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随笔之37 三十八个“五”小考

(2012-01-03 03:31:24)
标签:

永平

宋体

黑体

《观无量寿经》

五行

杂谈

分类: 读书随笔

读书随笔37

 

三十八个“五”小考

 

一、二、三、四、五,“五” 是数名。我们古人善于总结,在“五”字后面加上一或数字,组成多个词组,于是,这“五” 便包罗万象,无处不在。

我们先从大处落墨,小处谈起。

小则小至极微——元素。水、火、木、金、土,这叫“五行”。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五行”的运动变化便构成大千世界。

大则大至天体:岁、月、日、星、辰。这叫“五位”。《国语·周》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这话有点费解,把它翻译为白话:先王打算汇合“岁、月、日、辰、星”五个方位以及“天鼋、岁星、月亮”三种祥瑞而建立功业。

还有,“五方”:东、南、西、北、中。“五方”泛指周围,各方,四面八方。《礼记·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五土”: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也叫“五地”。《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三年:“今五土之宜,反正其色”。

“五辰”:指春、夏、秋、冬。《尚书集注·音疏》二:“以五行分四时,则为五行之时,故谓四时为五辰也”。四时即春、夏、秋、冬。

“五征”:雨、阳、燠(燠音yù,《说文》解释,热)、寒、风五种自然现象。雨以润物,阳以干物,燠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这五种自然现象是否正常,常被古人与施政得失联系起来说事,人的因素,社会矛盾,便被掩盖了。

说到社会,便有了阶级,更有了许多“名堂”如:

“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这五等人,日常修身便配有“五事”。何谓“五事”?宋朝宰相王安石答曰:“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五事以思为主,而貌最其所后也”。

与之对应的,便是“五民”:士、农、商、工、贾 。这“五民”,却只能“五知”: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一句话,服从封建礼教,牢记安分守己。这叫天命难违,牧民之道也。

“五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既是“民以食为天”,自然是“五种”:黍(糜子)、稷()、菽()、麦、稻 ,“五种”也称五谷。与之相衬的是“五菜”:葵(葵菜)、韭、藿(豆叶)、薤(野蒜)、葱和“五果”:桃、李、杏、栗、枣。

五谷五菜五果是素食,想吃肉呢,也有,“五畜”:牛、羊、豕、鸡、犬。素荤嚼之,便有“五味”:酸、苦、甘、辛、咸。这“五味”吃得多了,味觉丧失,并非好事,所以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这警醒提得好,他告诫世人:不可贪图身体享受,从而导致最终败亡。

至于“五羊(地名:广州)”,“五鹿(地名:在山西)”,“五马(官名:太守)”,“五龙(远古部落酋长名)”,“五狗(指唐朝周利用、冉祖雍、李悛、宋之逊、姚绍之等谄媚五人)”,却是另有所指。

“五灵”呢,“王者之嘉瑞也”,自然人人乐见。可惜的是,麟、凤、龟、龙、白虎五灵中,麟、凤、龙三灵却是臆想之物,谁也见不着。倘若谁见了,必定福莫大焉。

这一说到福,脑海自然而然浮出了“五福”。何谓“五福”?《书·洪范》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临门,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终极之盼,却从来难见降临。多数家庭,只在新春佳节贴贴横批罢了,事实上见不着。

见不着的,人常盼;人常受的,却是“五教(五常、五伦)”,——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自《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起,便贯彻封建社会始终。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仁、义、礼、智、信。当初,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最后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这就是后称的“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国古代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为此,儒家便鼓吹人们学“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学了“五经”也还不够,变着法子,又从六艺中强调“五学”:《乐》、《诗》、《礼》、《书》、《春秋》——此“五学”是变化了的“五学”。想当初,夏商周时,“东、南、西、北、太学”才是古老的“五学”。所以,《汉书·艺文志》说:“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可见,在那时就已经“古为今用”了,了不得。

“五学”变了,字变不变呢?也变,所以有“五易”。 “五易”者,指汉字字体的五次变革:仓颉复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汉人作章草(早期的草书)。经过五次大变后,汉字字体才变成如今的多姿多彩,魅力无穷。

书读了,字写了,自有情感的变化,因此有“五情”:喜、怒、哀、乐、怨。“五情”因人而异。韩非子别出心裁,将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者)和商工之民称为“五蠹”,扬言“此五者,邦之蠹也”,非除不可。

“五蠹”未除,韩非子却死于非命。过了760年,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一苇渡江,到达嵩山,觉得这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落迹嵩山,开设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达摩成为佛教禅宗在中国的初祖;少林寺则被称为禅宗祖庭。佛教由此在中国发扬光大。

在佛教中,也有许多围绕“五”组成而发人深省的词。例如:

“五禅”。佛教禅宗以道行的深浅阶段分为外道、凡夫、小乘、大乘、最上乘,共五禅 。最上乘者不得了,首屈一指是佛陀,成佛了。佛陀自有佛眼,佛眼是“五眼”之一。

“五眼”。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天眼仅能见事物幻象,慧眼、法眼却能见事物实象。至于佛眼,为如来之眼,无事不知,无所不见。用“五眼”观“五蕴”,则各各不同。

何为“五蕴”?就是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五蕴”中,最后一蕴“识”是认识的主观要素,色、受、想、行是认识的客观要素。这里,不妨摘录《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装译)的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无启迪。

有“五眼”,见“五蕴”,再来说“五根”。“五根”者,信、精进、念、定、慧是也。《俱舍论》三曰:“于清净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五根之信,以信为首。

说完“五根”,再来看“五道”。佛教称天、人、畜生、地狱、饿鬼为“五道”,加阿修罗为六道。六道(又名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 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但阿修罗虽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而老百姓,将希望寄托于来生,这国家便好管辖了,统治者的福音呀!

人若要六根清净,谈何容易?——且看如下四“五”:“五力”、“五浊”、“五苦”、“五盖”。

 先说“五力”。“五力”即五种魔力:色、声、音、味、触。《止观辅行》八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次看“五苦”。“五苦”为生、老、病、死、爱。《观无量寿经》云:“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再看“五盖”。“五盖”为贪欲、瞋恚、睡眠、调戏、疑悔。冠以盖者,顾名思义:因它能覆盖其性。

最后看“五浊”。《法华经·方便品》:“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佛教是西传的宗教,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于是信者众。我对佛理感兴趣,但并不信佛。有时阿弥陀佛叨念一下,也蛮有趣。

随佛教传来的东西中,我最接受的是古代印度学者的推理形式。这种推理形式由五个部分组成,叫做“五分作法”。其推理形式是:宗(论题);因(理由);喻(例证);合(应用);结(结论)。

以此判断事物事理,或作文,有益焉。

啰喱啰唆的说了36个“五”,期待智者斧正。

 

20111116星期三

 

详见宋王安石《临川集六五·洪范传》。

详见司马迁《史记·贷殖列传第六十九》第3266页。

详见李绎《五知先生传》。

详见《周礼·夏官·职方氏·注》。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详见《老子校释》第29页。

详见《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

详见汉班固《白虎通·五经》。

详见唐《韦续书法》。

详见《韩非子选·五蠹》,第19页。

详见《景德传灯录·圭峰宗密禅师》。

详见《法苑珠林·法灭五浊》。

详见唐朝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

详见《辞源》第130页至14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