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标签:
佛学健康教育情感文化 |
对联是汉语独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寥寥数字,无论嬉笑怒骂还是警句勉励,都凝聚了人生的大智慧,一代文学家曾国藩是对联大家,他的对联包含着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下面就跟着诗词君一起学习一下曾国藩的大智慧吧。
http://s2/mw690/002T9MPczy7b8IFQocp51&690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
这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八月赠郭嵩涛(云仙)的联语。
上联讲如何做“好人”。“好人”是品行端正的人;心地善良的人;思想先进的人。如何才能成为好人?”“好人半自苦中来。”即要做好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吃得苦,耐得劳,经受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与考验,绝不能贪图方便、便利。上联中的“半”字用得非常巧妙,因为要成为完美的人仅靠吃苦耐劳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下,模范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的先进人物,才称得上好人。
下联讲如何做好事。“世事”,指世上的事。“多”字也用得十分贴切,两字之易(将“尽从”,易为“多因”),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世事纷繁,往往忙中容易出错。如何避免忙中出错?“且更从容”,即如古人所言:“有事勿忘从容以俟之而已。”(明·吕坤《呻吟语·问学》)所谓“从容”,即举止行动有其常度,舒缓、泰然、大度、不紧迫。从容之人做事心平气和,不急不慢、不躁不乱,井然有序,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败不沮丧,胜不狂喜。从容,反映一个人的气度、修养、性格和行为方式,而且是一种有利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有节律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天下之物,纡徐柔和者多长,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风骤雨,无崇朝之威;暴涨狂澜,无三日之势。催拍促调,非百板之声;疾策紧衔,非千里之辔。人生寿夭祸福,无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式。应事接物,要从容以俟,养生保健同样要纡徐柔和。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吕坤曾指出:又说:“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尽气也,从容者初气也。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卷三·应务》,见《吕坤全集》中第724、756页)实践表明,从容之人能相对地保持心理平衡,使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处于有规律的缓释状态。较之褊急者,其心脑血管和其它器官受刺激的状况较少,气血平和则百病少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寿自从容来。
熊经浴辑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06日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群居守口,和一群人相处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所谓祸从口出,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观众才是大智慧。自己独处的时候要乐于享受,要反思,守住自己纯善的心。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先生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诫我们,不要只想着收获,若不耕耘,怎么收获,就像大树一样,养的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此联一说为曾国藩父亲所作,曾国藩所书。一说为曾国藩所作。不过不管是出自谁之手,我们都可以看到对联中所表达的高尚的情操以及高洁的品格!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用打仗的经验来告诫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如《道德经》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杆,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君子处事应该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内心坦荡,放得开,即便是在逆境,也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