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杨维杰老师常用十四经穴经验

标签:
转载 |
http://ww1/mw600/9fee1dedjw1dvio5d5240j.jpg
十四经三百六十五穴(或说三百六十一穴),各家经常应用穴位不过数十。也有仅以十数穴交互配用即以之治疗全身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十二穴即是。
〈注:
此十二个穴道,用途广泛疗效显著,在每日之临床中都有机会用于病患。
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人身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处是穴。
主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杰按:
1
2
3
4
5
在手掌后(大陵)上二寸,两筋间。
主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l9.
20.
21.
22.
23.
杰按:
内关可以说是全身第一大穴,是急救必用之针。透过手厥阴(心包络)与阳明(胃)相通,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对晕厥、心脏衰弱等急症皆有效。
本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与三焦表里。又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本穴具有醒脑开窍,宣闭固脱,宁心安神,镇静止痛,解郁疏肝,宽胸理气,和中降逆,健脾止呕之功。主治功效甚多,大致以心血管,消化系、精神神经及循行部位病变为主。同时对于五脏气机功能逆乱病变亦有调整作用。
本穴为理气要穴,能散滞解郁。亦为血脉病要穴,还可调整血压及血脂。
本穴治膝痛甚效,为个人数十年之特殊经验,此系基于包络与胃通,胃经通过膝眼(犊鼻)。又膝痛与血循密切相关,心脏差者亦易罹膝疾。董师之以「火」或「心」命名之穴位皆能治膝痛即其明症。
在手小指四指之间合缝处陷中。握拳在小筋之前凹窝下针。
主治:
1.
4.
6.
9.
12
15.
杰按:
《金针梅花诗抄》说本穴「一针四透古来稀」,事实上不只透穿或透过四穴,自液门进针透过中渚、后溪、少府,深针还可透腕骨,也包括了董氏奇穴之中白,下白。六穴之效果皆融入其中。进针时在筋下贴骨进针,针达中渚腕骨等俞原多气之所。可谓筋骨肉皆治,亦即风寒湿脾肝肾皆能治及。又按全息分布律来看,本穴可谓眼耳口鼻区皆能透达,而为五官病之要穴。本穴为三焦经荥水穴,三焦与肾间动气及免疫机能有关,且「荥俞主外经」,治疗感冒甚效。补肾之作用亦甚好。
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
1.
5.
9.
12.
l6.
20.
杰按:
后溪为小肠经俞穴属木,俞主体重节痛,木主筋,木主风。因此有较好的止痛舒筋袪风之功。本穴又系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主一身之阳气,腰痛、闪腰岔气是督脉阳气受阻。针后溪能转输阳气,腰痛可愈。又后溪通督脉,督脉入脑又统诸阳,因此本穴治脑病神志病及热病疟疾等有效。
在大趾与二趾之间,行间穴后寸半。
主治:
1.
5.
10.
13.
17.
20.
23.
24.
杰按:
太冲为木经土穴,治疗肝脾(木土)不和之病甚效。有疏肝理脾之功,为疏肝理气要穴,对多种风(木病)湿(土病)疗效显著,为治风湿要穴。
肝经绕过****一周,本穴为肝经俞穴。荥俞治外经,因此治****病甚效。本穴下有太冲脉经过,能以脉治脉,以脉治心,故对昏厥、心脏病等皆甚有效。因本穴与筋与心血有关(肝主藏血)亦为治膝痛特效穴。因其为调肝要穴,所以肝气、肝火、肝风抽动的病,及眼病、血症、头晕,肝炎、肝硬化等都有效。
肝经上入颃颡至脑。本穴治喉痛特效,治神志病亦甚佳,尤其是与合谷并用谓之开四关。能镇静治失眠及多梦;镇痉治痉挛抽搐;镇痛治胆绞痛、痛经、头痛、肋痛。袪风能治中风;疏肝能治肝脾不和,能排石。治郁症。四关穴亦为治鼻病要穴,由于大肠经绕鼻之外侧;肝经过颃颡治鼻腔内部,因此合谷、太冲合用治疗鼻病甚效。
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主治:
1.
4.
7.
杰按:
束骨穴为俞穴,主体重节痛,五行属木与风及筋有关。治疗本经所过之处的疼痛及屈伸不利的病变皆有疗效,又本穴为水经(膀胱经)木穴,补水润木的效果极佳,因此治疗之病症极多。
由于经络循环之故,治人身后面的疼痛都有效,由于1.
在腘中央约纹中。
主治:
1.
4.
7.
10.
12.
15.
17.
杰按:
委中为血郄,郄穴能治急症,此穴刺血能治多种急症,系刺血第一要穴。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适于刺血,对于一切瘀血热毒,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皆能见效。对于膀胱经所过之重性疼痛及久年疼痛,刺血均能见大效。治疗痔疮在委中刺血,纵然系多年重症,亦仅二、三次而痊愈。
本穴所主之病,几乎全以刺血为主,疗效显著。治疗气喘、严重吐泻配合尺泽穴刺血,效果更佳。
在肘窝横纹之外侧,摸之有一大筋,筋外侧之凹陷中。
主治:
1.
4.
6.
9.
※以上皆以毫针针刺为主。
12.
14.
17.
※以上皆以三棱针刺血甚效。
杰按:
尺泽亦为刺血要穴。本穴为肺经合水穴,合主逆气而泄,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喘咳等疗效颇佳。本穴为金之水穴,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
古代文献,诸如《甲乙经》、《肘后歌》、《玉龙歌》都记载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子穴,泻金使其不能克木,木舒则筋即舒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也说肺为肝之主,尺泽穴在大筋旁,根据《灵枢.官针篇》及《素问.刺齐论),所言,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至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屈肘横纹头。
主治:
1.
3.
5.
9.
11.
14.
杰按:
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有清热袪风,调理肠胃之功,并能清头明目,调和营血,透过大肠与肝通,治疗头晕,血压高疗效极好。由于关节对应及手足阳明相通,治膝关节扭伤(胃经通过膝眼)效亦甚佳。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功能极好,本穴善于治疗气分血分实症热症,本穴能治外感高热及阳明热盛之证,透过肺与大肠表里,可治荨麻疹、皮炎、皮肤搔痒症、丹毒、疖肿等。
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
主治:
1.
□消化不良。□腹泻。2.
4.
8.
12.
刺血可治疗下症甚效
1.
4.
杰按:
足三里为胃经(土经)之合穴,为土经之土穴,补土作用尤强。脾胃为后天之本,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可谓百病皆治。古谚:「肚腹三里留」,本穴对腹部及小肚之肠胃病皆有疗效。此亦本于手足阳明相通之理。本穴能强心定喘,胃与包络通,故能强心。补土能生金,且「逆气而泄取之合」故能定喘,治心脏病及气喘皆宜深针并久留针,刺血亦甚好。
本穴灸补虚脱病变,针治也能补虚。补土能去湿,脾胃为痰湿之源,本穴治痰湿病变,降血脂有效,治风湿也有效。本穴能健脾补元气,增强免疫功能,能预防感冒。对于B肝能转阴也有加强作用。
在内踝尖上三寸。
主治:
1.
4.
5.
8.
10.
12.
杰按:
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经之交会,根据脾肝肾三脏的生理、病理,三阴交可治疗因脾肝肾三脏功能失常所致的病变,如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其功用可健脾利湿,补肾益气,舒肝活血利气等。
本穴为妇科第一要穴,治疗各类妇科皆常应用。也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要穴。由于脾统血肝脏血,本穴亦为血病要穴,所谓「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本穴对于一些风病亦甚有效,为治皮肤病要穴。亦能治一些疼痛。
本穴为肝脾之交会,亦有疏肝理气之功,因此能治疗气滞及肝郁病变如梅核气,肾绞痛、失眠等。能补肾亦能治肾亏及足根痛。
外踝上八寸骨行骨外廉陷中(即腔骨前缘外侧一寸半,腔骨腓骨之间)。
主治:
1.
4.
7.
9.
12.
※以上以毫针针刺为主。
14.
l8.
22.
26.
杰按:
丰隆为胃之络穴,沟通脾胃,能健脾和胃,善治脾胃之病。中医认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因此丰隆有清降痰浊之功。古诀认为本穴为「痰之会」,为袪痰要穴。俗谚「百病皆生于痰」。本穴有袪风化痰,开窍安神之功,主治范围甚广,凡由痰湿引起之疾病皆能治疗,如咳嗽、气喘(见《肘后歌》)、血脂高,及痰迷心窍或痰热扰心之癫痫狂或中风皆有效。
《甲乙经》说,本穴主「喉痹猝喑,实则癫狂……」。《千金方》说:「主胸痛如刺」。《针灸大成》说:「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善于通腑泻热,活络除湿,且脾胃主肌肉,本穴对肌肉风湿痛甚效。《会元针灸学》说:「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各丰隆。」本穴对气分血分之实症皆能治之。
本穴亦为刺血要穴,刺血机会有时较委中及尺泽还多。也有谚语说:「怪病必有瘀,杂病必有瘀,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因此活血化瘀法治疗「久、难、怪、杂」之病甚效。此处常有瘀筋浮现,极适合刺血,而且在小腿正面,极为方便。既然本穴为「痰会」,又为刺血要穴,能活血袪痰,允为治疗疑难杂症第一刺血要穴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