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王述的恩怨情仇,谁君子,谁小人?

标签:
王羲之会稽真率蓝田子辈 |
分类: 传奇故事 |
王羲之是书圣,他写的书法《兰亭序》名扬天下,尽人皆知,但在仕途上却因与一个名叫王述的人“情好不协”,最终导致誓墓、辞官,“以愤慨致终”。
王述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气远没有王羲之大。王羲之属于陈年的酒,一千多年醇香袅袅;而王述却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人们的距离渐行渐远,以至到了今天,没读过《晋书·王述传》或浏览过《世说新语》的人,基本上不知道王述是谁,更不知道这个王蓝田(其袭父爵蓝田侯)在当时也曾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http://s3/mw690/002TiS7Jzy6O8FY2Ja2b2&690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
一个少年即美名满京华,一个年已而立仍“发傻”,加上门第的“现实优越感”,才高气傲的王羲之看不起发“痴”发呆的王蓝田,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
谢安称赞王述:“去了皮都是真率”。简文皇帝司马昱评论王述:“他的才干既不出众,对于名利又不淡薄,但只凭一点真率便足以胜过他人许多。”王述最大的优点是真率、直言,最大的缺点是庸俗、急躁。
王羲之先污辱了王述,而后是王述蓄意报复。
王述因丁母忧辞去会稽内史职,由王羲之接任(同时加右军将军衔)。大家注意,这一年,王羲之49岁,年近半百,临近孔子所言之“知天命”的岁数,按说应该成熟了,豁达了,把什么都看淡了,但他偏不能“恩怨忘却,欲说当年好困惑”,他不循官场礼仪,耍起了小孩脾气,着实地把王述戏弄了一番。
当时王述在会稽料理丧事,按常理,作为地方长官王羲之应该去吊唁、致祭(一般应三次)。但他却“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其实丧母期间,王述很想王羲之去看他,并常常洒扫庭院等侯王羲之的到来,以示友好。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去了一次,就再也没有表示,尽管明摆着要给王述难堪,但还不算太过分。而《世说新语·仇隙》则有更具体的细节:“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凌辱之。”不用仆役通报,孝子们已经哭了起来,王羲之却不上前行礼,更不可能与王述说些“节哀保重”一类的场面上的话,转身就走。这叫什玩意儿?面对这样的羞辱王述“深以为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一时的快意种下了苦涩的果子。三年后,王述做了扬州刺史,而会稽辖属于扬州,王述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王羲之做梦也没想到、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王述一定会报复自己的。怎么办?此时王羲之的确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惹不起躲得起”,但他却既不想辞官,也不想申请调动(他爱上了会稽的灵秀山川),于是便异想天开一厢情愿地想出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对策:上书朝廷请求将会稽划属越州治下。可惜的是这事被他派去活动的人给办砸了,使羲之“大为时贤所笑”。
后“又检校会稽郡,求其得失”,查到了王羲之在会稽郡种种不法行为,掌握了真凭实据,然后叫他自己看着怎么办?应该说,王述还是给了王羲之面子,给了下台的梯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若王羲之没做亏心事,也不至于誓墓、辞官。
让王羲之不悦的是子辈们也不争气,王述之子王坦之当时已有重名,官居侍中,故王羲之内怀愧叹,怨子辈们:“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
王羲之败给了王述,纯粹是自己心胸狭隘、任性尚气所致。他们两人既无个人恩怨,又无政治主张的分歧,也没有宗教信仰上的分水,年轻时的“感觉”影响了王羲之的一生,他不想与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为伍,更不想屈居其下。他可能到死也没弄明白,王述这么一个干嘛嘛不行的主儿怎么就会在仕途上比自己畅通得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