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教学杂谈 |
分类: 备课资源 |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项城市实验二中 张 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过程与方法
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 情感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把握课文内容,对关键语句、段落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作用。
2、理解本文对困境中顽强生命的礼赞。
难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简评:教学目标欠当,一是将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混为一潭;二是目标 1中把握文章内涵与目标2重复;三是教学目标不具体,可测性不强;四作为一篇美文,语言的品味未作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导语:〈直接导入〉今天咱们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
首先检查字词的预习
(一)、板块一:初读文本,感受生命
②、作者选择了哪三种不同的植物展示石缝间的生命?
教你第一招:找出相关段落,提练关键词语。
学生交流,要求用原文或文中的词语回答,语言要简洁。
(二)板块二:走进本文,品味生命。
①、下面重点研读文章第4段,思考这几个问题。
教你第二招:从表达方式,谴词造句,内容等方面分析。
2.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中的“三两片”改为“几片”行吗?
对,这就是石缝间生命的倔强,这不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吗?齐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学生自学第5、6段。请告诉我石缝间蒲公英、松柏的生命内涵是什么?
学生交流。
过渡:从石缝间蒲公英、松柏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竟是这样的伟大,卓越,不凡,郑板桥竹石的精神不也正是松柏的精神吗?齐读郑板桥的〈竹石〉
③、你认为文章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松柏吗?为什么?
④、作者通过石缝间的生命,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老师做总结。顺机板书。
作者所赞美的这些野草、蒲公英、松柏都是植物,它们在无法改变的严峻现实中,倔强地活了下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人又何尝少呢?大屏幕展示:
例: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读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说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妄想使我屈服。”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残废之患,从事科学研究。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即将面临毕业的我的弟子们,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升学的期盼,落后的难过,前途的困惑,面队这些你该怎么办?
动笔写一下。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作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板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
(简评:板块式教学,思路清晰;三个板块:“初读文本,感受生命—走进文本,品味生命—放眼社会,再塑生命”梯次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设计精细,注意了板块间的过渡衔接;拓展延伸自然,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本主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