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1-20)
(2014-05-19 09:41:06)
标签:
教育教学 |
分类: 备课资源 |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1-20)
作者:余映潮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版
研读教材,启发创新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1)
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但我们却很少从理性的角度来研究“读写结合”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角度。其实,注重读写结合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理念。当我们潜心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时,我们便会发现,那真是一座富矿啊,好的方法好的角度竟是那样的美不胜收。
1.仿写学用:《星星变奏曲》——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芦花荡》——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
2.补说续写:《芦花荡》——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喂——出来》——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
3.变体改编:《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石壕吏》——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4.事实印证:《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芽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芽
5.想象创编:《我的第一本书》——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以外,还有同学黄二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
6.迁移拓展:《旅鼠之谜》——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俗世奇人》——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7.读后随感:《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8.体验感受:《夜》——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傅雷家书〉两则》——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请你也试着就某一话题,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
9.话题短文:《故乡》——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孤独之旅》——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10.技法实践:《组歌》——在这两首散文诗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艺术地描绘了“浪”和“雨”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你不妨模仿这种写法写一首散文诗;《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变得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11.自由表达:《谈读书》——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12.定向探究:《出师表》——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作文。
13.作品评说:《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略),调寄“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以上只是一种罗列式的展现,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或者更进两步,继续地进行深入体味,我们也许又能发现诸如变换文体、变换人称、变换视角、变换范围、变换题材、变换形式等多种多样妙不可言的设计细节。
这些,对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活动设计一定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精巧命名 点示规律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2)
凡是有景点的地方,都有人们的“命名”。如本来是一块石头远立在山尖上,但在景区里可以称作“金猴望月”。本来自然生成的景点,经这命名的点化,便有了让游人联想、品味、点头称是的韵味,便活在了游人的心里。
所以,“命名”是一种艺术。一个好的命名,能够带来效益。
其实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命名”的艺术。“命名”用于语文教学,主要在于分析与提炼语言现象,点破文章、文段、文句的结构规律,便于学生掌握分析的钥匙,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语言。
如,将“命名”用于降解教学的难度。
教例:《秋魂》的写法分析。
命名:三层式结构。
过程:教师设例引出“三层式结构”,讲清楚什么是“三层式结构”,然后请学生用这把钥匙去分析课文中的几篇短文。如:
秋色
(引出事物)秋是什么颜色?
(描叙事物)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
(托物寄意)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教学效果:点示一种表达的规律,以点带面,长文短教,简化教学头绪,以达到教师精要点拨,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目的;不仅如此,学生在读到那些咏物抒情、托物寄意的文章的时候,也许就会想到,这篇文章是不是“三层式结构”呢?
如,将“命名”用于增加教学的意趣。
教例:《羚羊木雕》和《花的话》选点探究。
命名:千姿百态表示“说”。
过程:教师提出话题,举例,请学生继续发现: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
(3)有时运用其他表示“说”的词。
(4)有时用其他有鲜明表达作用的表示“说”的词。
(5)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
(6)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的修饰。
(7)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8)不用任何表示“说”的字眼,而代之以生动的描写。
……
效果:激发探究的乐趣,引发探究的热情,熏陶一种“提炼规律”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一把发现的钥匙,留下学生们探究“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哀’”……的余味。
如,将“命名”用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例:《中国石拱桥》段落分析。
命名:分要点说明。
过程:教师指出,有些语言现象,如果我们在理解分析的过程中给予“命名”,不仅可以很快把握其结构,而且还可以迅速地学到其写法,如“分要点说明”:
这座桥的特点是:(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拱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4)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效果: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分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一点”、“两点”、“三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由于文章的内容由一、二、三、四等“点”组成,所以不仅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说明,而且能鲜明地显现说明的层次。
其实,所谓“命名”,就是换一种说法。但是这个“换”字表现出来的,却是读书方法、思维方式与创造意识的不同。有了这种不同,就会有对《十三岁的际遇》的“比喻式抒情段”、“排比式抒情段”、“呼告式抒情段”、“设问式抒情段”的命名,就会有对《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的命名,就会有对《天净沙 秋思》“美丽的罗列”的命名,就会有“分主次说明”、“分部位说明”、“分步骤说明”、“分层次说明”、“分角度说明”等等关于说明方法的命名。于是,有时候就会有“别出心裁教课文”的“金点子”出现。
自然迁移,润物无声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3)
课标上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这是在告诉我们,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方面,我们要做到:自觉。
课标上又接着说: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是在告诉我们,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方面,我们要做到:自然。
但我们往往在注重“自觉”时做得不够“自然”。
在不少的课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不自然,它们的有规律的表现之一,就是早早地结束课文教学,然后运用图片、歌曲、绘画、影视片断等方式向课外“迁移”,表现本课的人文思想情感教育。
这当然也是一种手法,但有时表现得过于显性,真的把熏陶感染当作了“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那种“自然迁移,润物无声”的教学境界。这其中的方法很多,有一种“迁移”的方法叫做“学用与表达”。一般地,它也出现在课文的收束阶段,用一个板块的时间,让同学们学习课内语言或语言模式,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起来,说起来,交流起来。
如语言的“化用”与表达。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教学环节四:表达感受(8分钟左右)
1.教师:我认为这一课实际上是写了两个词:经历,经验。
2.再次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味一下,作者所说的“经验”是什么?
3.“经验”是:做事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经验”是:走稳每一步,一直向前走。
4.这也是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之后的感受与感悟。下面我们都来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句话中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如老师的例子:
我坚持读书且多年如一日地做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鼓励自己。
5.同学们想,写,说,活动热烈,很有激情,好句不断。
如语言的“仿用”与表达。以《纸船》的教学为例。
教学环节三:语言学用,抒发情感(10分钟左右)
1.教师: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诗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下面我们来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段小诗可以献给你感谢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边防军人,航天飞行员,孤独的小女孩,足球队员,北极探险队员,非常勤奋的人,非常贫困的人……
这段小诗可以表达思念,表达问候,表达安慰,表达尊敬,表达关心,表达想念,表达热爱,表达同情,表达牵挂,表达敬佩,表达鼓励,表达赞颂……甚至还可以点示一种哲理。
2.同学们写作,朗读,修改,交流,如:
中国足球队员,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座大力神奖杯,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永远支持你们的球迷用热泪铸就的,
金光灿灿,满载着我们的鼓励与期盼。
朋友,假如你窗前飘过最后一片花瓣,
请切切不要叹息落花的无情。
这是美丽的春姑娘来向你告别的,
笑语声声,是说每一季节都值得热爱与珍惜。
盲人小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片蔚蓝的天空,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关爱你的人为你撑开的,
晴空万里,是在告诉你心中要永远憧憬着温暖与光明。
老师,假如你桌上有一盆芬芳的康乃馨,
请不要惊讶她的突然出现。
这是你深爱着的学生亲手栽培的,
春夏秋冬,愿她带着他们的崇敬与思念同您相伴。
这样的读写活动,这样的活动效果,是不能单纯用“语言学习”几个字来进行评价的。这当中已经自然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了。
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经常进行这样的实践,我们就能够在自觉、自然的基础上做到:自如。
快捷切入,省力省时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4)
下面是《故宫博物院》的一种教学思路:
1.师生共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文意把握”,进行“要点概括”。
2.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向课文第11段,建议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进行探究与交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说明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研讨的结论是:从结构上说,这一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说明内容的小结,又引出下文对乾清宫等内容的说明,既呼应前文第2段,又照应后文第16段。从内容上说,它既简说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概述了全文主要的说明对象。
3.选择课文精段进行品析。
这个教学思路运用了一种艺术的快捷手法,那就是“切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很快地“切”到课文第11段。
这里所谓“切入”,就是有意识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类别、某一重点的教学内容,直接地、利索地将教学内容“切”进课文的重点部分或关键部分。而有意识地淡化、弱化某些教学内容,从而省力省时,让教学的线路简洁,让教学的关键突出。
这里所谓“切入”,就是艺术地“选点”,就是有选择地有方向地进入课文。运用“切入”的教材处理手法,既要注意前有铺垫——先要整体地理解一下课文,更要注意后有深化——“切入”的目的是强化“切”进的这个地方的教学。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思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上述特点:
1.导入。
2.速读课文(做到前有铺垫):整体了解课文,讨论——作者在哪三个典型环境中表现了鲁提辖的性格特点?(鲁提辖在酒楼,鲁提辖在客店,鲁提辖在肉铺。)
3.切入课文:现在我们重点品读“鲁提辖在肉铺”这一块……
4.精细品读(做到后有深化):①分角色朗读;②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层次;③理解这一部分的描写手法;④重点品读对“三拳”的描写。
5.拓展延伸:以“有趣有味的‘三’”为话题,寻读、提炼课文中的“三”,介绍、交流课外知识中的“三”。
换一个说法,所谓“切入”,就是很有力度地将我们引向课文的深处。这种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多角度的运用。
如,我们可以单刀直入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到课文内容的寻读活动中,带动同学们对课文细细理解。
《月亮上的足迹》教例:
师:同学们,“月亮上的足迹”的含义就是“人类登上了月球”,但它的表达却是多么的生动形象,像这样“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达”,在课文中俯首可得呢。
同学们寻得: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一个伟大的时刻;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人类伟大的一步;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于是教学从语言品味方面顺利地切入了课文。
如,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式提问的方式直接切入到“诗词五首”之类的课文,有目的地进行我们所选中的内容的教学。
《诗五首》教例: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五首》,请同学们读一读本课中《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这五首诗,看哪两首诗的内容相近。
生:《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写到乡村访友作客,这两首诗的内容相近。
师:咱们今天就与这两位诗人同行吧。
于是教学从课文组合的角度很快地切入了课文。
如,我们可以通过选点品读的方式直接切入到课文的重点内容,必要时可以切入一次,再切入一次。
《孔乙己》教例:
师:大家从课文中找例子,说一说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人,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的人,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酒客,是一个“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师:“孔乙己与‘酒’”是本课表现人物的重要角度。现在让我们进入课文,品一品孔乙己平时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内容。(第一次切入)
(师生活动)(教师过渡)
师:现在让我们再进入课文,品一品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内容。(第二次切入)
(师生活动)(教师小结)
于是教学用多次切入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了选点品读。
语言学用,句段读写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5)
课文《登上地球之巅》有这样一个句子仿写的练习设计: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类似的读写训练要求,在课标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中大约有七十处。
如此大量的练习设计,无疑是在启发我们:语文学习,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视点——句段读写,语言学用。
句段读写,语言学用,就是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这种运动量比较大的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阅读设计“句段读写”的活动,有两个前提或者说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教师必须对课文“披沙拣金”,去发现,去提炼。
据笔者对教材的分析,不论哪一套教材,我们都可以从中提炼出二千个左右的常用雅词,五十个左右的常用句式,五十个左右的常用段式,还有多种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等等。这些都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宝贝。
为此教师必须进行艰苦的阅读。教师的这种阅读分析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如下面的“同一含义,正反表达”的写段模式,可谓美极,可谓极有学用价值:
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
第二,活动的内容要与课文的阅读理解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如下面的教学设想:
课文:《我的信念》。
学习内容:感受人物,学用语言。
活动创意:在读、说、写中走近玛丽·居里。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进入课文情境,再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说概括的话”——围绕“课文表达了玛丽·居里怎样的信念”作概括性发言。
3.自由选读课文,就课文内容“说了解的话”——用“玛丽·居里是一个……人”的句式自由说话。
4.自由选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感受的话”——用“玛丽·居里……的信念(或精神、品格)是一种……”的句式自由说话。
5.段落写作,“说评赞的话”——学用下面的段式,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写作:
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教师:这个段的写法与写作思路,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引(运用一个比喻)——联(联系这个比喻写人)——结(再扣住这个比喻作结)。
建议同学们这样来写——结合全文内容、结合作者的“信念”和精神,选择自己体会较深的一点,运用这种段落模式,换用比喻、换用人称写一段话来表现玛丽·居里。
6.学生进行写作,进行课堂交流。如: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使我想到了顽强屹立的松树。居里夫人勤奋地工作着,她像青松一样坚强,致力于科学研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一种信念在激励着她——正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激励着顽强的松树一般。
7.教师再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用这种写法与思路,写一段话表现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品德。……
捕捉要言,提取信息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6)
有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教材其实就是师生面前的一座春城,只要“盘”得好,就会春光常在,春花常开。就拿“信息”一词来说,我们原来很少想到它与阅读教学有关,而现在它却是我们的“满眼风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这些话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着眼于“捕捉与处理重要信息”。看下面九个句子,它们浓缩了课文精华,不就是《苏州园林》的全息内容吗?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苏州园林有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那么,这种“捕捉要言,提取信息”的做法能够走进我们的教学设计吗?这是可以一试的。如:课文《向沙漠进军》。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独特创意:指导学生实践几种获取文中信息的方法。
基本教程:
1.教师说明:本节课的能力训练是“提取信息”,我们要学习、实践几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2.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
3.我们实践的第一种方法是“提取主句”。提取主句,就是提取文中的统领句、总说句、导语句、关键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以把握文中、段中的关键信息。
请同学们提取全文的主句。
(向沙漠进军。)
请同学们从“向沙漠进军”的角度,提取文中最重要的观点句。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或: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4.我们实践的第二种方法是“组合要言”。就是摘取文段的首括句、中心句、观点句等重要句子,将其进行组合,加以综合性的表达,完整而概括地把握全文或全段的基本信息。
《向沙漠进军》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请同学们就课文的前8段进行“组合要言”的尝试,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
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5.我们实践的第三种方法是“定义特征”。就是从获取事物本质特点的角度,给事物下一个定义。它要求我们:第一,用一个判断句来进行表达,如……是……;第二,必须简洁且高度概括,要能表现事物最为重要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防护林”下定义。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到原来的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由人工培植且并行排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许多林带叫防护林。)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再给“湿沙层”下定义。
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在沙漠地区,距表面干沙层厚度10厘米以下到40厘米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叫湿沙层。)
6.我们实践的第四种方法是“图表统计”。就是从分类、比较的角度,运用图表的方式,直观、系统地表现事物的有关信息。图表法是提取、整理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全面、简洁、直观。不论在哪个领域,图表法都有它的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自列图表。
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7)
下面是《荔枝蜜》“课文集美”的成果:
四月,我到广东的从化温泉小住,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荔枝蜜。那蜂蜜,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那辛勤酿蜜的小蜜蜂。
到了荔枝林深处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嘤嘤嗡嗡,出出进进,飞去飞来,一片沸沸扬扬的劳动情景。
我问养蜂员老梁:“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送去生活的甜蜜。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
那天夜里,我做了个甜甜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可不要单纯认为这是课文的缩写。这是“课文集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课文集美,是以语言学习为重头戏,咀英撷华,将课文中美好的精华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
课文集美,是以对课文中美好语言材料进行细致的组合为过程,串联起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
课文集美,是精心设计有序的语言品析与积累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
课文集美,可以在单课之内进行,也可以“课文联读”的方式进行。可以有统一的教学要求,也可以有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的有个性的活动。
课文集美活动本身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我们就很难设计出类似于“课文集美”这样高雅的语文教学活动。
下面是笔者用“课文集美”的方式阅读《敬畏生命》的所得:
1.一个文眼
敬畏生命
2.一组雅词
浑然不觉
3.一组对生命现象进行由衷赞叹的词句
大团大团
惊心动魄的壮举
4.一组表现强烈的内心活动的词语
①情况简直令人吃惊。②感到诧异和震撼。③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④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5.一种富有情感力度的“复说”句式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
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6.一组情感充沛的“点题”句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7.一个常用的“先略后详”的写段模式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8.一个情深意长的抒情段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9.一篇“课文集美”式缩写
一个夏天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发现有几棵树好几个小时地、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地飘散着白色的、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种子。我感到吃惊,我感到诧异和震撼。我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我知道,那群种子中至少一颗已经成长,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现在,让我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它编制成一份美好的教学设计吧。
切分板块,理清思路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8)
这是课文《邓稼先》一个“读写结合式”的教学设想:
教学板块之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
教学板块之二:组合要言,写人物事迹
教学板块之三:抒发感受,写人物述评
这个教学设想还能这样表述:
用简明的语言写人物简历
用精练的语言写人物事迹
用生动的语言写人物述评
以上设想,将《邓稼先》的教学切分为三“块”,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逐层推进,显现出本课教学清晰有序的教学思路。
像这样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就是我们所说的“板块思路”。
也可以这样说:所谓“板块思路”,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
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其课堂教学内容明显地表现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创意:
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语气”
建议你这样品析——扣住“心情”
建议你这样背诵——想象“画面”
这个创意将课中阅读活动切分为朗读、品析、积累三个主要板块,突现出“语气”、“心情”、“画面”三个教学抓手,线条简洁,内容厚实,语文学习的味道浓郁。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都好像是一次“小课”或者“微型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并提炼出教学的内容板块,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
如笔者从突现课文文本价值的角度考虑的《死海不死》教学方案:
学习一点构思知识
学习一点段落知识
学习一点字词知识
学习一点地理知识
学习一点辩证思维知识
实现这个教学设想非常需要教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看出《死海不死》的构思技巧是围绕着两个说明性质的段落来“引一笔、插一笔、补一笔”的,要能够品读出两个说明性段落的展开方式是“因果”式阐释等等内容才能够进行深入文本的教学。由此可见,教师提炼、整合水平的重要。
3.由于“板块”的出现,教师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板块的切分,课堂上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变换手法,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如课文《十三岁的际遇》的板块式“语言实践课”教学思路设想:
教学板块:读美文,集美词,学美句,背美段。
读美文:速读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思。
集美词:请同学们圈出文中的美词、雅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自读提示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积累20个词,将它们抄写在笔记本上。
学美句: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式,师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式,请同学们自由学用一两种句式。
背美段:教师指出这一课的抒情段写得特别好,要求每位同学背诵一至二段;同学们自选文段,进行背读。
以上四个教学板块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语言学习与实践的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由此看来:
1.实现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切分,做到思路清晰,线条简洁,步骤有序,便于操作。
2.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明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
3.板块式教学思路看重预设,看重文本,看重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揣摩、研读与提炼。
4.由于“板块”组合的形态、形式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5.由于教学板块大致上彼此并列,有些教学板块可以在教学步骤上互换,有些教学板块可以合并或者分化,它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板块式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如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地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境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
围绕线索,牵动品读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9)
阅读教学中的所谓“线索”,指的是贯串于一节课、一篇课文或一个大的教学板块中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有了“线索”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之为“线索式思路”。如常说的“一线串珠”、“一词经纬”就是。
在这样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都被教学“线索”贯串着,内容紧凑,活动充分,探究深入,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
设计阅读“线索”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或找到一个能够牵动对全篇(段)课文进行阅读品析的关键字词,或提炼出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或设计一个时间持续长久的阅读活动,让它们一方面带动全篇(段)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如:
一、词语线索
以课文中的关键“词”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其特征就是巧妙抓住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或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或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全篇课文或重点段落的阅读品析。
如《愚公移山》教学。
在学生充分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紧扣“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句,抓住“平险”一词进行反复突破,设计如下问题,牵动对课文的研读。
(1)着眼于内容: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说什么是课文中的“平险”。
(2)着眼于人物:请同学们说说课文中不同的人物与“平险”的故事。
(3)着眼于文体:“帝”是在“平险”吗?为什么故事中会出现“帝”呢?
于是“平险”一词就贯串于课文品读的重点内容之中,带有浓郁的“一词经纬”的味道。
很多课文是能够被“一词”拉动的。如《狼》中的“黠”、《口技》中的“善”、《核舟记》中的“奇巧”、《向沙漠进军》中的“进军”、《苏州园林》中的“图画美”等等。
二、问题线索
“问题线索”与“主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就是以“提问”或“问题”为线索来设计教学流程。其特征是“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这条线,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提出的中心问题。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或感知,或理解,或分析,或鉴赏,或领会整体构思,或品味语言特色,或探究选材立意,或评析人物塑造。
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学。
设置三条线索,用“说读”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
(1)每位同学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母亲”这个人。
(2)每位同学试着用“一段话”说说“母亲”的好品德。
(3)每位同学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语中情”。
以上三条线索,就从不同的内容方面串起了课文中的“珍珠”。
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需要在“读”与“说”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很恰切很及时的指导、点拨与调控,于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活动线索
即让某一种“课中活动”成为牵连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线索”。其特征是将某一种活动细节化,将其延点成线,反复进行,贯串在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活动之中。
如《我愿意是急流》中理解、体味这个环节的教学。
以“朗读”为线索:
师:第一次“读”,重在整体理解。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每一个字读出来都带有情感,也就是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而不是泛泛地读。(生各自朗读)
师:第二次“读”,重在体味情感。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情感进行再表达;请同学们自己再体味一遍,从头开始自读。(生各自朗读)
师:第三次“读”,重在进入情景。读的要求是抒情性、个性化。伴随着自己对诗的体会,觉得怎么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怎么读。(生各自朗读)
这个教学片断中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被“朗读”这根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来了。既在朗读的训练上表现出一个一个的台阶,表现出一个一个的层次,表现出一个一个的活动细节,又使这个环节内容有了一定的“厚度”。
其他的活动,如“写”、“说”等,都可以成为结构某个教学片断的线索。
联读扩展,拓宽视野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0)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我们研究“联读扩展”式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丰厚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进行的。
所谓“联读”,是在学生学有余力前提下,从某篇课文扩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诗文联结起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设计手法或教学设计思路。“联读”的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用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适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版课标教材初中语文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但课内的这种“联读”远远没有“课文加上课外选文”的联读来得丰富而又生动。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在这里没有谈论比较阅读的内容。实际上在“联读”的内容组合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比较”的因素。
2.它需要我们巧选角度。
巧选教学角度能够表现创意的新颖与精致,有时候那种见解独到的创意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金点子”。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联读教学,可能有这样几种教学角度:
第一,岑参诗联读。
第二,吟雪诗联读。
第三,送别诗联读。
第四,边塞诗联读。
第五,诗行体诗联读。
第六,军营诗联读。
这几种教学角度都是可用的,都可以用来设计精致的教学方案。但“边塞诗联读”无疑更好一些。它的内容组合,它的文化内涵,它的异域风情,散发出让你饶有兴趣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吸引力。你会想着让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诗歌联读中感受什么是边塞诗,感受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辽阔、景物的荒寒、风光的奇丽、征战的悲壮、拼杀的惨烈以及战友的情怀。这样的联读教学,一定能够表现出一种宏阔大气的风格。
3.它需要我们精选材料。
联读组合的材料讲究配对,讲究精选,否则就是堆叠。精选材料的过程往往带给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困惑与喜悦。那种“配合默契”的联读材料常常会让你把玩不已。
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联读教学设计,笔者找到了食指的《相信未来》,找到了汪国真的《如果》,找到了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找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等等。在初期的方案中,曾经打算用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来与课文进行联读:
我的心,你不要忧郁,
把你的命运担起。
冬天从这里夺去的,
新春会交还给你。
有多少事物为你存留,
这世界还是多么美丽!
凡是你所喜爱的,
我的心,你都可以去爱!
但是当看到《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2年第1期上中国诗人宫玺写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时,当初的一切设想都“崩溃”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最佳配对只能是《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在谈到“联读扩展”这个话题的时候,需要强调一个“理性思考”的问题。目前有不少的阅读课喜欢“早出”。所谓“早出”,就是用缩短时间的方式,在对课文有了一些感知理解后就早早地离开课文,进行所谓的非语文的“迁移拓展”。这就欠缺一些理性思考,没有掌握好所谓“迁移拓展”一定要有利于语文学习的这个“度”。其实课标里面并没有“迁移拓展”的提法,课标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教师要注意“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