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2022-03-22 20:20: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研究 |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一、基本课型
包括新授课(阅读课(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课)、写作课、综合实践课)、复习课、习题课课型。
新授课: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课型,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新体验和新方法的主要途径。根据语文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划分为阅读课、写作课和综合实践课三种课型。
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课型。通过学生的复习巩固强化,温故知新,学生的自主预习、合作展示和教师的讲解点拨来完成新知的学习过程。
写作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综合实践课:以调查.设计等课内外相结合的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型。它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以拓宽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型。
复习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的一定阶段,围绕本单元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延伸,巩固、梳理已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型。
习题课:针对课或单元或专项内容进行习题练习和巩固性练习的课型,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巩固记忆知识,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本课型有别于复习课。
二、基本结构
(一)阅读课的基本结构
基本环节:预习——展示——达标
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应通过学案体现,学案在家完成或在课堂完成,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来确定。
1、预习
预习是通过学生自学(或在老师帮助下)复习旧知识(对于新授课有时不需要复习旧知识)和落实新基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能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基础性知识由学生自学完成。而难度较大,或需要教学时间较长的内容则作为教师精讲的主要内容。环节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
预习的主要步骤:(对于基础部分可以在家预习,较难问题应在课堂完成)
(1)学生在家或在课堂依学案自学:老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学生依据学案和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形成学习结论。
(2)组内互助交流:课堂上在组长组织下,组内学生相互沟通、相互讲解、相互补充、相互纠错,对有争议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或提出小组疑难问题。
2、展示
展示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落实重点基础和隐性知识(如: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或实现知识的进一步提升、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环节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有些教学任务,展示环节也可与预习环节融合在一起进行。
展示的主要步骤:
(1)明确任务:各小组分别明确各自的探究任务。教师给予路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2)展示准备:学生组内进行展示准备,组内交流见解、达成共识、明确展现方式、进行展现的任务分配,同时进行黑板书写、讲解准备(板书依据具体文本或课型而定,大量书写会导致浪费时间、课堂散乱),此时教师应巡视指点。没有展示任务的同学应继续进行交流巩固。
(3)学生展示:展现不仅描述结论,而且说出得出结论的过程或设计意图、总结的规律、创新方法、记忆规律、易错点、易混点等。展示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如站姿、声音、手势、表情等。要引导学生用好教鞭、教具及学具。
(4)质疑补充:在学生进行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应积极思考,并及时进行质疑补充。
(5)精讲点拨:在学生进行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疑惑处及时进行精讲点拨,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要对展示环节落实的程序性知识,要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逐渐意会到、体验到、悟出来。总结反思,强调独自地进行回味、深入地体验。
3、达标(达标可以分为课达标和单元达标,单元达标可以依据完整的达标步骤进行)
达标是对学习任务的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达标的主要步骤:
(1)独立完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基础知识巩固、阅读理解训练或写作练笔。
(2)教师检查。教师要及时检查批阅,了解学生达标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正确判断。
(3)组内互助或精讲点拨:组内成员间互相交流独立学习结果。如果是较难的共性问题,则可采取教师精讲点拨的方式进行。
(4)展示交流:展现达标结果。这一步骤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教学流程的具体环节(供参考):
(1)布置学案及作业。如在家预习,则应布置家庭预习及复习巩固内容;如在课堂上预习,则应布置复习预习内容,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家庭巩固性作业。
(2)预习检查。检查预习,包括检查复习内容。可采用教师抽查方式、学生.互查,如是在家预习的,最好在上课前,教师应对所有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批阅。
(3)预习检测。检测预习,包括检测复习内容。不同层次学生检测不同问题,体现因材施教。
(4)预习交流。预习交流,包括交流复习内容。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师生交流均可。交流应有重点,教师要在检查预习情况基础上提出交流要求。交流时,教师应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精讲作进一步准备。
(5)精讲点拨。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应体现启发性、点拨引导、示范性,一般情况下,不应单纯交待结论。
(6)学生展示: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重点内容、易错内容、规律总结进行展示,不应泛泛展示。学生展示中,教师应起到引导点拨示范作用。
(7)课堂达标检测;应体现分层次检测思想,内容适量;也应进行单元或阶段达标检测。(课堂达标的分层检测难度较大,增加教师试题的编制和印刷量,且课堂操作有难度,可以就基础进行检测。)
注意,教学流程必须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能千篇一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其中,(5)(6)两项前后次序可视内容确定。(3)(4)(5)(6)四个环节均可安排穿插巩固。充分使用黑板。
(二)实践课的基本结构
环节:确立主题、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总结提升
1、确立主题、明确任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师生合作,确立活动的主题。各小组明确自己承担的活动任务。
2、制订计划、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制定活动方案;完成本组的活动任务。学生围绕主题实施探究活动,交流活动过程的有关收获与体会,共享资源及探究成果。
3、汇报交流:进行小组活动成果的组间汇报交流。
4、总结提升: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畅谈本次活动的收获,总结活动成果,提升活动意义和价值(侧重方法的指导)。
(三)写作课的基本结构
环节:教师写作指导——学生自主写作(提倡教师写下水文(下水文对作文水平般的学生有帮助,但某种程度上会限制有独特个性学生的思维))——师生点评互评
1、教师写作指导:教师出示作文题目或材料,提出写作要求。
2、学生自主写作:学生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提炼。进行写作。
3、师生点评互评:小组合作进行点评交流。教师可将自己的下水文同时提供给学生。
(四)复习课的基本结构
环节:知识梳理一综合运用
1、知识梳理
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步骤:
(1)独立完成:学生依学案,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组内互助:小组内对子或组内组检查、补充、纠错、讲解。
(3)组间交流:由一个、几个或各小组就本组某任务的知识梳理情况向全班进行报告,其他组同学进行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适当评价。这一步骤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2、综合运用
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对拓展阅读和写作题进行展示、互动分析。
步骤:
(1)独立完成:明确复习任务;独立思考,尝试完成任务。
(2)组内互助:小组内对子或组内组检查、补充、纠错、讲解。
(3)组问交流(展现):由一个、几个或各小组就某个问题本组完成情况(包括体会和体验)向全班进行报告或展现,其他组同学进行质疑提问、补充完善、进行适当评价。这一步骤的设置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五)习题课的基本结构:
环节:习题练习——展示点拨精讲——巩固记忆
1、习题练习:针对课或章节进行习题练习。
步骤:
(1)独立完成:学生自主完成学案或专项练习内容。
(2)组内互助或组长组织进行学案或专项内容交流、讲解重点、纠正错误。
2、展示重点问题,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拔。
步骤:
(1)小组或个人根据任务自由或规定内容展示。
(2)教师在展示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点拨。
(3)教师对难点问题进行精讲。
3、学生针对重难点进行巩固记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清况对重难点问题穿插巩固记忆。
前一篇:寻找命题之“道”助力答题之“术”
后一篇:如何有效进行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