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坛沙龙 |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执教:吴美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课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完成分数意义的建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但相隔时间较长,而本课是分数意义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减少课堂容量,在课前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
,理解其含义,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教学中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2.在具体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感悟分数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
1.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谈话引入
2.出示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操作体验
(一)强化“整体”,完善分数的意义
1.
可以表示什么
(1) 展示学生作品
(2)
观察交流:这些同学是怎样表示出
的?
(3) 比较分类:这些整体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形?
(4) 小结:不管是一个图形、多个图形,还是多组图形,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5)引发思考:这些整体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
来表示?
【设计意图: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提供机会让学生“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通过比较,进一步思考:这些整体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
来表示。引导学生在不同中找相同,体会整体“1”变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变。】
2.看图找分数
(1)学生表示分数
出示:
师:从上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分数?选择一个表示出来。
(2) 师巡视指导。
(3) 全班分享:你表示的是什么分数?说一说这个分数的意思。
(4) 思考:同样是12个圆为一个整体,为什么你们能表示出这么多分数?
(5) 小结: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找分数”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再一次经历分数意义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初步感受归纳比较的数学思想。】
(二) 关注“部分”,促进对分数的理解
1.出示:一个图形的
是
2.学生独立画图。
3.教师巡视,收集作品。
4.展示作品,全班交流。
5.你有什么发现?
6.那如果一个图形的
是
【设计意图:“根据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画出原来的图形”这一活动,旨在从逆向的角度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通过比较画出的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形状变了,但总个数不变。加深学生对分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感悟,同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 体验“关系”,感悟分数的相对性
1.同桌合作从笔袋中拿出铅笔总数的
。
2.学生汇报:你拿到了几支铅笔?
3.思考:都是拿出铅笔总数的
,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呢?
4.小结:虽然分数相同,但由于整体不同,对应的部分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拿铅笔”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深化理解分数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发展其数感,深刻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运用新知
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淘气捐献了零花钱的
,笑笑捐献了零花钱的
,谁
捐的钱多?请说明理由。
(1) 小组合作讨论。
(2) 组织全班交流
(3)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把基础认知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