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OneMyRoad
近日,“卧底横店”的编剧宋方金的一篇长文直指当红小鲜肉的表演问题。在他看来,“表演是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并且认定98%鲜肉不敬业。宋方金的言论一时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大众对于这些被唤作小鲜肉、小鲜花演员的表演问题的思考。确实,眼下正当红的这些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已然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李易峰、吴亦凡轮番在各大国内外电影节斩获表演类奖项的新闻,一时让人开始质疑这些奖项的含金量,也有人直截了当地表示这些表演类奖项早已失去原有的公信力。尽管我们还需要对宋方金的言论保持一定的怀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确实普遍存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一直在发展中的媒介载体,承担的是对外的传播功用,同时自身的发展对内也有着必然的要求。那就是,媒介的特征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发展实现电影在诞生之日始料未及的巨大变革,从无声片往有声片过渡,由黑白片向彩色片推进,再从胶片到数字……与此同时,观影感官上刺激在不断追求与改变,从2D到3D,再到现在的IMAX与120帧/4K/3D全制式版本,电影每一次的技术创新让观众从单一的视听接受,逐渐开始有着身临其境的双向体验。
技术上的革新,也对表演提出了新要求。所谓与时俱进,演员所面临的考验接踵而至。从默片时代,演员的表演趋向于夸张的面部神情与肢体动作,还需要不时给予演员表情的固定特写镜头,以当下的视角去看,确实让人难免觉得尴尬。到了有声片时代,演员急需改变表演的方式,台词和音乐介入到影视镜头中,配合着蒙太奇的剪辑,完成一场又一场的表演,这时演员不能再过于矫揉造作,而是需要用真实、走心的方式诠释角色本身。到现在,对于演员的要求又会不一样,观众们也开始投身到对演员表演的评价中,尴尬癌、僵尸脸等评价无一不是对这些所谓的小鲜肉们演技的鄙夷。演员的表演能够成就一部作品,也能收获截然不同的口碑反馈。
当然,从梅里爱借助蒙太奇手段创造出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开始,单一的蒙太奇剪辑已然无法满足随之发展的科幻片激增的需求,需要从感官上达到更为真实的视觉效果。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及80年代中后期是科幻片经历的三次飞速发展的高潮时间,90年代到至今的好莱坞科幻片在高科技中不断探索前进,并开始大量依靠电脑合成影像(CGI),发挥到极致,却也同时忽视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却越发富有视觉冲击力,画面也更为精美逼真。随后,绿幕抠图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真人CG技术不断完善。
这些技术完全修正并改写了电影的本性,也撼动了电影中的真实人物的表演地位。通过数字影像或数字人表演开始部分乃至全部取代真人的表演,也就出现了宋方金之所听所见的演员可以不必真人出演就可以完成表演的局面。技术的发展带了从电影本体、观影体验到电影表演的多面改革。这样一来,在银幕上愈来愈多地出现纯粹的数字人物,如《指环王》系列、《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以及《阿凡达》等,演员的真实之躯体与数字影像混合共身,成为了后人类的“赛博格”。诚然,观众很难再通过原有的经验接触原来演员的真实年龄甚至是面部表情,诸如《返老还童》、《战世纪》、《奇异博士》等。
面对这一趋势,有人开始强调,当下的社会环境其实正是一个“后人类”的语境,是一个“反人类中心制”的环境,需要的是人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发展。技术的革新确实引发了诸多文化层面的讨论,当然这其中,有的是社会语境的变革,亦或是出于技术革新上的考量。而回到真实的文化环境中,也肯定存在演员非敬业的品格问题。
如火如荼的电影市场吸引了大波资本的涌入,投资方对于影视行业的诉求无外乎是能够获得金钱上的收益。一部作品的得失不能单靠制作水准上的缺失与票房的收益来衡量,尽管它可能制作水准上有缺失,但是剧本的问题是不大的,极有可能是因为在资金的投入上未达到其制片的体量。就拿2015年上映的国产影片《心迷宫》为例,忻钰坤的剧本极为出彩,但是在最终成片后的效果差强人意,大段夜景戏粗糙无力,究其原因在于其制作成本仅为170余万,因为预算有限,自然光与手持摄影让影片大打折扣。
为什么好的剧本拿不到应有的资本投入?原因很多,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与演员的阵容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当红明星是一部影片加重筹码的标配。明星效应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的大量进入,投资方见其有着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必然会加大资金的投入,也使得演员的价码呈现出一派虚高的现象。
最近,由比尔·康顿执导,艾玛·沃特森、丹·史蒂文斯、伊恩·麦克莱恩、伊万·麦克格雷格等联合主演的《美女与野兽》上映,这一部改编自1991年迪斯尼动画片的影片中,丹·史蒂文斯作为野兽的扮演者需要全程穿着野兽的特制服装表演,能够看到的只有该演员的眼睛。出生于1982年的丹·史蒂文斯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小鲜肉,如果说特效技术完全可以完成一个演员所需的表演,那么他完全可以和中国的“小鲜肉”们一样只要用替身或者其他手法不用到场就可以完成“表演”,可是他却用两个月的时间坚持每天两小时的华尔兹练习,会把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练习、推敲;在忍受服装高温的同时,每天用吃四顿来补充体力。他的目的很简单:为了让影片更出彩,让角色更出色。
面对浮躁的中国影视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创作一部优秀的作品,也无法安心专研作品中角色的刻画,也必然无法成为万世流芳的经典。小鲜肉们不时穿插在不同的综艺、商业演出,根本无法将精力放在塑造人物上,这就是观众埋冤并质疑其表演问题的主要原因。回到之前所提及的技术的发展能够带来原本无法到的视觉效果,演员的表演也似乎处在一种似乎濒临灭绝的境地。但是作为演员,后期的特效无法带动的是人物本身的有血有肉,也无法达到直指灵魂的人物效果。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谢晋导演在拍摄《芙蓉镇》的现场,会让所有的演员在正常的剧组生活中也要保持原有的人物特色,从行动举止以及活动方式上,都要与角色人物一致。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一种真实的演员表演,无疑是匠人精神的体现。这正是当下的影视行业所缺失的品质,而时代与现实都在呼唤匠人精神,这不仅是对国产影视作品品质提升的希冀,更是对演员这一行业本身热切的期许。
(影评原创,首发于《文学报》,略有删减,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