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吟诗到白头
——清代海州学者吴振勃先生散记
“海上吟诗到白头,
吴东淘外君其俦,
魂魄千秋来郁洲。”
这是魏源为清代海州学者吴振勃先生作的墓志铭。吴东淘指的是清代著名诗人吴嘉纪。清朝乾嘉年间,两淮盐业兴盛,文化繁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魏源将吴振勃与吴嘉纪相提并论,一在淮北,一在淮南,双星辉映,评价甚高,寄意尤深。然而纵观吴振勃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志行,特别是他对古海州文化事业的贡献,实在还有许多值得人们珍视却已被历史尘封的往事可述。兹谨将积年探究所得,分举数端如下。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吴振勃,字兴孟,又字容如,号筠斋,晚号丰南居士。祖籍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明末举家迁江宁,又迁淮安,再迁海州,自吴振勃始入海州籍,定居板浦。
吴振勃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享年七十八岁。他经历了乾、嘉、道三朝,一生安贫力学,不肯沾沾为举业。嘉庆五年(1800年)参加生员岁科两次考试,得中,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后来多次赴省参加乡试,未举。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海州生员科试中以第四名的佳绩获食廪饩。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始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四岁了。
历次科举考试的失利并没有动摇吴振勃虔心向学的志趣。他十岁时母亲病故,家庭生活艰难,自身又体弱多病。但他天资聪慧,嗜学不辍,弱冠即工诗善书,不仅受到师友们的赞誉,而且受到同里凌廷堪和江都焦里堂两位乾嘉学派经学大师的关注和称道。凌、焦二人后来都是扬州学派的创始人,对两淮盐区的诸多学子影响很大。吴振勃一生治学以敦本崇实为重,不涉虚浮。他专意经史,兼及古文辞,研精集思,著述甚丰。广东番禺张维屏编辑的《国朝诗人征略》中有吴振勃先生传略,称其“博雅多能,著书满室”。他先后著成《经学考源》、《春秋分类纪事》、《音学考源》、《先正言行录》、《古诗课蒙》、《金诗约选》、《筠斋文稿》、《筠斋诗录》、《筠斋客话》等书,许乔林称之为“卓然名世之业”。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认为吴振勃的这些著作“皆自书所见,决择精审,为实事求是之学。”
吴振勃先生在科举失利,家境贫困的情况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景仰,而他的高洁志行更为世人所重。
许乔林在《海州吴大先生传》中说:“先生抱匡济才,以亲老教授南北,藉束修供甘旨,善体亲志,……”虽然吴振勃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具有匡时济世的才能,但是为了奉养年迈的父亲,只好以教书为业,南北奔波,用教书挣来的微薄薪金,维持全家生活,孝养老父亲。
他喜欢读书,也爱藏书,但由于贫穷无法多买书。平时向人借书阅读,遇有残缺讹误者,必定设法代为校正修补,并按时归还。遇到好书,就亲自动手抄录,几乎每天都要挤出一定时间来抄书。他有时也节衣缩食,购买一些急需的书。但是遇到荒年歉岁,或是亲友家中碰到特殊困难,为了救急,他又只好忍痛将千辛万苦聚集来的心爱之书卖掉。因此,吴振勃先生曾深有感触地对儿子们说:“贫士力难购书,遇肯以书借读者,其情十倍于财帛。……”
他虽然一生清贫,但道德高尚。吴氏有一远房的族人无后,其家的千余亩田地为众姓冒耕多年。吴振勃的一个朋友劝他出面过问,收回田产。而吴先生却说:“他与我家不是近支,这些田地并非我的产业。人家冒耕已好几代了,况且众姓分占,每户所得也没有多少。现在如果追收,那么失业的人家就多了。我虽然贫穷,怎能忍心干这种事呢!”而有一次去省城参加乡试,见一同庠诸生“资用罄竭,欲自尽”,吴振勃先生虽然与他素不相识,听到这事后立即“典衣以赠,并劝同人资助,俾得归里。”
吴振勃先生清贫励学,洁身自好,名重乡里。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秀品质,当时的“江淮南北间,无不知海州有吴大先生者”。他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乾嘉学风的践行者。他的一生,培养了一大批在学业上各有所成的学生,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http://s1/bmiddle/9dc5ca2cnb59947699820&690道光二十八年刻本《筠斋诗录》书影
乡土志乘的采辑者
关心社会发展、民生苦乐,考察世事兴替,重视编史修志,既是乾嘉学者的治学方法,也是他们经世致用的重要途径。许乔林、许桂林协助唐仲冕编成《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赞誉,也成为众多海州学者效法的典范。吴振勃与许乔林相知近六十年,交往最为密切。受其影响,他随时注意收集整理地方文献资料,考察辨析一些引人关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日积月累,卓有成效。他的《筠斋笔记》、《筠斋客话》就是这方面的专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和一批海州学者协助许乔林编成了十六卷的《海州文献录》,不仅受到当时人的珍视,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在许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道光十六年(1836年)编成的《云台新志》中,已经收录了许多由吴振勃采辑的宝贵资料。
《云台新志》卷第十六“丛谭”中,辑录了四则选目《筠斋客话》的资料。其中“无相开山”一则,不仅记述了明代万历年间,淮安人谢淳尽倾家财扩建三元宫的事迹,而且上溯清风,下及众妙,实际上理清了明清两代三元宫众僧的谱系,弥足珍贵。“法起寺碑”一则,追溯到宋咸淳年间的鹫峰和尚,记禅林盛事,述文字因缘,包括号称“天下将才第一”的王鸣鹤禅房赋诗故事,读来饶有兴味。而另一则写乾隆中叶,沂郯海赣同知常建极登云台山,游三元宫,既归,寄诗十首,盛赞云台之灵秀,抒发人生的感慨,不仅是难得的云台诗话,也反映了乾隆年间一些地方官吏的真实心态。
《云台新志》卷第十七“杂缀”门,收录了吴振勃《筠斋客话》中关于“火星潮”的记述。“……今云台山下人每于夏秋间见夜潮初上,朱焰浮天,望若繁星万点,土人呼为火星潮。此潮至则盐卤倍浓,亭户扫盐者以为旺产之候。”虽然吴振勃在文前引用了木元虚《海赋》、《素问》,杨慎《丹铅总录》等书籍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但他觉得均非确解,因此最终也没下定论,只是如实记述了这一自然现象,并将它和盐业生产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乾嘉学者所遵奉的实事求是精神。
《海州文献录》也选用了《筠斋客话》、《筠斋笔记》的部分内容。除以上所述诸条外,在“卷十一·人物录”中,还辑录了吴振勃《筠斋笔记》中关于王钦霖、顾廷槐的传略,选用了吴振勃为汪缙撰写的传记。其中王钦霖是沭阳名士徐枳村的学生,徐枳村与二许、吴振勃之间的故事,在沭阳、灌云一带民间广为流传,另有一段文字因缘。顾廷槐是海州石室书院的首任“都讲”,汪缙是一代名医,与江都焦里堂关系密切。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志趣各异,但是都借助吴振勃先生的生花妙笔流芳后世,诚为桑梓幸事。
http://s3/bmiddle/9dc5ca2cnb599644eeae2&690
许乔林撰《海州吴大先生传》书影
时代风情的描绘者
吴振勃先生不仅专意经史,注意地方文献资料的采辑,而且十分关注社会风情,人生百态。从无字句处读书,为最感人事写真。他先后与地方官员唐仲冕、陶澍等有过交往,而更多的时间则是与许乔林、许桂林、汪秋士、程栗园、罗养斋、程梅溪、陶柳村等探究学问,品味人生。他勇于思考,勤于动笔,善于用笔记、诗歌等形式记事抒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乾嘉道时期海州地区的社会风情图。
他与《镜花缘》作者李汝珍交往密切,不仅参与了李汝珍所著《李氏音鉴》的校订工作,而且为李汝珍的《意钓图》写过二首题画诗。特别是其中第二首,触图生情,不知不觉把自己也写了进去。“树色山光总绝尘,白蘋风里水鳞鳞。披图振触情多少,我亦频年结网人。”诗为心声,佳句传真。“我亦频年结网人”,完全是吴振勃先生的真实写照,也勾勒了一大批乾嘉学者的心路历程。
正因为有情,所以乾嘉考据学派的学者并非都是板着一副冷面孔,整天只钻故纸堆。卓然成家如许桂林,也写小说,述野史,借以抒发人生感悟。许桂林不仅写有《七嬉》,还写作了《春梦十三痕》。吴振勃不愧为许桂林的知音,他写了一组《题许月南春梦十三痕卷后》的组诗,而且一写就是十二首。其中第一首写道:“为蝶为周两不居,梦醒天地总遽庐。却怜一管生花笔,添出人间志怪书。”对许桂林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吴振勃的《筠斋诗录》中有《题闺秀姚韵兰绘后阁诗草》二首,可以作为小说《镜花缘》的背景资料阅读。历史上,古海州一带出过不少女诗人、女画家。姚韵兰就是其中一位。吴振勃称赞她“裁云镂月写清词,妙绝珊瑚笔一枝。”实际上,收入《朐海诗存》的“闺秀之有专集者”就有夏镤《环香阁焚余草》,许梅英《步虚楼小稿》,梁淑《绣余遗稿》,许胜《慧仙遗稿》等,而其中的女诗人夏镤,就是吴振勃外甥陈春泉的妻子。
http://s5/middle/9dc5ca2cnb5999f67f564&690《云台新志》选录《筠斋客话》条目
海州山水的吟诵者
吴振勃先生取得的成就与他的一生清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哀。但他从未因穷失志,也不为名望所累,为人绝无名士习气。他热爱生活,热爱海州的山山水水,平生著作,诗集最富,仅《筠斋诗录》就存诗613首,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吟诵海州山水之作,或写景舒怀,或咏时记事。为《筠斋诗录》作序的许乔林称:“筠斋之诗称心而言,脱手即妙。或婉约流丽,托兴深微;或兀傲自喜,绝无町蹊;或博辨闳肆,澜翻不竭;或领异标新,气韵生动。……而其发攄性情之作,直追古人,是筠斋之诗即筠斋之性情也。”
《登云台绝顶》诗,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振屐苍梧第一峰,八方晓色正溟蒙。山横泰岱浮云外,日拥扶桑大海东。呼吸直疑通帝座,凭陵真觉御天风。狂来忽发苏门啸,鸾凤声传涧谷中。”
《登海州城南门楼》一首,写山色城景,别有风味。“海隅天气晓来清,古堞闲凭畅旅情。绿圃菜花黄引蝶,向人山色翠连城。万家抱瓮争龙井,五日携壶指石棚。却喜青塍登麦早,腰镰妇子笑相迎。”
作者还有《云台山三十六景诗》一卷。对古海州的“朐山八景”,如崖阴积雪、石室春风、马耳晴岚、虎峰夕照、旸谷朝霞、疏楼夜月、苍梧晚渡、蒙羽秋成,均有诗记叙。虽然有些景观如今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些诗篇对于研究古海州的风物景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筠斋诗录》中还有一首《克福庭分司疏板浦市河重建石桥与同人共咏之》,写海州分司克福庭疏浚板浦市河,重建石桥之事。板浦市河早已填平,如今板浦镇的新民路便是昔时的河身。原诗最后一句“生面重开五百年”下有注:“州志有板浦镇石桥,未详其处。父老相传浚是河,建是桥,俱在洪武初年。岸旁有碑,今入市宅墙腹中。”市河填平了,历史远去了,但是,吴振勃的诗却留了下来,父老传说也留了下来,为人们追忆古镇当年的历史风貌增添了一个精彩的支点。
“风尘不掩清华气,美刺都关利济心。”诗品缘自人品,这是吴振勃先生的写作感悟。
“自怜抱膝长吟下,往往风云入壮怀。”性情营造诗境,这是吴振勃先生的心灵独白。
还是魏源看得真、说得透。海上吟诗到白头,魂魄千秋来郁洲。实际上,这些年来,诗人一直活在他所钟爱的这方热土上。他的作品和精神必将汇人宏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永远流传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