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9-06-11 20:01:34)
标签:
365 |
新课标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不仅在基本理论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组成环节。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有效主观能动性
小学数学课本里有很多图画例题情景图,要充分利用好它。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直观、感性粗浅的感知到抽象、归纳、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认真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分析、理解课本中的图例,去发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例题8”所提供的情景图,老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核心是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借助情景图通过观察、思考,从主题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清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路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经验自己去发现,探索在发现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后,通过进一步举例验证,最后发现和归纳规律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应用,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会学、感学。在过去的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传授知识是老师一味的讲解和镇鸭式为教而教,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片面、被动的,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并没有真正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这样形成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忘记。在今后的应用中所呈现的知识是零乱无序,学生就要花很多时间再次复习。学生在课堂里只是被动的而不是学习的主体,更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三维目标即认识领域、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形成目标、心里情感发展目标。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和理论依据。
2、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性的学习
一是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有理性,感性和灵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是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二是明确“教”只是一种手段,“学”才是目的。三是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尊重、欣赏并懂得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由此要因材施教。四是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学计划和措施,使每一位学生能获得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学习作铺垫,学生就能不断得到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吸收知识,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的学习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了解新理念、践行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偏重讲、授知识点而忽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样容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就要提供一个平台,给每一位学生有充足的资源、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机会不断去探索和发现人类数学的过程,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到终极看自主,自主学习可谓学习的最高境界。
前一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后一篇:《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