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蚂蚁之眼
(2022-11-29 17:44: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坛沙龙 |
蚂蚁之眼,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它能够以平等的视角观察到尽可能翔实的学生外在表现,更能使我们看到不易被发现的隐藏的学生真实,透过学生学习的轨迹找到当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用“蚂蚁之眼”聚焦并阐释学情。
我观察的是五年三班的陈珞殷同学,这是一位文静的小女生,在问题引发环节,她始终以端坐的姿态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期间会用轻声应和来表示对他人观点的赞同,初步看出这是一个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
在问题探究环节,面对第一个问题“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表示出来,可以写一写或画一画”。她双眼轻轻扫过题目,便提笔答题,不仅能较快地写出等量关系,还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等量关系,表情轻松淡然,看来第一个问题她能轻松解决。
但在第二个问题的探究中,她显然是遇到了阻碍,她先在学习单上写出“解:设弟弟的邮箱张数是X张,姐姐的邮票张数是Y张。”,然后便愁眉紧锁了,苦苦思索了一会儿后,她决定向同桌求助。同桌轻声告诉她“你这样设不行呀,你看X和Y都是未知的,看不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啊,你再想想。”她稍思考了一下,轻轻“哦”了一声,修改为“解:设姐姐的邮票张数有X张。”写完后,她又犹豫了,又轻声地读了读“姐姐的邮箱张数是弟弟的3倍”这一信息,把笔尖放在刚写的等量关系“弟弟的邮票张数X3=姐姐的邮票张数”上。片刻后,她再一次修正“解:设弟弟的邮票张数有X张。”然后顺利列出方程:X+3X=180。坐在身旁观察的我陪着她经历了“困惑——求助——思考——修正”这一学习过程,见证了她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这让我深受触动,我想课堂观察只有看到细微处才能做到“全纳”,只有持续观察才能拆解学生的表面世界,看到学习是否真正发生。无疑,在这里,小陈同学的学习真正发生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小陈同学顺利地求得方程的解,算出了弟弟的邮票张数,并用算术解得到了姐姐的邮票张数。这时探究时间到了,她没有再与同桌协同的时间。
全班交流中,当其他同学补充说明在设未知数时也要设姐姐的邮票张数为3X张时,她认真倾听,但老师并没有给大家修正的时间,所以她的学习单“设”一栏仍然只写了弟弟,没有修正。也因此,在解决“姐姐比弟弟多90张”这一问题时,她虽然能熟练解答,但未知数仍只设了弟弟一项。
解决问题后,王老师让大家在小组内协同学习,这时A同学走到他们小组来,从A同学的学习单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学习能力较弱弱的学生,小组内其他同学直接告诉A同学这样做是错的,但小陈同学却不同,她引导A同学说“你看,你这个等量关系是从哪一句信息得到的……”从这一句话可以推测,她在试着用老师引导大家的方法来教A同学,但遗憾的是,这时交流时间到了,她们之间的对话之能中断。
以学生的学来反观老师的教,我觉得有两点可做调整:首先关键问题在经过全班交流后应该增加让学生自已修正错误的环节,这样才不会把错误又带入到下一环节中。第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还可以适当增加,否则学生8分钟内要完成两道题,也就没有协同学习的时间了,而在高年级协同学习尤为重要,这一学习方式可以助力学生从“学会——会学——会教”,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
回到课堂观察,我们以“蚂蚁之眼”平等看待学生,其实是为了建立对学生学习、对教师教学、对教育认知有更加丰富和精准的认知,并以此来指导老师更有效的教学行为,引导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只有这样,课才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由学生演绎的真场景。也只有这样,执教者、学习者、观课者才能三方受益,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