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卷云舒语文教研
云卷云舒语文教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97
  • 关注人气: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及点评

(2013-05-31 11:22:00)
标签:

教育教学

分类: 备课资源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王益民

(广东版《差不多先生传》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zODc2NDk2.html  密码:87218918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生: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过了吧?我来请一位同学评价下差不多这个人。

生: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总之是个马马虎虎的人。

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称呀!

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

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ppt

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方式。

师:课文是在为差不多先生,既然是,就得有人物事迹,课文记叙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

生:五件事。

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读前四件事,我来读最后一件。

(生读第一件事)

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像点唐唐老鸭(范读)。其实,还可以用镇江话来读。(一生用镇江话读,毕,掌声。)

(生依次读第二、三、四件事;师读第五件事,毕,掌声。)

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

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

师:你这不是概括,是复述,概括只要交代好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了什么事就行了,不要细节。

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

生:买错糖!

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句式:买错糖——颜色不分,给另外四件事做概括。

(生概括,约一分钟后,组对交流,再一分钟后,学生汇报,最后老师出示ppt

1.买错糖——颜色不分    2.答错题——东西不管    3.写错字——多少不清    4.不守时——早晚不分    5.寻错医——生死不明

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

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生:到大。)

生:因为小时候颜色不分,才导致最后生死不明。(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轻……生:到重。)

师:为什么不全部写颜色不分,而是还有东西不管”“多少不清”“早晚不分”“生死不明

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

师:看来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一幅对联(ppt

上联:不分红白、不分东西、不分十千、不分时间、不分生死,谁说你是圆通;下联: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原来是个懒人。横批:差得多

——但是,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板书:个人、民族)

生:民族的。

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生找,约1分钟后,出示ppt  文本12段)

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ppt出示34段)

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ppt出示第11段)

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

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生:草菅人命!)

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

生:家人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

师:太棒了!差不多先生终于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这个世界以警示,但是,大家接受教训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生读)大家看看,这两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

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最后都学他的榜样

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语(ppt展示),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 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ppt展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ppt——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ppt——

我这白话的第三篇,说的是苟且。这苟且二字,便是随随便便的意思,说得深一层,便是上海人说的撒烂污,呀呀糊。唉!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得一场大瘟疫了。这一场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这两个字瘟死了。唉!好不伤心呵!……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后两段,大家发现我少了一句……(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大家想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生:突出主题、点明题旨。

师:这种回答有点贴标签的意思,要关注原句并结合全文来回答。

生:这句指出了危害,要成为懒人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师:还有吗?)全文都是反讽,很搞笑,这一句很严肃;亦庄亦谐吧。(师:很好!)

师:王老师再补充一点:如果没有这句话,就是一篇,人物传记;有了这句话,文章就成了小品文,或者说是寓言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讽、概括、多事件的排列密码、抓关键词解读等方法;更透视出了胡适先生的良苦用心。胡适先生台北去世后,他的好友毛子水先生为他题写了《墓志铭》(ppt——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最后,送大家一幅书法,胡适先生的墨宝(ppt——

不苟且

师:下课——       

 

附:

评王益民老师的《差不多先生传》

常州24  梁增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df8f70101e0fu.html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及点评

应益民兄之邀,赴镇江外国语学校参加第四届语文对话式教学研讨会

上午听了四节课,分别是来自镇江外国语学校和其他两所学校的老师。我受命评益民的课《差不多先生传》。这是一篇课外文章。我主要表达了四个意思。

一是,不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而是教学生一望无知甚至再望还是无知的东西。课上,王老师从五件事的概括、分析,到知人论世的背景介绍,再到鲁迅先生、毛子水、胡适等人的文字穿插引入,都是希望学生能从表象的文字抽象出背后的东西。王老师在课伊始询问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一位学生自信地回答说读懂了,就是文章讽刺了差不多先生的凡事不认真。应该说,初读文章,这些道理尤其是初中生很容易从文字中一望而知,那么,下面我们该怎么做?一是带着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文本,二是有很多人会做的,就是旁征博引许多材料,达到验证作者所言不虚——此种做法其实相当普遍,并非在进行语文教学,而是在以材料的堆砌而企图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强化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王老师当然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学生在文本的穿行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以至于最后的由一个差不多先生直至国民劣根性,整个过程不是牵强附会,而是随着文本的解读而渐入佳境。

二是,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教师的有的放矢的训练。当然,由于前些时日,训练一词有被妖魔化的倾向,很多老师不敢谈训练,不敢实施训练,矫枉过正,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当然不可取。王老师在开始请学生概括五件事的时候,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精致的过程,记得有一个学生开始概括时,只是摘录了文章中一句话,王老师果断地告诉这位同学,你这是复述,而不是概括。为此,王老师还出示了一个例子,供学生仿写。果然,学生很快用三字短语就归纳出其他几件事。类似的还有,王老师在概括差不多先生的特点时,以一副对联进行归纳,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角度。虽然学生的归纳并不完美,与老师预设的参考答案不能完全吻合,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是一个必经的由不会到会,由不得法到得法的过程,价值比答案更重要。而当学生在回答最后一句话能否删去时,认为此句点明主旨,王老师立即提示学生要结合文章来回答,而不要用诸如提升主题”“点明中心之类的泛泛而谈的术语来回答问题。如果每位老师都能长此以往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而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幸事。

三是,既关注写什么,又关注怎么写的。

我一向认为,语文教学落实怎么写写什么更重要。王老师的语文课上,是有不少作为的,比如,他在课上不仅梳理了五件事,而且还要追问五件事的顺序安排有什么讲究能否就写一件事来表现差不多先生的特点,这样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启示,这样的追问,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前者,让学生懂得材料的组织是有序的,后者,则让学生明白,写人不要仅仅凭一件事就给人定性贴标签,而是最好能通过多件事来从不同角度表现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否则,我们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写出来的人也是扁平化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作文常常有很多技巧,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来引入各种满分作文之类的宝典,但是,我们在阅读教学时恰恰把这最好的素材给放弃了,实为可惜。

四是,我对王老师语文课的挑刺。

听下来,这节课的道德说教意味还是稍微浓了些。合适的思想情感,需要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学习别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毋庸置疑,本节课上,学生的思想启迪应是有所提升的,但与文本的结合还是显得有些分离,似乎还只是在文字的表面上滑行,至于这一篇中的通过荒谬可笑的语言,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也就是作者不做主观评述,一切只是描述的反讽手法的魅力,依然是水过地皮湿,并未真正触及。结果是后者不断得到强化,前者未能有所悟得。老舍先生说过,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这句话用来形容胡适的这一篇是比较贴切的。


转自王益民教育生活馆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df82c20101bjbr.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