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的风景--中国古典诗词桥意象分析(四)
(2017-08-19 14:50: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酷评 |
四、桥边的风景:遗世独立的姿态
看惯了人世间的喧嚣,厌倦了世俗的冷暖,当诗人们看破了世俗丑恶的嘴脸,渴望得到心灵的那一片祥和。徘徊在桥上,退后几步有高官厚禄,绝代红颜,银屋金盏,数不尽的繁华相侯。但这些的获得需要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心灵会慢慢转变,再也不复往日的纯洁。往前几步就是彼岸,在彼岸没有金钱美女,高官厚禄,有的也许仅仅是那一间破旧的茅草屋,一盏破旧的油灯,一把破损的芭蕉扇,但在那里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
通往彼岸的路已被阻隔,繁华往事亦随桥下的流水逐尘而去,文人们只好追求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看桥边的无限风景,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悠闲。
(一)小桥
小桥并不是某一座桥的名字,泛指那些没有名字,坐落在市井巷口,荒野满地的桥,它们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迷人的风采,只是静静的孤立在河溪流上。文人墨客走到这里,静静地看着这些小桥,他们会忘了尘世的喧嚣,慢慢品味内心那久违的平静: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彭炳《小桥》)
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高观国《留春令》
小桥流水人来去,沙岸浴鸥飞鹭。谁画江南好处。(刘学箕《桃源忆故人》)
走到小桥之上,一川平远,杨柳拂水,春影碧碧,诗人心中刹那间但恍若出尘,唯有一片净心悠然。白居易《池上闲咏》写道:“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诗人读书舟中,晚吟深竹,月明小桥,新酒清曲,这种闲适逍遥的情景,是诗人晚年追求“独善其身”的一个明证。
郑谷的《张谷田舍》则写道:“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幽径寒竹,小桥野花,流水边的小院人家,仿佛昔日采菊南山的田园清境以澄明的场域托起了诗人红尘浮沉的诗心。诗中充满了自适、淡雅的情调,自是田园诗家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落满黄叶的小桥,更成为了这种闲适心情的见证。
再如冯延巳的《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微风拂柳,河岸青青,词人带一抹轻忧淡愁,感受融融春意,小桥流水凝眉处,鲜明地体现出作者闲情难遣的心怀。在小桥上,可以看风景如画:“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元淮《立春赏红梅之作》)可以品离人忧思:“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白居易《小桥柳》)可以吟风咏雨,看山市晴岚、微雨洗尘。没有高楼林立,没有画舫穿行其中,只有那一座不起眼的小桥依偎在村头小河之上,诗人停足细细感受那天人合一的平静。这些都体现出了诗人寄情山水、遗世独立地的情操。
(二)画桥
画桥是指雕饰华丽的桥梁。南朝阴铿《渡岸桥》诗:“画桥长且曲,傍险复凭流。”宋贺铸《减字浣溪沙》词之八:“杏花零落昼阴阴,画桥流水半篙深。”《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环曲岸,阴覆画桥低。”
因为画桥指的是雕饰华丽的桥梁,美丽的事物总是能使人心情愉悦。当文人们看到画桥总是往往想把这美景描述下来。因此历史上描绘画桥的的诗词有很多很多:
画桥流水桃溪路,别是壶中佳致。蔡昆《水龙吟》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李峤《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
画桥飞渡水,仙阁涌临虚。刘宪《侍宴长宁公主东庄》
美丽的桥梁,点缀了美丽的画卷,诗人迷醉在这美丽的画卷中,不知所在,恍惚置身尘世之外。
(三)月桥
诗词中所指的月桥,并不一定是指文献所说的“古月桥”。由于很多桥呈拱形,而拱形的桥与弯月相似,因此文人们喜欢把拱桥称为月桥。直线给人一种凌厉、直白之感,而曲线则能惹起无限的思绪。拱桥以其曲线之美使人联想的弯月,想起浩淼的星空,不禁生出一种羽化飞仙、超脱尘世之感。描绘月桥的诗词数不胜数。最为后世誉为经典的则是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月苍茫弥漫着历史的云烟,触动着人们回首往事的情绪,反映着遗世超群的独立风格。一弯拱桥静卧水上,和着溶溶月色,以宁静安谧的神韵和玲珑晶莹的光彩创造出静与净的意蕴引发出诗人的情怀。
月桥风槛水边居。画楼三鼓初。(廖刚《阮郎归》)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张先《行香子》)
看了香梅看瑞香,月桥花槛更云窗。(韩淲《鹧鸪天》)
文人们望月易起相思之情,见到月桥同样易引起文人们的情绪,一次次地写出他们在现实中的愁苦,和对美丽彼岸的向往。
(四)霜桥
霜桥是指在寂寥的深秋里,为冰霜所覆盖的桥梁。桥的表面全被寒霜覆盖,茫茫一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冷月当空,晨光熹微,而行人已足带霜迹,要走向远方。行人走在桥上,留下一行足印,自然会对引起自己对未来行踪的沉思。
荒路迢遥,人生如寄,虽不知何处是归程,古代文人却依然在追求超然物外的心境时,常常心怀家国。时如韦应物的《广陵行》:
雄藩镇楚郊,地势郁岧峣。 双旌拥万戟,中有霍嫖姚。
海云助兵气,宝货益军饶。 严城动寒角,晚骑踏霜桥。
翕习英豪集,振奋士卒骁。 列郡何足数,趋拜等卑寮。
日宴方云罢,人逸马萧萧。 忽如京洛间,游子风尘飘。
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这首诗描绘的是霍去病领军出征的壮丽情景,“严城动寒角,晚骑踏霜桥。”韦应物看到广陵旧迹,遥想当年霍大将军意气风发攻城拔寨何其壮哉!又想到自己怀才不遇,不禁一阵感怀。又比如范成大的《天平先陇道中,时将赴新安掾》:
霜桥冰涧净无尘,竹坞梅溪未放春。
百叠海山乡梦熟,三年江路旅愁生。
松楸永寄孤穷泪,泉石终收漫浪身。
好住邻翁各安健,归来相访说情真。
作为南宋的爱国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总是充溢着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首诗作于范成大将去新安时,一路之上,行踪寂寂,寒意深深,“霜桥冰涧”,自是一片萧瑟之意。纤尘不飞,竹伴梅生,松下泉石,似是置身世外的清静之处,但家国天下却处于冰冷寒重之中,作者不仅旅愁渐生,伤时感世。于是,这无尘的桥边净境,又浸染了入世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