把自己封闭在痛苦中的自我走向了以平常心超脱命运残酷的个体自我的过程。这里面的关键,是“我”那颗封闭的心随着出门这一动作的实现而打开了。所以,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眼中的“出门”。

所以,“走出家门”和“走出心门”成了这篇文章的双重变奏,“我”在这一变奏当中,因无法理解母亲的心意而拒绝走出家门(心门),这也暗示了“我”的不成熟,所有的痛苦也同量转嫁到母亲身上。而当“我”走出家门(心门)之后,母亲已逝,“我”的自我成长伴随着忏悔与哀伤。最好的时候,母亲却没有看到;最坏的时候,却让母亲一个人承受,基于这样的感情,文末的菊花,不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寄托了一份哀思在里面,对“我”而言,终于完成了一个失信很久的承诺。

四、救赎:缺席的约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因为哀痛去北海看了菊花,是不是有一样的效果?或者第二次陪着母亲看了菊花会不会一样得到精神的释放?不会,因为文中的第三次,是成长后的“我”,一定得是有了人近中年或人到中年后才有的反思和沉重,从而在此时此地的感情升华。而且,在语感上,最后一段的“又是秋天”,不论是一年还是两年或三年,都传递着一种悠远的时间过渡。岁月流逝中的“我”捡获了些什么呢?可以在《我与地坛》中看得一清二楚。但这不妨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窥得一二。

母亲和“我”的口头约定,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解开“我”心结的一把钥匙。“我”的成长,途经自我的残废与母亲的离世,而在这之中,是“我”对生命和生活两重理解的加深。而“我”完成看花这一约定,也并非有意为之,可当“我”意识到“看花”这一行为是曾经的约定时,就截然划分出一个时间点,明白了“我”的成长。可惜在这段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一直缺席。“我”的成长潜移默化,但固化成一个念头,却是在最后观赏菊花,“菊花”从口头约定中的一个观赏物,成为最后见证约定的一个信物,这之间的心路历程,因母亲的缺席,而只有“我”一人明白。也恰恰是只有一个人明白的这份约定,才是“我”真正的成长(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这就意味着自我见证的成长历史充满了个体命运的伤痛与沉淀。菊花的放置,从最初只是为了贴和秋天而随机出现的元素,到此时呈现为一种集合了传统文化观照下寄托的哀思与个人成长经历中独具记忆品格的信物。“秋天”也从偶然的季节,成为融合了母亲离去时的伤感、个人成长的萧瑟与内心成熟后的沧桑为一体的氛围,在一唱三叹中记录了“我”的三次成长。母亲最后那句“好好儿活”,也成了一种成长的寄托,生命的延续,陪伴的遗憾。至此,前文埋下的所有母子间的误解、隔阂和遗憾,都在此时从周围环境(秋天)到目之所及(尽管看的是菊花,但心已经开放),再到陪伴之人(兄妹两人),都成了治愈“我”情感焦虑的药丸。

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的流变和内心的守恒,史铁生始终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人生命全体的融汇之中,使个体生命的延续得到了最充分的自明的理由,而这理由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当我们意识到“你为什么非要看菊花”这是一个问题时,“菊花”已为遮望眼,真正的意义生成是在“看”上。“我”就是改变了观看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不再沉溺于一隅,用“看”履行了一个约定,用一个约定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在《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在个人历史的探寻与伦理道德的希冀中完成自我的释放,至此,为人与为文才合二为一,才让我们难以分辨这文体而延伸出来的认知与象征的问题。

 

 《秋天的怀念》资料选编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一

王绿明

一.教材简介。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修订教材小语第九册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本课,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二.教材分析。

1.抓四件事,事事真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母亲央求“我”看花。

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2.读四句话,句句揪心。

1)常说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时,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

2)双关的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

3)多说的话。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4)最后的话。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赏一个景,情景交融。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引导学生注意前面语句中的重点词语,那是作者细心观察体会到的,也是令他记忆犹新形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母亲的言行体会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四句话。

四.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秋天的怀念》资料选编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二

吉林经济开发区寇家小学 任晶

一、解读文本的编写特点

《秋天的怀念》收录在长春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板块“挚爱亲情”。第八板块共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构成。两篇课文内容都侧重于对亲情的赞颂,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本版块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落多读、多想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本节课的特点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二、解读文本的写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三、解读文本内容

结合板块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并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文本的教学我是这样考虑的:

1、文本的线索解读

由于这篇课文是由母爱这一明线和作者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这一暗线所构成的,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不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还能让学生教好的与作者、与母亲、与文本进行感情的对话,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感悟母爱的伟大,受到感情的熏陶,爱的教育。

2、抓住中心,对关键词“好好活儿”的解读

为了让学生从文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积极地思考,因此要关注对“好好活儿”意义的探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篇文章中,“好好活儿”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子女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所以在教学文本时要紧紧抓住“好好活儿”这句话。重点探讨妈妈说的“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和“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儿”前一个“好好活儿”应重点抓住“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里的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紧紧围绕“忍”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体会意思,让学生一次次的读,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要“好好活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后一个“好好活儿”主要通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儿”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儿”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让他们在读这两句话。最后,通过赏析作者作品和交流查阅的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能感受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好好活儿,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活儿”的诠释。

3、关键语句的解读,体会“母亲”是怎样的人。

这篇文章所折射出的母爱是深沉而丰厚的,学生深刻地体会母爱的伟大颇有难度。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后的思考与交流,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文本的教学可以通过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细心照顾。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画一画文章中母亲在照顾作者时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并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的感受,深刻体会母亲对生病儿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在联系后文,让学生发现母亲最喜爱的花都死了,两相对比学生就感受到母亲为了照顾作者,已经舍弃了自己的生活喜好,也无暇照顾。说明儿子在她心目中是最重要的。

第二、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待儿子小心翼翼的态度。进一步感受母爱是理解、宽容与呵护。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捕捉“悄悄地”引发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悄悄地?为什么要如此小心?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对作者的呵护,轻声慢语是生怕在惹作者心烦,对他的情绪产生影响,进而体会作者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母亲的心,

第三、再次引导学生体会母亲之所以再三央求带作者去看花的真正用意。当母亲看到儿子情绪低落时,她提出要去看花,当母亲看到儿子对生活绝望时,她多么希望能跟儿子一起好好活儿。希望儿子能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顽强的活下去,这就是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

第四、引导学生了解母亲的病情,深刻地体会母亲在生命垂危之际心系病儿的那种伟大的母爱。作者的母亲当时已经是肝癌晚期了,这个阶段一般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吃不下什么东西、冒冷汗肝部剧痛等症状。一定要给学生介绍这些情况,让学生体会母亲虽然很痛苦,但在儿子面前没有一点流露,她用她的坚强与乐观来影响儿子,使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再次升华。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最无可替代的感情。作者史铁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母爱的可贵,因此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来怀念他的母亲。文中课后的拓展与运用要求“你想对课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孩子们动手写一写内心的感受,或者回忆、品位,以生活的小事为例,谈一谈妈妈对你的关怀或你想对所深爱的母亲想说些什么。通过这个环节不但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还进而体会了文章的中心,是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秋天的怀念》资料选编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三

吉林市回族学校 董秋蕊

一、作者背景及文本内容: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越是细细品味,我们越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因自己的残疾而忽视母亲病痛的追悔,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由此而重燃的生命勇气与信心。

二、地位作用:

这一版块的主题是“挚爱亲情”,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本组课文的始终,因此本板块教学的重点就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感受伟大的母父之爱。

三、教育价值:

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旨在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作者以及其凝重的笔触,通过回忆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讴歌了伟大母爱,并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同时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人生的启示。

四、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

有些语言,表面上是一层意思,事实上还暗含着另一层意思;有些词语,孤立地看平淡无奇,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变得别有情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这篇《秋天的怀念》,表面上看,语言非常平实,朴素通俗,但许多语言值得反复的咀嚼。

例如: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是怕砸在自己身上吗?显然不是,她知道儿子难受,就让他发泄一下吧。为什么又在“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生怕儿子发泄过了头,她可以冲进来阻止。为什么眼边红红的?她为什么流泪?为儿子的命运?为自己的无奈?为未来的生活?也许都有。简单的陈述,其含义却十分丰富。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这里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颜。“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有人认为,名篇内涵丰富,当然值得咀嚼,有些文章通俗易懂,文字简单,就没有咀嚼的必要。其实,包括一二年级简单的课文,许多地方也是有深层内涵的。这些内涵,有的不一定处处要让学生弄明白,但教师自己必须清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

2、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重、难点解读: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感悟母爱,学会感恩。

而教学难点,恰恰隐藏在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当中。“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

那多姿多彩的菊花就象征着人生百态——或淡雅、或深沉、或热烈激情,或圣洁崇高,但不管哪一种都应该活出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滋味,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而那萧瑟的秋风不正象征着人生挫折与磨难吗?由此他也读懂了作人应该像菊花那样,不管秋风多萧瑟,经历多少风雨打击,都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珍爱生命!

史铁生懂得了应该怎样用行动履行母亲“好好儿活”的诺言!当他懂得了“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在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地印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啊,越是怀念啊,越是深深的自责,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这也正是史铁生从21岁到今年59岁,一直以来向我们证明的。

其实这些也是我在查阅了史铁生的资料,包括阅读了他的作品,比较深入的了解史铁生之后,才读深刻的。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深刻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解读作者内心,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肯定是教学的难点了。

六、教学理念与方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尤其是对于这样一篇表面普通,实则蕴藏丰厚情感的文章,如何实现学生、教师、作者、文本,四者的有效对话呢。我觉得教学时要重视三点:重情境,重细节、重朗读。

重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情境教学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语文教师生动的语言。这是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另外对于这篇文章,把一些课外资料介绍给学生,对学生走近情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对作者的经历,人物的处境,当事人的心情作一番介绍与引导,更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为后来感受伟大母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在最后感悟了“好好儿活”的含义后,向学生介绍一下史铁生近况和作品,更加升华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重细节主要是体现在理解重点词句上,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感情的好方法。对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可能让学生默读中去画一画,再抓重点词语去理解。如“悄悄地”“偷偷地”“挡”“央求”等词语。仅仅淡出理解是不够的,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好方式,还有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的还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所以切忌让学生一味的去理解,一定要在读中品,品中读,入情入境的读,形式多样的读,正确评价中去读。

总之概括为三句话:“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让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秋天的怀念》资料选编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四

吉林市昌邑区解放东路小学 侯爱丽

教材分析:

(一)与作者对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本课《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母亲深深地愧疚与热爱之心。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是教育读者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学会感恩、回报父母,以免留下终生的遗憾,另外,还有启发读者重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就是本文的教育价值所在。

(二)与编者对话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三点:一、让学生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三、作者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情感是利用四件小事娓娓道来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对于指导学生从日常的小事中体会人物情感是一篇极好的范文。这也是教材编写者把《秋天的怀念》安排在第八版块“挚爱亲情”中第一篇课文的目的。与其他描写母爱的文章截然不同,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方法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三)与文本对话

这篇课文是史铁生瘫痪7年后怀念母亲写下的。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方设法想带“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心愿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种母爱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流淌在字里行间。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而恰恰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小细节,却详实的表达了人物的真挚情感,因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而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则是进一步理解情感的最好途径。因而,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熟读生词。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初步领悟借助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3)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2、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3、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4、方法策略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史铁生的其他怀念母亲的作品中,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而引出本文课题:秋天的怀念,顺势解题,怀念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其次默读,学生这种有目的,带着任务的浏览,是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阅读的效率也提高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把训练落到实处,带着问题默读。结合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课文有几次写到看菊花?(因为课文“看菊花”是课文的叙事线索,叙写了母亲生前照顾“我”的一些琐碎小事。)然后浏览课文,思考故事表现了一般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吗?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我双腿瘫痪,暴怒无常,生命绝望,加上母亲,肝病严重,生命将息,还体贴入微照顾我,这样母爱艰辛、深沉、无私、伟大,使文章笼上一种哀伤,凄婉的氛围。)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为下文精读作铺垫。

(三)抓住细节,品读课文,体会真情。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一定会说出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这时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自己感动的句子。这时的读,就要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1、抓住动词,如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活”。)突破难点,从而感受母亲的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2、抓语言,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再如: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解读: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朗读指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学生每说到一处就让他说:“你是怎么理解的,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可采取范读、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语调或高或低,语速或慢或急,声音或大或小,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把自己这种感受读出来,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学习作者这种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表达方法。

(四)抓住景物描写,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如:中间一处:“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这时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当时的我是非常的悲观与阴郁。

而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写作者在他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那多姿多彩的菊花就象征着人生百态——或淡雅、或深沉、或热烈激情,或圣洁、崇高,但不管哪一种都应该活出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滋味,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而那萧瑟的秋风不正象征着人生挫折与磨难吗?由此他也懂得了作人应该像菊花那样,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打击,都应笑对人生,珍爱生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磨难坚忍不拔。他正是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地开出了自己的烂漫之花!

33年间史铁生懂得了应该怎样用行动履行母亲“好好儿活”的诺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能不伤怀?无尽的怀念,怀念秋天的菊花,就是怀念母亲,怀念母亲和他渡过的美好时光。怀念母亲的好好儿活……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结尾这段对于菊花的描写恰到好处地点出文题——秋天的怀念。

同样是写秋,此处同前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的菊花怀念展现秋天美丽的一面,也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这两次写景的对比,流露出史铁生心境的变化,对生活态度的改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均来自于伟大的母爱。

对景物描写对比分析之后,要进行朗读的指导,突出人物不同的心境。

(五)抓住四个省略号,深入体悟人物心情。

文中出现四个省略号,第一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示重复语言的省略。(前边有了讲述,这里不再赘述。)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点哭腔为好。第二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出话说一半突然停止的感觉。第三处: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表示话未说完。这既是母亲临终前的牵挂,更是母亲对邻居们的重托,从而更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要让学生读出母亲心事重重、临终托孤时请求的语气。第四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表示语义未尽。既是我和妹妹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更表示出我和妹妹懂得了母亲话语的深意,已经领会了人生的真谛。要读出作者坚定的态度来。

四、拓展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五、习题解读:

(一)思考与交流

1题:课文中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请举出文中的事例来说明。主要参见课文第1自然段:“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生命劲!’”

2题:请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来体会,“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说的时候应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尽量说得详细一些。可得出结论:“母亲”是怎样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1)“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让学生透过这几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体贴入微的,无私的,伟大的爱。

3题: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前面已有交代。)

(二)拓展与应用:你想对课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

母亲:你是一个伟大的,坚强的,无私的母亲。

“我”:你要坚强起来,好好活下去。

妹妹: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