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

(2012-06-15 17:46:14)
标签:

教育教学

杂谈

分类: 名师课堂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 教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窦桂梅

点 评     湖南省岳阳楼区教育局教研室   吴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实验小学    

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好好儿活

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笑)

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今天的课上,我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他瘫痪在床,行走在轮椅上至今已经33年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到了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是课内外结合的很好形式。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体走出文本的关系。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一定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至于听课的教师,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的作用,以点带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

生:《秋天的怀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我们的同学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掌声!想坐下可不行。(对着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1读:邻居们……”(略)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了。

2:他读得……

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

 (点评:变成,学生第一次体验了面对面的评价,很真诚,很兴奋。师生之间的评价,变成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我们看到了评价的主动权在学生,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

2: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众笑)

1: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  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给你。

1:(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

师:请你转过去,你看,评你的那个同学又举手了。

2:没错,你读是很有感情,但你有添字也有减字的现象,刚才你读的……

师: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

2:凭着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是太激动了。(生1频频点头)

师:这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对他的读的感情如何,你也可以评价一下。

(点评:窦老师的人文思想凸显在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发言时,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间的评价喜欢挑刺,窦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既激励学生,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评价双方都有面子。)

2: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同桌

要说话了。好,你说!

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就是这样,可是在那位同学的朗读中就是那样。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再大声说一遍!

生:读出韵味!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课题的韵味。

师:(板书:怀念、秋天)。

生:怀念、秋天(读这两个词语)。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怀念的秋天(读出这个词组)。

师: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课题。(读略)

生: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这个课题。(读略)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韵味。(读略)

师:注意: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我觉得是在秋天,怀念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

生: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

师: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为了一种情愫,那就是——

生:秋天的怀念。(一学生大声说出)

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这味儿就出来了!(拍该学生肩膀,众笑。)

(点评:读出韵味,当然要读出课题的韵味。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在想象中,推进一个一个的场景,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师:我们知道,史铁生他是高位截瘫,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的呢?你愿意读也可以,愿意用自己的话讲也可以!

生:双腿瘫痪后……”(读略)

师:(引读课文)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点评: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着怎样的痛苦向作者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三次引读,分别了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

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1: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泪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一样……

2……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奔跑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

师:总之一句话,就像这落叶,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作为一个21岁的青年人,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你理解他吗?

生:理解。

师: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字),一定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劝劝他吧!

1:人人都有苦,但不要随便把这苦放出来,这会更伤你的身体的。

2: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3:比如,你可以练一项体育技能将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说不上能拿大奖呢。

4: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

(点评:学生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

师:你们讲得真美,像诗一样的语言,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失去双腿的暴怒无常的青年来说,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

生: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师:你们理解了史铁生,他听不进去。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谈一谈。

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你怎么理解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1:她想让他的儿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心情开朗一点。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点评:虽然说不评价,但继续谈已经给了正面的评价,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鼓励。而且这鼓励不是来自一个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近距离的可爱的甚至有点顽皮的老师。继续谈同时也把学生思维引向深远,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引发更多学生的更多精彩。)

2: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3: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4:母亲希望孩子去看花,是想让他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

生: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热爱生活。

师:母亲是多么用心哪!

生:对于那有脚的字眼,母亲比自己还有敏感……

生:因为母亲一说,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特敏感。

师:你真会读书。母亲这悄悄地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课文还有几处也是形容母亲悄悄地的动作,读一读。

(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师:的确,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对儿子就是你说的耐心无比啊!读一读,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让我们感受这样的母亲。(生读得很慢。)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细致,也就是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

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

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如果说上面两句体现了母亲的细心和耐心,那下一个说到的时候,又悄悄地躲出去了,这悄悄地又体现的是什么呢?

1: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2: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生读。掌声)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这颗心哪,是那么的细心、耐心、小心,是看不见的爱!

(点评: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的课堂很少是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师:继续读书,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动作。

(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母亲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心。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的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欲望,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因此,她也是抓住我,让我必须好好儿活下去。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读。(生读。掌声)

师:好,再读这句话,母亲住的究竟是什么?

1:不要儿子哭。也就是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2:忍住的还有对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爱,所以她能忍。

师:好,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生读。略)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请注意描写母亲自身的句子。

生:我明白了,母亲还隐瞒另外自己的病情。

生: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师:邻居把她送到医院时她是——

生: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生:她病已经进入晚期了。

师:用医学名词说,这是——

生:肝癌。

师:肝癌什么症状?除了课文的说明,还有哪位同学或听课的老师知道吗?

生:(该生哽咽)自己的老爷就是这种病死去的。(他说不下去了。听课老师站起来接着讲,自己的父亲就是得这种病去世的。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不是一个痛字了得……

生: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

师:母亲她活着也很苦啊!(回扣一下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都是为了儿子着想。

师:送她一个字。

生:是爱。

师:这爱就是——

生:忍。

师:这里的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

生:这位母亲真是太伟大了,舍己为人。

师:道理对,但太空。

生:母亲太理智了,太坚强了!所以母亲没哭啊,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师:大爱无形啊。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

生:苦口婆心。

(点评:结合生活,感受母亲肝癌的痛苦,让学生体验了的力量,看到了住的不仅是手,更思考了是多么复杂。这样,母亲的坚强与苦口婆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师:(再次回扣字)那么,母亲说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2:现实已经存在,未来还长着呢,你一定要热爱生活。

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好好儿活下去。

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你们说了这多,可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悄悄地悄悄地悄悄地;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哪!可你们说的所有语言都化作了一个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

生:好好活

师:我们却终于体会到她的用心——

生:用心良苦!

师:(再回扣字)所以,这好好儿活究竟该怎么读,所有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句话里,母亲最简单最朴素的话,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点评:好好儿活是窦老师为本节课教学确定的主题。她以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这是窦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研读史铁生后确定的。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灭儿子想死的心,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住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折磨。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在课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体会到一层意思,学生就读得更好了,情感体验也更深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二、探究我俩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

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

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

师: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创造!

好,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读略)

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丰富多彩、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掌声)

师:那你就泼泼洒洒地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略)

3:我想补充,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

师:好,让我们感受你的笑对人生。读吧。(读略)

生:我觉得高洁就是说人活着要高尚、纯洁、善良。

师:多么独特的理解啊——“善良,我看到了你那柔软的心。

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热烈的掌声)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说了,你们说。(笑声)

生:活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热烈”——就是对生活充满阳光!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读略)

生:我还想说,像丑菊一样活。(众笑,议论。)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跟菊花一样,秋风萧瑟,菊花给你的感觉可能不如另一些花那样绚烂,多姿多彩,但你的心里——

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众大笑)

师:哎哟,那就不说,读!(生读。笑声、掌声)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点评:借着菊花,体会我俩好好儿活,而不是研究菊花如何如何。此设计堪称经典。以往好多教师总是研究菊花的不同特点,表面的理解菊花的象征,告诉学生应该像菊花那样坚强等。而窦老师是穿过菊花的表象这一文学象征意义的写法,直接进入更进一层的好好儿活。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因此,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才会有说不出的深刻——这才是精彩,说不出的感觉不正是情感升华吗?)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 。)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 ————。(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挡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点评:这里,第三次抓住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进行引读,再次让学生用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进行创造说话,同样是看着树叶,学生所说内容与前次截然不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历程:他再也不会暴怒无常,再也不会伤心绝望,他已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已真正懂得了好好儿活。)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点评: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字了得?(擦去黑板的字)

师:对这样一位校友,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目前的身体状况吗?(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他多么希望母亲能和他一起去参加获了大奖的《我与地坛》的颁奖仪式啊,他多么想能在窗下和母亲聊聊刚写完的《务虚笔记》这部长篇小说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课件出示文章片段,创设情境——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啜泣……

(点评:老师的深情诵读,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窦老师的配乐朗诵,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所有听课的人,都被她打动,都如经过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样美的朗读,肯定会给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有关史铁生的一切,必然会在学生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3:其实,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4: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留下来的一定是好好儿活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借了我一生啊,影响了我一生啊,给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点评:对课题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 

读出思考

三、思考我们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品到了这一家人的人

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没关系。(个别学生说出,有的若有所思)

师: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就像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许全忘了。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1:我们更要好好儿的活。

2:面对生命,珍惜生命。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但是,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

生:好好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1:笑对人生!

2: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3: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人生!

4: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味道!(掌声)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5:我们应该把握现在的时光,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虚度自己美好的人生。

6:我们应该笑对人生,乐观向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儿,能铺开自己的人生道路。

7: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

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我发现一个奇迹,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掌声)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走好你的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字一撇一捺。(掌声)

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师:有这么多同学都在思考,有这么多同学都在把这句话送到自己的心。人生的路太长了,未来的你该怎样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

师:亲爱的同学们,好好活,的确要活出尊严,活出自我。那么,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为此,作为一个健康人,面对未来,我们在一块,必须——

生:好好活!

师:下课!

(点评:从感受作者一家的好好儿活引导到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从咱俩我俩我们,从母子到兄妹,从他家到我们大家,水到渠成,学生的感受真切而自然,学生的思想闪耀出绚丽的火花,那些透着思考的精彩语言显示着学生生命在课堂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不仅仅是问号,也是省略号。)

总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窦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者大气,细者精致,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好好儿活,体会我俩好好儿活,思考我们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窦老师教学艺术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她的超越。对教学主题的超越,对当下教学的超越,对学生要求的超越,对课内教材的超越。从母爱好好儿活,从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从读出韵味读出思考,从《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的系列作品,我们分明看到,窦老师就是一直在超越、超越、超越!

细处呢,细到对一句话、一个词含义的挖掘,对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甚至对范读时每一个音调的读法,课件中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用心对待,不随意放过。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现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请看文本解读。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抓关键词句教学方面,那,那,尤其是那的挖掘,可谓绝妙。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指导方法也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炉火纯青,那是有坚实的思想支撑。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以我的理解,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思想赋予窦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课堂上,窦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仿佛一朵燃烧的玫瑰(窦桂梅的网名),学生跟随着窦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窦老师真正实现了她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生命奠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