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格非《隐身衣》
(2012-10-15 06:02:06)
标签:
小说阅读文化 |
分类: 小说阅读 |
大隐,隐于生活
――格非《隐身衣》
先锋之后,文学一度远离的大众的视野。但作家们自身却悄然完成了自我的转身。比如余华、莫言、格非等都在自己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的写作中表现出于先锋时期迥然不同的风格。格非自《褐色鸟群》、《迷舟》步入先锋,一直在坚持着先锋的写作神韵,即使他近年倾心所写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宏大的视阈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但其间的寓言旨趣、悬念迭生似乎在写实笔法之中仍凝聚着他曾有的先锋余绪。所以在我看来,格非并没有如余华那般转得彻底。格非《春尽江南》之后曾说,他可以写点别的东西了。他写了《隐身衣》,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度理解,尽管他自己并不满意这个名字,因为觉得无法完全道出他想说的。但从小说呈现的生活的深度来看,我想,他确实让我读到生活深处的内容。
格非说:“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这么个东西,都穿着这么一件衣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有一种人认为他对生活中所有问题都能掌控,这个世界是非常清晰的,世界没有什么复杂的地方,未来很清楚,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另外一类人认为,虽然我们这个世界被曝光得很厉害,但是世界仍然是神秘的,有很多东西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我想,这正是当我们经历的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对生活的深处的内容的一种感悟。生活在别处,生活也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曾期望生活在别处,可我们最终穿行在生活里。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似乎也在隐身状态之中,所以自有其神秘性。但更深处却是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会有其自身所包含的哲性沉思。所以这篇小说因其哲思而耐读。比如这样的话语:“我是一个喜欢让自己的感觉停留在事情表面的人。……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人还是事情,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层,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底子,但你最好不要去踫它。只要你捅破了这层脆弱的窗户纸,里面的内容,一多半根本经不起推敲。”
生活中有许多深藏其中的伤感和无奈。所以小说中也有许多深藏其中的无奈与感伤,所以“事若求全何所乐”自然有其正极的意义,但有时也未必不是心理深处类似“瓶中魔鬼”绝望中所生的一种怨怼逻辑。生活离不开亲情。可小说中呈现的亲情却是那么无奈:母亲的离去,姐弟之间却从此在房子的外因之下渐成陌路;“我”和蒋颂平的“发小”而一如亲兄弟的情感却终究抵不住生活的打磨而渐行渐远;妻子玉芬终成别人之妻。“我”行走在发烧友般的音乐世界里,迷恋于对音响改造技艺之道的充实与真实,但把人生置于生活,却又让“我”如此孤独。音乐让“我”如此孤独还是生活让“我”如此寂寞?
生活是本真的。生活却是有深度的。生活中会有多少让我们耽于表面而忘记走入其中的事物?可是走入生活的深处,我们会发现,生活有时候就是毁容女的前身一样,“她有一张纯洁而俏丽的脸,你每看它一眼,心里都像被锋利的刀片划一下。”谁能留得住美好?美好如何不被败坏?为何当美好尚在时人的心里已如锋刀所利?时代的氛围又为何如此这般浸入肌理,让人不寒而栗?生活的刀锋划过我们的人生,那么,留给我们又会是什么样的念想?
踏实地生活着。以本真状态生活着。而我们,就隐身于生活里,看天下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