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悟读、美读——文言文诵读在语文课堂的落地
(2022-03-25 19:58: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言文教学研究 |
初读、悟读、美读——文言文诵读在语文课堂的落地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行文方式,在表述上具有言简意丰、精粹典雅、意境深邃的特点。此外,文言文的合辙押韵使其还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两相结合,使得文言文具有极大的可读性与可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从两个方面入手——诵读和品味。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教师在古代经典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诵读的重要作用,并积极与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浮于表面地利用诵读,或是用在课堂之初实现对文本的初步了解,或是作为课堂的结束部分进行总结温习,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诵读。
一、解诵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诵,讽也。”段玉裁注曰:“倍文曰‘讽’,以声借之曰‘诵’。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诵”是通过对节奏、音韵的控制与把握对文章做进一步阐释的。“读”指的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通过理清文章结构、线索来理解文章理性涵义与感性情感,从而获得文章意蕴。“朗读”与“诵读”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朗”与“诵”之间。“朗”有放高音量的意思,朗读即为清晰响亮地读出来,可以看出,朗读是与默读相对的。简单熟悉文本之后即可进行朗读行为,但是诵读则要求建立在对文本有一定的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许多教师常常用自由朗读、齐读等形式代替诵读,学生在此过程中不甚注意文本内容而过分关注文本读音,也不能在此形式中实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析诵读
根据《说文解字注》,诵读不是摇头晃脑,更不是死扣字眼。诵读可以用在文言文学习的各个阶段。诵读参与到课堂之初是对文章的初读,把握文章大意,初探作者感情色彩即发生于此。诵读置于文言文文本学习之中是对文章的深入体味,包括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与理性思考,触及文言文得以流传千年的秘密。深度学习之后的诵读则是对学习过程的一次梳理,从新从深形成对文本的总体认识,并能站在悠长的文化史上感悟文言文最本真的魅力,同时也能看到每一篇文言文背后蕴藏的时代力量,以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切身的体悟。
1. 初读——读出感情
初读对文言文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初读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规范读音,二是感知文章。初读课文要与朗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规范读音的效果。教师应在课前强调生字词并进行重点讲解,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首要之义,即有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这同时也对应了中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要求。
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则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感情色彩。初读课文只需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对文章的细节不必深究。对不同的文体应作出不同的要求。以《归去来兮辞》为例,可以用“人+事”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陶渊明在归家途中以及归家之后的行动与所思所感。初读切忌对学生过分要求细节记忆,因为细节只有在深度学习之后才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初读时锻炼自读能力与语言概括能力,许多教师会在作品初读时要求学生找出文本的主旨句,文言文也不例外,这是一种迅速把握文章主要感情色彩与思想内容的有效方式,但在初读阶段有一定的困难。在文章的感情色彩方面,学生只需讲出大致感受,细致感受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品味。
在初读时,帮助学生理清大致的情感线索,对初读与悟读都有极大帮助。以《兰亭集序》为例,乐——痛——悲的情感线索学生很容易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按照作品的情感线索,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诵读游玩之乐部分时应该指导学生读出热情洋溢的喜悦,诵读哲学思考部分应该逐渐深沉,思绪与诵读节奏放缓。
2. 悟读——读透内容
悟读建立在深度学习之时,悟读的主旨是力求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之后,能通过诵读与思考的形式达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悟读在诵读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决定着文本学习的程度。悟读是深度学习的助推器,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大致会讲解实词、虚词、句型以及思想内容。知识点类讲解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记忆,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譬如,同桌互讲、提问展示等。悟读是需要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诵读时教师应该对重音、句读等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晰重音,把握文章重心。
悟读要读出文本之下隐藏的内容,包括主人公的思想转变历程或哲学思辨过程,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梳理过程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节点或重点语句,这样学生才不会偏离文本的中心,对无谓的细节挖掘过深。譬如《兰亭集序》中学生对王羲之的情感突然转入“痛”这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以从王羲之感到“痛”的“死生亦大矣”出发,引导学生找出王羲之提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取舍,并细细品味王羲之对二者的态度。学生通过诵读可以体会王羲之对第二种人生选择的复杂情感,教师可以接着指导之所以产生这种复杂情感,是因为王羲之由此联想到了死生问题,这样勾连前后文,可以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情感脉络。
3. 美读——读出美感
文言文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原因在于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以及后世作家进行的仿古创作,他们在创作时着意依据音律与节奏,琅琅上口,便于诵读。不仅古人在创作时十分重视声韵,后世许多文学评论家也是多从声韵入手。姚鼐说:“诗古文要从声音徵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若是不出声反复诵读,就很难体会到文言文的音韵美,美感与情感的感知也会大大减弱,故体味文言文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归去来兮辞》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文中的韵脚字。如第一段一共押两个韵,ui和i,韵脚分别是“归”、“悲”、“追”、“非”,第二个是“衣”与“微”。第二段押两个韵,un韵,韵脚是“笨”、“门”、“存”、“樽”,以及an韵,韵脚是“颜”、“安”、“观”还有“恒”。第三段押ou的韵,“游”、“求”、“优”、“畴”、“舟”、“丘”、“流”和“休”,第四段除了“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韵律美是通过声声入耳、声声入心品味出来的。
除此之外,节奏美也是文言文可读性极强的助推器之一。节奏重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有了清晰的节奏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感情色彩方面就有了重要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划分节奏,同时又能反过来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划分出来的大致节奏来帮助理解文意。这是两种殊途同归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但都是建立在清晰的节奏感甚至是敏锐的语感基础上,需要诵读作为支撑点。《归去来兮辞》正文的第二段对仗工整、节奏明晰,“引壶觞以自酌”之后几句,陶渊明有意用“以”、“而”、“之”等虚词来划分节奏,学生联系课下注释就能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陶渊明的这种用法也有舒缓语气之意,表现出归家的喜悦与自得,学生在诵读时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感情。
在教学中强调诵读,不只是为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做努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
童志国.交际语境下的文本教学解读实践——以《兰亭集序》为例[J].中学语文,2021(05):50-54.
[2] 牟丽萍.《兰亭集序》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21(12):24-27.
[3]
郭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比较阅读教学——以《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0):29-31.
[4] 赵云.用活动打开文言文教学之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0).
前一篇:开篇紧扣材料写,观点明确任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