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破是一种能力,说破是一种艺术

(2022-04-13 09:46:3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理论研究
看破是一种能力,说破是一种艺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多看似不大,但却能够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如果能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这些“精彩瞬间”或者是“典型缺憾”,有效施加教育和影响,往往会事半功倍地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既要把握住关键事件,更要注重在合适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切入施教。为此,需要不断涵养两种素质和能力,一是看破,能够看清看透;二是说破,用恰当的方式表达。
看破是一种能力。看透才能说透。孩子们的心事不是浮在表面,而是沉在心底。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细微行为中,从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看出他们身心发展的趋向,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因此,应当培养一种“心细如发”“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天然职业敏感性。比如,从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个游离眼神中,就可以看出其心中的犹豫不决,亦或是其他想法,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深度挖潜,深入交流。例如,一位一向是满脸春光的学生,近来突然有些情绪失落,做出一些和平时不一样的小动作,可能是有些自己难以排解的问题在纠缠,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加强关注。能从学生日常的言谈举止和面对老师时表情的变化,探究学生内心的想法,方能为及时校正提供有利时机。看破的关键是用心。只要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琢磨,学生们的一些动向就能及时察觉。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建立日常行为台帐的方式,及时记录学生的异常行为,如果跟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无异常,就可以“销号”,同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记录解决过程和解决方式。“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做好这些工作,就为有效开展学情会商奠定了基础。
说破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秘密,学生的隐私更应受到呵护。发现问题是前提,如何处理好每一个问题则离不开扎实的功底。作为教师,发现了问题,如何巧妙的表达出来,既让学生引起关注,能够改正,又不要引起他们的反感,抑或带来伤害,这是一种艺术。其一,要把握合适时机。在发现一些不良动向之后,应抓住关键时机向学生表露,过早或过迟都不合适。过早了缺少经历,过迟了难以矫正。其二,要选择有效的方式,或者娓娓道来,或者批评指正,或者善意引导,或者用一封书信、一张卡片,或者侧面暗示,以他人为镜……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其三,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如果一味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孩子的行为,可能会看到烦心的焦虑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感到不可思议,但如果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多想想为师者在那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些问题就会显得自然。做教育者就要常思常想“假如我是个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并内化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中去。其四,要及时总结。学生存在很多共性,不断地和学生们沟通,不断处理学生问题,会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应加强总结,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说破”功夫更艺术、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做好这些工作并不是喧宾夺主,解决学生各类问题本就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
用透过现象的看破,来掌握每一名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用富含艺术的说破,化解问题于无形之中,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不仅教育工作者要如此,家长也应如此。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自觉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孩子的认知阶段来看待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看见的就是美好的、有特质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反之,就是另一种结果。久而久之,会给自己的孩子以不正确的方式画像,把自以为是的“道理”和“善意”强加给孩子。既能看破,又会说破,是为人父母者的一项智慧。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烦恼与不安,就来自我们看不破、放不下、忘不掉。看破了,是不是一定要说破,怎么来说破,更是艺术。把握好说破的艺术,才能调适人际关系,增进有效沟通,促进问题解决,达成预期目标。“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这需要不停地反思和积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