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思“变”,让学习深一度——《分数的再认识(一)》听评课稿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坛沙龙 |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头脑中映射出它相应的概念,从而产生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这一个个细胞排列组合,形成组织,构建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因此,概念教学也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三年级时,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认识分数,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本课的定位是“再”认识,既然是“再”认识,应该再认识些什么?学生又已经认识了些什么?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认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收获了几点感悟。
王老师的课堂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完成分数意义的建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足了铺垫。
一、 找准起点,在“变”与“不变”中回溯分数的本质
课的开始王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在课前学生通过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分数“四分之三”,唤醒旧知;2.将学生创造出的素材(图1)运用到课堂上,说一说每幅图是怎么表示出四分之三的,抛出问题“你们画的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能用四分之三来表示呢?”3.进一步引导思考 “不同点呢?”
这一环节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并让学生运用这些素材,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思考“这些整体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以先前概念为起点,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实践操作为途径,以发展思维为核心,借助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提炼本质属性,抽象出形式结构信息,在迁移、变式中实现由“单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概念转换和生长,从而建立稳定且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动手实践,在“变”与“不变”中体验分数的本质
接着王老师出示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升认识:虽然这些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由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四分之一就是2个小正方形。
“根据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画出原来的图形”这一活动,旨在从逆向的角度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通过比较画出的不同的图形,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在做、看、听、说中让每位学生体验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发现图形的形状变了,但总个数不变,从而摒弃了与概念本质无关的干扰因素,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深刻体会、感悟分数的意义是分子与分母的倍数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感悟。同时,本环节通过题组的方式呈现,通过知识的对比,揭示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区分不同点,使模型概念变得清晰,使分散的知识点聚焦模型本质,从而促进模型的优化提升。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这一主体地位。
三、引发冲突,在“变”与“不变”中探究分数的本质
取出铅笔数的二分之一(各组的铅笔总数不同)
1.同桌之间合作,从笔袋里拿出圆珠笔总数的二分之一;
2.设疑:都是取出二分之一,为什么取出的数量不一样?
3.讨论总结:虽然分数相同,但是整体不同,对应的部分也不同。
环节二:捐零花钱
1.抛出问题:淘气捐了零花钱的五分之一 ,笑笑捐了零花钱的五分之三,谁捐得多?
2.引发争论:学生各抒已见,提出看法;
3.引导说理:为自己的结论提出依据,说说理由。
这两个环节借助两个实例“拿铅笔”和“捐款活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通过创设“分数相同,笔的总数不同,拿出的笔的数量不同”和“根据淘气和笑笑捐款分率分别是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三,猜想谁捐得多”两个情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比较,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领悟分率与整体总量的相对性,即虽然所占分率不变,但这个整体的总量变了,所取的部分数量也随着改变。领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把静态的情境变为动态的情境,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已知的一个整体到未知的一个整体,引领学生从多种角度丰富、深化对“一个整体”本质的认知。不一样的视角,给学生不一样的视野,也使学生对“一个整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