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藤萝瀑布》现场评课

(2012-11-23 09:14:06)
标签:

教育教学

杂谈

分类: 语文视窗

《紫藤萝瀑布》现场评课

 

 

     来源:徐杰“我爱语文工作室”

      背景:2011128日,沿江六县市初中语文优秀课展评,应邀评课。

执教者:临港新城实验学校张小波老师。

课题:《紫藤萝瀑布》。

授课班级:靖江市外国语学校八年级1

 

我今天评点的一个关键词:整合。

什么叫整合呢?从大处来说,整合就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分解、筛选、归类、重组。从小处来说,在文本研读的阶段,那就是对文本的美点、妙点进行分解,先解构再建构,也就是我们说的先打破再拼起来;从备课的准备阶段来看,那就是涉及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教学设计的层面来看,那就是对教学环节处理得轻重缓急;从课堂生成的角度上来看,那就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即时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活动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并生成新的信息。

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整合”这个概念呢?

首先这是课标的要求,课标要求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以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的效益;

这也是有效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的要求,尤其对于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寓理这一类的美文来说,它的美点、妙点是很多的,比如景美、情美、意美,比如写景过程中修辞之美、炼字之美、结构之美……,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处处重点,也就没有了重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张小波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进行“整合”的。

第一、他用板块小结的方法提炼学生的散点感悟。在感知藤萝特点的时候,一共有五位学生进行了发言,他们是从不同角度谈了对藤萝特点的感受,张老师在板块小结的时候说,所有的这些特点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旺盛的生命力”,这样一来,活动的指向就更明确了。

第二、他用话题讨论的方法来归纳作者写景的艺术方法。张小波老师用一个话题支撑了这个板块的学生活动,这个话题是:“作者笔下的藤萝有……有……”,并且还进行了示范。我们发现,接下来学生的活动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有静有动”、“有形有味”、“有详有略”、“有景有情”、“有虚有实”……这样的品读活动避免了语言赏析的零打碎敲,也避免了对教材的肢解性分析。

第三,张老师用定点突破的方法来推进课中活动的层次。如何来进行定点突破?首先,他选的突破点是第十小节,这很准确。采用突破的方法是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合运用了这样的几种教学方法:1、讨论。讨论怎么来朗读这个小节,此方法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2、说读。说说对本小节第一句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长河”;3、课中小讲座。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4、拓展。介绍了宗璞的另外两篇文章的结尾,以强化学生对“托物言志”这一类散文结尾的认识。可以说这四个教学方法在这个环节综合运用,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便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第四,张老师用资料穿插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我们认为课堂学习活动引进资料不能多,多了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也不能少,如果少了,就蜻蜓点水收不到效果。

怎样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料穿插呢?这就要对穿插的资料进行整合。张老师关于“托物言志”的小讲座,只选取了三句话,但这三句话涉及到了“托物言志”的定义、语言特点和结构,可谓言简意赅。对于写作背景介绍,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宗璞的弟弟,生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第二段话介绍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代人的不幸,也只用了两句话。张老师力图让学生充分领会“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一句的深刻内涵。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张小波老师就“整合”这个教学艺术,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思考,我欣喜地看到了一个年轻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追求与收获。

谈一点思考:就是刚才说到的写作背景的穿插,在实际操作中要更有效地用好穿插的资料。这篇课文放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张老师将文章主题定位于作者因为弟弟的即将离世从而引起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这是合适的;但苏教版将该文放在了八年级下,我觉得在主题的定位上,可以把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人的不幸”,既是指“一个人的不幸”,更是指“一代人的不幸”,乃至于“一个民族的不幸”。一代人被文革耽误了,但是这一代人的生命意识被触动了,那么,文章结尾的“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珍惜时光、赶快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也更有厚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