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结题报告1
(2013-05-22 22:20:09)分类: 课题报告 |
一、研究目的
1、考察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些成果都是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数学的宝贵财富。在现代数学发展过程中,中国人以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同样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苏步青、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洞、吴文俊等都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将为世人铭记。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我国数学史上的成就,不仅能激发学生民族自尊性、自信性和爱国热情,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今数学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
《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拥有解决实践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更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要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所在就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的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有效策略。
主体人格,目前尚无统一界说。依笔者之见,其主要内涵应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精神;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自信、自尊、自律等主体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和激素。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主体人格因素的推动、激活和引发,即使他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同样道理,学生的主体人格因素也是其主体性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化史。因而其中自然蕴藏着数学家们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等重历史考察就是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潜在素材,发挥数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塑造学生主体人格之目的。考察历史,就是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些数学发明、创造的轶闻故事。
研究的意义
数学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它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的思考,有利于激发的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学本身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史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资料,如产生的时期、缘由、过程、数学家的故事等,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游戏题目。这些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数学画卷,深深感染并吸引着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通过教学案例和学生典型案例,发现适时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看到数学大师进行数学思考和创造过程中所留下的思维痕迹。如欧拉终身为数学奋斗,长期的老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数学分析严密的维尔斯特拉斯,在数学上契而不舍,在脑痉挛十对年的时间里,仍然苦苦研究数学。他曾说过,如果一个数学家不是某种程度上的诗人,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学家;我国的数学大家华罗庚,出身学徒,仅初中毕业,终成数学家,原因是他对数学充满着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