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适生平及藉里研究

(2013-12-27 19:12:39)
分类: 史料辑录

    高适生平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高适生平的研究曾出现过两个高潮。一是六十年代初。1961年,王达津发表了《诗人高适生平系诗》,使高适生平研究有所深入。此后,又产生了两篇研究高适生平的专论,彭兰的《高适系年考证》和孙钦善的《高适年谱》,使得本世纪高适生平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二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1979年,周勋初发表了《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评文学研究所〈唐诗选〉》,陈铁民发表了《高适何时入河西幕》。此后数年间,周勋初出版了《高适年谱》一书,徐无闻发表了《高适诗文系年稿》,谭优学出版了《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彭兰发表了《关于高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佘正松发表了《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等。这些成果使得高适生平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此后,虽然也产生了左云霖著《高适传论》和佘正松著《高适研究》等专著,但左著于高适生平无有发明,多采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和周勋初《高适年谱》等已有之成果,佘著于高适生平亦无太大突破。故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高适生平研究又趋低落。
  综合本世纪产生的诸多有关高适生平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的:
  高适藉里 诸家对高适渤海人的说法无甚分歧,但对其县属的看法,则大不一致: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认为,高适是唐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人。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史》(1962年版)则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今河北省沧县)人。
  3、孙钦善《高适年谱》认为旧题郡望,谓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人,里藉当为洛阳。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认为此说是对的,并为之补充论证。
  4、傅希克《高适藉里求是》则认为,高适藉里应是唐沧州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人)。
  高适生年 关于高适的生年,史无明文,历代研究者,亦未有定论。本世纪学界有十数种说法,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公元700年(武后久视元年)?”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主此说。证据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和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均从之。
  2、“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说。闻一多《唐诗大系》将高适生年定为约公元702年。囿于体例,未提出证据。高文《试论高适》认为高适生年不应早于公元702年,并谓生于公元702年是较为合乎事实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均从之。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亦同意此说,并为之作了补证。
  3、“公元696年(武后万岁通天元年)”说。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在否定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两说的基础上,持此说。
  4、“公元706年(中宗神龙二年)”说。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在明确反对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两说的基础上,论证此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辞海·文学分册》均从之。
  5、“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之间”说。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在对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孙钦善《高适年谱》以及刘开扬《试论高适的诗》等文关于高适生年说法一一考辨的基础上,认为高适的生年虽然不易确定,但比较起来,以生于公元700年――702年的可能性较大。
  6、“公元704年(武后长安四年)”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卷首《高适年谱》在订正其旧说的同时,主此说。陈铁民在其与乔象钟共同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中,也推测高适当生于公元703年至704年之间。
  7、“公元701年(武后长安元年)”说。孙钦善《高适年谱》主此说。
  8、“公元700年(武后久视元年)”说。周勋初《高适年谱》主此说。佘正松《高适研究》在否定其他说法的前提下,为周说作了补证。
  高适赴蓟北的时间 关于高适第一次赴东北边塞的最初时间,学界亦有异说: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认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秋,北上蓟门;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卷首《高适年谱》、谭优学《高适行年考》均同意此说。
  2、孙钦善《高适年谱》认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高适三十二岁时,北游燕赵,至信安王幕府,欲入幕从戎,未遂愿。
  高适 “自蓟北归”问题高适于开元中曾北上蓟北,开始其第一次边塞生活,但是高适何年何月自蓟北南归呢?各家说法不一: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定为开元二十年冬,然未加以论证;
  2、孙钦善《高适年谱》则认为高适开元二十一年、二年“仍滞留燕赵”间;
  3、周勋初《高适年谱》定为开元二十二年;
  4、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定高适“开元二十年冬自蓟北南还”;
  5、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定高适开元二十年秋南还;
  6、佘正松《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一文在对以上诸说进行辨正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适《自蓟北归》一诗纪事的重新考索,认为高适在开元二十一年冬“自蓟北归”,最晚在开元二十二年春即抵宋中。后来陈铁民与乔象钟共同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册叙高适生平时,即取佘正松此说。
  高适客居淇上的时间 对高适客居淇上的具体时间,诸家的考证并不相同:
  1、王达津《诗人高适年谱系诗》认为,高适在开元十三年后的数年间,曾北游燕赵及魏郡,家又曾住淇水之上。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谓高适于天宝五载夏秋之际离开汶阳去淇。天宝六载夏,离淇上。
  3、周勋初《高适年谱》将高适客居淇上的时间定在开元二十五年。
  4、孙钦善《高适年谱诸疑考辨》一文则认为,高适客居淇上离北游燕赵甚近,当紧接应征赴长安落第之后,具体说约在开元二十四年秋至二十五年秋。
  5、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说,高适于开元二十或二十一年自蓟南还,曾小住淇上,究于何时,都有可能;又谓高适于天宝六载前后,亦曾留寓淇上。
  高适举有道科及授封丘尉的时间 关于高适举有道科及被授封丘县尉的时间,学界亦有分歧: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认为,高适于开元二十三年被征到长安,旋赴封丘尉任。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则将举有道科系于开元二十三年,与上引王说同。但认为此年高适落第,仍还宋州;说高适于天宝六载夏、秋之际,又被诏诣长安,旋解褐汴州封丘尉。
  3、孙钦善《高适年谱》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高适于天宝八载举有道科登第,即授封丘尉。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周勋初《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都认为此说较为稳妥,并为之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辨。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也认为定高适以今年(天宝八载)解褐为封丘尉,“似无可移矣”。刘开扬《高适年谱》亦主此说。
  高适送兵蓟北的时间 关于高适送兵到蓟北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的具体时间,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定于开元二十四年冬。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定为天宝七载冬。
  3、孙钦善《高适年谱》、周勋初《高适年谱》、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年谱》均定为天宝九载冬。
  4、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认为高适于天宝八年冬,去青夷军送兵,但没有提出根据。
  5、佘正松《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在否定上述诸说的前提下,认为高适此次送兵再到蓟北,应确定在天宝十载冬由封丘县出发,十一载春由蓟北南返封丘,并详加论证。
  高适入河西幕的时间 对于高适辞去封丘尉,赴西塞,入哥舒翰河西幕的时间,学界看法亦不一致: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认为,高适入河西幕在天宝十三载。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谓,总览高适全集,考证前后行踪,辞封丘尉,客游河右,当在天宝九载。
  3、陈铁民《高适何时入河西幕》对上引两说及孙钦善《高适年谱》均予以辩驳,认为高适于天宝十二年入河西幕。
  4、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认为高适在天宝九年辞封丘尉入河西幕。
  5、刘乾《就高适问题同徐无闻同志商榷》则对徐无闻说提出商榷,同意陈铁民说。
  6、傅璇琮在其《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中根据现有材料认为,天宝十二年初夏,高适应哥舒翰之辟,为其幕中掌书记,随至河西,直至天宝十四载秋冬返朝,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又佐哥舒翰守潼关,抵御安禄山军队。
  7、孙钦善在其《高适年谱诸疑考辨》以及《高适集校注·高适年谱》中对其原《高适年谱》的旧说(认为高适天宝十载秋即已在哥舒翰幕)加以更正,谓高适赴西塞当在天宝十一年秋。
  另外,周勋初《高适年谱》和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对高适父、祖相继作了较详细的考证;佘正松《高适研究》提出高适早年曾南游荆襄的问题,认为高适此次南游系与梁洽同行,时间在开元七年后,开元十八年前,即高适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这十年中。
     (上段内容节选自杜晓勤文章)

 

■ 关于高适是沧州人的相关记载:

1,《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

2,宋代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二十《沧州人物》:“唐高适,玄宗时举有道科,官至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

3,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高适,字达夫,沧州人。”

4,明代陈循等编纂《寰宇通志》卷二:“高适,沧州人。”

5,明代天顺《明一統志》卷二:“高适,沧州人。”

6,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三十二:“高适,字达夫,沧州人。”

7,府志记载:嘉靖《河间府志》卷二十、万历《河间府志》卷十一、乾隆《天津府志》卷二十八《文苑》均谓高适沧州人。

8,州志记载:万历《沧州志》卷四、康熙《沧州志》卷八、乾隆《沧州志》卷九、民国《沧县志》卷八皆谓高适沧州人。

9,文学史记载: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62年版)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今河北省沧县)人”。

10,文学作品中的记载:

(1)明末清初诗人方文(1612—1669)《沧州饮马倩若参军》诗:“暮秋曾过此,转眼又新秋。雨宿署斋冷,三年官况愁。酒深鸡易唱,风急雁难留。借问高常侍,如今有后否?(原注:唐高适,沧州人。)”(《涂山续集》之《北游草》)

(2)清初诗人施闰章(1618—1683)《舟泊沧州登毘卢庵》诗云:“僧庐依断岸,物色占沧州。……借问高常侍(自注:唐高适,沧州人),何人识故丘?”(《学余堂诗集》卷二十六)

(3)康熙时期诗人汪绎(1671—1706)《沧州为高达夫故里》诗:“生计都归南亩田(达夫句),诗篇清绝到今传。抛官我亦寻诗去,还早先生二十年。(达夫年五十始学为诗)”(《秋影楼诗集》卷六)


□ 关于高适故里是夜珠高村(原属南皮,今属盐山)的记载

1,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三:“高适故里,在南皮县东南六十里,今改夜珠高家。”

2,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十七:“高适故里,在南皮县东南六十里。”

雍正《长芦盐法志》附录援证卷十《古迹,甘井》,谓在高适故里,今称夜珠高家。

乾隆《天津府志》卷十一《古迹》、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古迹》,皆称:“高适故里,在南皮县东南六十里,今改称夜珠高家。”

3,康熙《南皮县志》卷一《古迹》:“高适故里,在东南六十里,今名夜珠高家。”卷七《人物·文苑》:“高适,字达夫,沧州南皮人,居夜珠高家庄。”

光绪《南皮县志》卷一《古迹》:“高适故里,在东南六十里,今名夜珠高家。”卷十一《人物》中收录有高适。

民国《南皮县志》卷十三《故实志·古迹》:“高适故里,城东南八十里,今名夜珠高庄。”卷九《文献志·文苑》收录有高适。

4,南皮诗人张芝郁(嘉庆十八年举人)有《高适故里》诗(见《南皮诗钞》卷五),其题下自注:“在县东南六十里,今名夜珠高家。”

5,民国著名方志专家贾恩绂,在《盐山新志》卷二十六《金石》中也提到了南皮夜珠高村是高适故里。

6,傅希克《高适藉里求是》(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认为,高适籍里应是唐沧州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

□    三点阐述:

   1,《寰宇通志》、两部《一统志》、《畿辅通志》均属最高政府官修,学术认定具有权威性。

   2,嘉靖、万历《河间府志》属地方官修,当时沧州、景州均隶河间府管辖,编纂者需要作出抉择,他们选择了沧州。康熙《河间府志》有些模棱,求同存异,选用了双方都没意见的“渤海人”(见卷十四)。到了乾隆初期,此时沧州(包括南皮)已经划归天津府,高适也随之“划拨”出去,进入了《天津府志》,而乾隆版的《河间府志》没再收录高适。

   3,高适籍贯的沧州、景州之争,说到底是新、旧《唐书》之争。然而,第一,《新唐书》之所以重修,就是因为看到了《旧唐书》这样那样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差异,正是两个学术班底修史理念以及掌握文献的不同。其次,南皮在唐代曾两次划归景州,而《旧唐书》编纂时,南皮恰恰归景州管辖,而《新唐书》编纂时,南皮又重回沧州,因此蓚人、沧州人二说从这一点上并不矛盾。

---------------------
“沧州”与“沧州市”是两个时空不同的概念。古代的“南皮”和现在的“南皮”地域也不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