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文学--寻根文学

(2012-05-10 21:07:59)
标签:

文化

校园

分类: 酷评

    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板书有限,即使用多媒体其实每一帧图片也写不了多少内容。所以把上课的内容放到这里,以供众同门考研或是应付考试参阅。陆续把所有上课内容都发这里。

                         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的源起: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美学表现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主要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张承志《黑骏马》,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沙灶遗风》,郑义《远村》、《老井》,莫言的“红高梁系列”,阿城的“三王”系列,邓刚的“海鲜味儿”小说,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这些作品关注民族的内容,在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氛围中,从乡土、民间、地域、原来的角度,分别探寻着民族的源流和根本,试图开掘出民族精神、性格、传统文化意蕴中的最隐秘的内核。

    寻根文学兴起原因:

A.寻根文学虽有别于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但又是两者合乎逻辑的发展。由反思文学来看,它标志着文学视野由政治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由改革文学来看,寻根文学不过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与传统相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回声。

B. 它是对西方现代派的反拨。(从新感觉派小说开始,现代派一直被拒绝,改革后现代派再度影响中国。79年“星星”画展,绘画始终是在各类文化变革中最前卫的。)

受拉美“文学爆炸”影响。

  寻根小说兴起

11984年杭州会议

寻根口号的提出、寻根小说的自觉得益于8412月的杭州会议。李庆西回忆说像那样直接参与一场小说革命的机会难得再能碰上了。这次会议成为寻根文学运动的开幕式。

这次会议本是一次很平常的理论研讨会,主题是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与会者也不是资深大家,而是文坛新锐,如李陀、韩少功、郑万隆、陈思和等,多来自北京、上海以及江浙、湖南等地(前者多理论家,后者多作家),所以又称为南北对话。

在会议中,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的问题,并把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意见逐渐靠拢,并陆续成文,逐步形成了文学寻根的理论。其中犹以韩少功最为活跃,会后发表了论文《文学的》,被称为是寻根文学的宣言,由此掀起了一场文学寻根运动。

2:理论宣言

这一时期有许多理论文章,在倡导并规范着寻根小说的创作。主要有:郑万隆《我们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他们提出一个相似的文学命题:文学有根,根不深,则叶难茂,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文学的根性的东西,文学之根,应该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

郑义说:传统文化在五四后和49年后的物质形态被毁,这是民族文化被一刀腰斩。除此,还有一种无形的精神腰斩,发现无论怎样使劲回忆,竟寻不出我们这一代人受过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踪迹。我们民族与众不同的精深的审美意识,没有一本教科书向我们传授。文化被切断,因此我们要跨越文化的断裂带。

文化一词在当时是一个很时兴的词语,并且包容力很大,足以包含不同作家的差异,把他们统一在寻根的大旗下,形成一个小说流派。但包容力强,往往也隐含着不易被人觉察的差异,成为解体的隐患。

二、审美倾向:寻根文学是当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将新时期的现实主义独尊地位打破,但寻根文学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浪漫主义。大多数作品都具体表现主义的审美倾向。

三、寻根文学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对“根”的理解:根——文化——传统(南方:楚辞——绚丽——凤——浪漫主义——怎么写;北方:诗经——质朴——龙——现实主义——写什么)

一是指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化,如韩少功的“楚文化”、李杭育的“吴越文化”、贾平凹的“秦汉文化”;二是指蛮荒色彩的原始生活形态,如乌热尔图(鄂温克族)写传统生活方式的痛失、郑万隆(女真人使犬部)、扎西达娃(藏族)写藏族原始生活形态与现代生活的交织、李佗(达斡尔族)北京知识分子圈子中“新古派”代表;三是指传统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念,如王安忆《小鲍庄》——仁义,阿城“三王”——庄禅,张承志“回民系列”——伊斯兰的“哲合忍耶”精神

对“根”的态度:

一是认同,指望用传统精神疗救现代精神疾病;(阿城、张承志、郑万隆、乌热尔图)

二是批判,表现为一种反讽性观望,(韩少功的《爸爸爸》鸡头寨、丙崽——古老的思维方式的象征,王安忆《小鲍庄》礼仪之邦、捞渣)

三是矛盾,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最后倾向于对传统的眷顾(李杭育、郑义、贾平凹)

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以及中国社会状况的复杂,不同作家加盟寻根文学的初衷不同,因而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实践并没有理论主张那么统一。大致分为两类:

1):文化守成

文化守成主义是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思潮,它根源与我们对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危机意识,力图沟通现代人与传统生存状态的对话,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人文地理、自然的留恋,具体表现为重视地域文化、民情风俗的特点。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文化守成建立在现代化社会危机的基础上,而中国则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所以表现为无缘由的痴迷。

如李杭育《最后一个鱼佬儿》。

福奎老远望对岸新铺的江滨大街那恍如火龙的街灯,一过晚上七点,仿佛神仙做法似的眨眼功夫,火龙就高了,委实叫人着迷。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小荡妇似的大江里。

寻根作家与当时其他作家不同,他们只对当下投下匆匆的一瞥,就直接寻找自己的文化圣地了。而其他作家如路遥则表现对现代化、城市的追求(《人生》)。

这种缺少现实根据的文化守成有点幻想和文化偏执的色彩。到了90年代,当我们的现代化危机暴露后,这种文化守成才真正具有了现实意义。如贾平凹《高老庄》对传统文化的寻找,两重叙述:碑——现实生活,意在指引。

2):文化反思

李庆西说:寻根在于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80年代反思传统是文革之后的主导性的社会思潮,而寻根的许多作家都有知青经历,也有对历史的反思经验,因而随着时代的变动,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社会、政治层面的批判后,在文化热驱使下产生了将反思深入到属于事物本源意义上的趋向,即开始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关系。因而他们的文化寻根有着文化反思色彩。有人也认为它是反思文学的一个深化、延伸。

文化反思本身带有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它的一个基本目的在于发掘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具有内在生命与支撑力的东西(根性的东西),以之作为社会、民族精神修复的根基,同时也对隐藏于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加以批判。

所以寻根的过程往往伴有对传统文化选择、区分的过程:以制约性的体制化为中心的规范性文化因素,和自由、自然、率性而为的不规范的文化。在具体所指上,前者往往被具体化为儒家思想:因为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统治秩序的礼被认为是窒息了我们民族活力,扼杀了人性幸福的民族文化根源。当文革被看作现代的封建社会的搬演时,文革中的人治、正统思想、血统论、中庸、瞒和骗、伪道德也被视为儒家传统思想道德的复活,因而受到反思清理。相反,这些作家出于对我们民族自由精神、充沛的生命活力的渴望,往往描写野史、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表现大胆、热辣的生命形式的行为(野合),同时对道家文化、禅宗思想大加赞赏。

艺术特征

1):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重视民情风俗的描绘。

2):大量运用象征、寓言,强调生活情调和细节的描绘。

3):大胆运用了一些现代派小说的技法。如魔幻现实主义。因为现代派非理性的特征和神话传统、地域文化正相契合。

寻根文学之后,出现小说创作出现了一股浪漫主义思潮,

四、成就与局限

寻根文学的成就:

a)       寻根文学使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文学向多元化发展。

b)       寻根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视野不再是单一的政治社会生活,它开辟了文化的新视野。

c)       寻根文学广泛吸收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同时又包容了现代的表现方法,更加注重艺术的探索,是“文的自觉”。

“文的自觉”包括三方面:一是“表现自我”,即个人话语方式的确立;二是“向文学本体回归”,即走向“美文”;三是“母语化”,即激活汉语言的生机和活力。

     寻根文学的局限:

一是对于所谓“根”,对于传统做了一种静止的非历史的理解,这使许多作家沉迷于古、俗、粗、野,也容易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可以说寻根文学的“断裂论”是错误的,缺乏从现实生活发现传统和久远文化的能力。

二是把传统理想化了,这使得后来的作家对所谓的理想进行了另类书写。如先锋文学作家“颠覆”理想,新写实作家“消解”理想。如对生命主题的阐释

现实主义——生活,如《红岩》用斗争的生命来阐释生活的意义;浪漫主义——生命(自然的延伸)人的自然,如《红高梁》用现实的种种生活来解释生命的意义;现代主义——生存(存在);后新潮——“死着”,生命的无意义、无目的;新写实——“活着”,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融合,表现生命,又抛弃掉现代主义的抽象,它与后新潮的“死着”在表现的实际上是相同的,但价值观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