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2012-04-22 17:25:51)
标签:

少儿

进行

文本

学习方式

点拨

教育

分类: 老徐视野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教学要力求让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达到浸润性情,升华人格的目的。

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不可能急功近利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需要在听说读写不断实践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影响。如果像理科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难以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荀子说得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语文教学着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练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个性。

语文教学中,不宜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关键是引领学生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教育学生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更不要强行统一,要鼓励学生通过对话,发表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3、语文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分析、讲解和单调的知识记忆,而是贵在对文本的感性把握。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细致、繁琐的分析讲解中,学生只是被动听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没有对文本的一个整体的感悟和把握。正所谓有人分析说:“语文是一只可爱的小鸟,教师手里却拿着一把解剖刀。”解剖之后的“小鸟”被就不再鲜活,也不可能有生命。

汉语是母语,学习母语不同于学习其他语言,因为有原有的语言基础,就不必从规则、结构等入手,而应该提倡多读多写,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二)、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进行有效地“对话”。

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阅读教学,就是要充分地体现对话精神。

首先,要创设并形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场景。

教学对话不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交谈,而是师生对话双方彼此的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相互认同及相互启迪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要摒弃过去停留在表面上的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谈话”,改变教师居高临下进行的知识传授权威状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首席”的合作伙伴;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双向的交流,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与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自的片面认识、偏见能够得到有益地克服,并力求产生新的视界。

其次,教学对话还应该具有知识建构的功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重要的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和原则,看是否让呈现的知识具有建构意义。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有开放眼光,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鲁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不仅只是停留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的创新性使用上,更是基于课堂中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达到心灵碰撞,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再次,“对话”教学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

一要从思想上把“对话教学”和传统的“牵引式”“灌输式”“串讲式”等教学区别开来。

“对话教学”强调知识的建构,是类似农业的生产方式;“牵引式”、“灌输式”、“串讲式”等强调知识的传授,是类似工业的生产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 ,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肯定要失败的。”所以,教学要学习老农式的庄稼种植经验和方法,摒弃园林工人“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留给学生自由生长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实践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象、质疑和创新。

三是要还阅读教学一个本真。

1、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病。

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首先是教师独立地钻研文本,弄清文本内容(分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词语解释等等,然后编写教案(教师教的思路,很少顾及学生如何学。),再根据教案设计实施教学,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过程中,只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文本基本懂了,但是是听懂的,不是读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缺少对话,学生读书时间少,读书方式单调,读书的趣味性缺乏。课堂上是先生讲,学生听;先生问,学生答;先生是主动,学生是被动。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的过程不是“对话”,只能是“传话”。

2、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实践行为。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往的阅读教学,多半是教师领着学生从课文的开头到结尾逐节逐句地问答理解,指导朗读,有的甚至尚未摆脱烦琐分析的老套,往往从文字到文字,重在通过问答的方式解词释句,以概念化的语言表达概念化的理解,学生只是听命于教师的教学指向,而无自己的学习目标;只顾揣摩教师的意图,而无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表达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教条。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要以学生对文本整体的个体解读为基础,先由学生自己畅谈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同学的感悟之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同学的疑难问题帮助解答。教师在其中发挥穿针引线和点拨引导作用,保证交流和讨论能够顺利进行。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3、教学要以教材为主旨。

对课本的关注首先是对课后练习设计的内容的关注。课后练习内容往往是教学目的所在,是课堂中的关注点,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体现和达成。其次是在阅读实践中,着力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着力体味文字蕴含的人文思想,着力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机训练,着力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升。

(三)、准确定位课堂上教师的角色。

1、老师是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及适时的激励、示范与点拨者;

教师不是繁复的、琐碎的分析讲解者,不能以讲代读,而是要用干净、简洁的语言进行有效的组织、调控,进行适时的激励、示范与点拨。首先体现在组织与调控“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活动中,体现在教学情境设置上;其次是在疑难处示范,在需要提升处示范;再次是在关键处点拨,在疑惑处点拨、在转弯处点拨,不直接告诉现成的答案,而是做好铺垫,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课堂中,学生能说的不说,学生通过启发可以说的就点拨、鼓励学生去说。教师的语言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课堂良好效果的有效达成。

2、老师是课堂教学情景的随机创设者,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激发者;

教师好像一个“牵线的红娘”,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guo zao)、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排除。

3、老师是在师生互动中创造性火花的发现者、点燃者;

     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4、老师是对学生进行及时地评价与激励者。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值得重视。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那根本就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