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退思居主
退思居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688
  • 关注人气:2,0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随笔之52  从念兄的红袖说开去

(2013-11-16 13:20:32)
标签:

文化

读书

红袖

三事

添香

分类: 读书随笔

读书随笔之52 <wbr> <wbr>从念兄的红袖说开去

从念兄的红袖说开去

 

念裕堂兄对鄙博《饭后钟与晨炊蓐食》作评,录北宋诗人魏野“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之句以赠,借魏野的自嘲,道出了世态炎凉,“不足为奇”之叹,从而引出碧纱笼的新故事。

由是乎,从王播牵出魏野,于碧纱引至红袖。

红袖者,原指女子的红色衣袖,如南朝王俭“罗袿徐转红袖扬”、唐朝杜牧“摘莲红袖湿”等诗句中的“红袖 ”。后来,唐朝元稹在“两行红袖拂尊罍”中,初将红袖喻为女郎,从而喻出新义。400多年之后,元朝关汉卿在戏剧中有一句描述韩辅臣“忙携红袖去匆匆”的台词,台词中这个“携”字,便将红袖的拟人化确立了。

红袖拟人化之后,古典文学中,就陆续出现了“红袖添香”这个情景交融,令人浮想联翩的妙词。妙词之义,直指妙龄美女陪伴读书。于是乎,有人就将红袖添香作为才子佳人读书双修、旖旎无边的代名词。

再翻翻资料,见有清朝女诗人席佩兰的名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尔后,再有“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名联留传于后世。这名联,据说便是由席大诗人上述诗句衍化而来。

至于是与不是,无须深究,好一副对联就是了。值得探讨的是,这“添香”所指何为。

古人读书,流传下来有一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想出人头地的古人,就拼命去读书。

然而,这种说教,只是一种臆测,一种远景,大多时候,都是可望不可即的憧憬;真正伴随的,不过是十年寒窗苦读……

所以,一旦在读书中,来个红袖添香,那就温馨立现:氤氲缭绕之中,活色生香,其浪漫,其意境,其激励,不言而喻。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不就是多了个婆娘,往香炉里插根香吗,那来那么多废话,那么多吹嘘!

此言差矣,因为现代人的烧香,与古代的添香,大相径庭。现代人烧的香,叫线香,线香最早出现的年代为宋朝。它是由骨料、粘结料、香料、色素、辅助料所组成的直条香。顾名思义,线香,直条条一根,拜一拜,往香炉一插,缕缕青烟随即袅袅升起,的确快捷妥当,但无艺术意境可言。

古代的添香可就完全不是这回事了,看官不妨回过头瞧一瞧套题照片,照片中有一个小香炉,叫宣德炉(宣德炉为明朝宣德皇帝监制的名炉,此炉为鄙人收藏的清朝仿制品)。此炉直径约为 8.5厘米,如此细小的香炉,显然无法将30厘米长的线香插稳。

那么,此炉何用?所焚何香?答曰:添香所用;所焚“合香”。

“合香”者,指古人用不同的香料制成的各种香丸、香球、香饼、香面、香屑。明代佚名画家的《千秋绝艳》图,所画的就是崔莺莺夜“焚香”;而崔莺莺所焚之香,就是“合香”。

读书随笔之52 <wbr> <wbr>从念兄的红袖说开去

读书随笔之52 <wbr> <wbr>从念兄的红袖说开去 

上图:明朝《千秋绝艳》(佚名)全图及第三图。

在《千秋绝艳》第三图中,画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用具“炉瓶三事”。所谓“炉瓶三事”,就是指焚香的三种用具:香炉、香盒、箸瓶(箸瓶里面插着香箸、香铲)。香炉焚合香,香盒装香丸,香箸夾炭墼(炭墼:用炭末捣制成的圆柱状燃料),香铲拨、抿香灰。

读书随笔之52 <wbr> <wbr>从念兄的红袖说开去
 

上图:炉瓶三事,瓶中插的是香箸和香铲。香箸和香铲,小时候见老人家拜神时用过,青铜所制,不过没有花纹

图文、用具见识了,再来说说焚香、添香。

焚香所焚之香,是香丸、香饼或者香面、香屑,所以,古人焚香不叫“升香(插香)”,而称之为“拈香”,——以手指拈香面、香屑,形象之极。

焚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古人焚香时,所追求的,是焚香时的意境,焚香时的诗情画意……在这追求的过程中,慢慢地,就总结出了一整套复杂的焚香程式,既能使香味散发、低回、悠长,又尽量减少煞风景的浓浓烟气,使焚香真正成为一种隽永的艺术享受。

那么,如何才能使香炉中的炭火燃烧缓慢,火势低微而又长久不灭?其大概的过程是:1. 将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并用滤过的细香灰把炭墼薄薄地掩盖,再在香灰中戳几个小孔眼,以便炭墼透气焚烧;2. 在香灰上放置一块薄片(可用金、银、瓷或砂石制作),用以“隔火”;尔后,再将香丸或香屑放在薄片上,这样,微火烘焙,则香味散发均匀、悠长。——这就是焚香。

香焚起来之后,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火候是否适中。如火候过猛,则香烟过烈,顷刻而灭。这火候的判断,也有学问:一般是用手放到灰面上,凭手感来判断火候是过旺还是过弱,这就叫“试香”。“试香”的描述,当以唐朝诗人和凝的咏唱最为旖旎:“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试香之后,若然香面燃尽,便需添香。这时,香箸和香铲,便派上用场了……

此外,这焚烧之香,也大有讲究,各种各样的香丸或香屑,当然来自各种各样的香料。这各种各样的香料,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功效,有安神定惊之,有提神爽气之,有悟门禅意之……,这其中,最珍贵的,当数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提到的“瑞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瑞脑又称龙脑、龙涎香。龙涎香极其珍贵,不仅香味清灵、温雅,而且,其留香性、持久性(比麝香长—倍),更是无可比拟:它的香气可保持数百年,所以,史称龙涎香可“与日月共长久”……

焚香焚至瑞脑,那是最高境界了。所以,李清照用“金兽”配以名香。“金兽”者,兽形之铜香炉也。

读书随笔之52 <wbr> <wbr>从念兄的红袖说开去 

上图: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提到的“金兽(类似者)”。这“金兽”的形状、大小、炉盖,充分说明了古人所焚之香并非线香,而是合香。

李清照在词中,还提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暗香,我想,非花香,非酒香,必定是持香长久的瑞脑。李清照借这恒久之香,托以红袖添香之典故,来怀念远在天边的丈夫赵明诚。

紧接着这两句,李清照在结尾写了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使其夫君赵明诚汗颜不已的千秋名句——赵明诚纵然忘食忘寝者三昼夜,作词五十阕,依然不敌这三句。

李清照的故事太摧人泪下,不说也罢。

最后提一提鄙人偶尔一试的焚香。那是在澳门工作时,见香烛店铺有檀香木出售,檀香木就是合香的原始原料。不过,这檀香木价值不菲,糖果般的一小块,便需大洋若干,思前想后之下,只好罢,罢,罢,一声长叹——权作添香一回——只是没有红袖——那更好,否则太座无名火起三千丈,那可真焚了……

 

20131116

 

·元稹《遭风二十韵》末两句为:唤上驿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樽罍。

·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楔子》末四句诗云: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虽然故友情能密,争似新欢兴更浓。

·席佩兰《天真阁集》之《寿简斋先生》:万里桥西野老居,五株杨柳宰官庐。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愿公二十三房里,一个环房一年徙。

·赵恒(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和凝《山花子》:莺锦蝉縠馥麝脐,轻裾花草晓烟迷。鸂鶒战金红掌坠,翠云低。星靥笑偎霞脸畔,蹙金开襜衬银泥。春思半和芳草嫩,碧萋萋。银字笙寒调正长,水文簟冷画屏凉。玉腕重,金扼臂,淡梳妆。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绳拂子,打檀郎。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伊世珍·琅嬛记》:“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