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
(2019-09-04 22:22:13)
关键词:人教版 语文教材 父亲形象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有的精神可贵,品德高尚,可歌可泣;有的尊老爱幼,情深似海,可亲可敬;有的厚道老实,贫困悲苦,麻木不仁,可怜可悲;有的见识短浅,爱财如命,可恨可恶, 有的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卑鄙可憎、贪婪狡诈、心理变态。
一、坚韧执着,可歌可泣的父亲
高建祥《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厚道老实、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有善良朴实、勤劳肯干和坚韧顽强的毅力。这个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的父亲为了赢得村里人的尊重,为了修一座九级台级的屋子,他“一年七个月去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这样起早贪黑,拼命干活,从一砖一瓦开始捡起,从一分一角开始攒起,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他人生的奋斗就是为了赢得地位,赢得尊重,他的血管里流淌着我们中华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血液。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一位抱负远大、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伟大父亲。愚公在九十岁高龄的情况下,面对重重困难、勇往直前,没有被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所吓倒,而是亲自带领子孙们上山“叩石垦壤”,毫不退缩。愚公移山的举动感动了天帝,天帝便“命夸蛾氏二子”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精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愚公精神也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愚公感动的不是天帝,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他如此坚强,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艰辛,真是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二、尊老爱幼,可亲可敬的父亲
莫怀戚《散步》中的“我”是个十分孝顺、敬老的好父亲。文章写到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请母亲去散步,是出于对母亲的关心。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我想让她舒活舒活筋骨,也不想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中。母亲最开始是不愿意去的,因为做母亲的明知自己身体不好,虽有心去,却无体力行动,怕自己拖累儿孙,影响他们的情绪。作为儿子的“我”也的确孝顺,极力盛情邀请,终于说服了母亲。这个细节我们能够看到儿子孝敬母亲,母亲心中自然是十分甜蜜的。
散步,本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但其间起了一点小波澜。我的母亲和儿子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面对分歧,“我”必须在鱼与熊掌之间做出抉择。选择走小路,顺了儿子的意思,久了就会使他骄纵。而母亲表面上不说,内心却不会畅快。选择走大路,是出于对母亲的孝敬,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有很多时间去补偿他,言外之意是我伴同母亲的日子不长了。这个明智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位爱子情深,情真意切的父亲。这个在“祸不单行、赋闲在家、变卖典质”重压下的父亲,对已二十岁的儿子的关心却能如此细心周到。为了儿子,他舍弃了一切事务,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找座位;为了儿子,他甘愿吃苦受累,不顾自己年迈体胖,迈着蹒跚的步履穿过铁道去买橘子。行动是多么艰难,多么不便,可他“心里很轻松似的”。难怪作者被感动得一次次流泪,也难怪本文打动了无数人而成为佳作,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情深似海,可亲可敬的父亲。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不仅使他的背影在“我”的泪眼中模糊,而且也将一个慈父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亨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明智、有理性、给孩子信心、给孩子方法去克服困难、深知教育的人 。他的儿子悬崖遇险,他直接上崖抱亨特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只是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因为他知道儿子不可能永远依靠父亲,终有一天儿子会遇到比下山崖更困难、更危险的事情,所以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锻炼儿子自身的勇气,增加其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这样孩子经历一次历练,会增长勇气和经验,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塑造了一个“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父亲形象。孩子逃学,“父亲”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够严厉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送花夹袄给“我”,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另外,父亲为了增强英子适应生活的能力,让英子独自给在日本的陈叔叔寄钱,这对年仅13 岁的英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临终前父亲对英子的嘱托,看似与“严厉”无关,实际上也是父亲对女儿最后的要求和管束。由此看来,作品中的爸爸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严父形象,而是一个既给孩子以关爱和呵护,又教导孩子学会坚强、独立的父亲形象,他把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含蓄而深沉,令人备受感动。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仅13岁的英子告别了懵懂的童年,父亲的去世让她变得更加坚强起来,担负起了家里的重担。
《傅雷家书二则》中的父亲是一位严而有爱,会激励儿子,能与儿子和谐共处的好父亲。两封家信,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傅雷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儿子更多的艺术砥砺,向儿子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我的第一本书》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形象。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当知道我考了第二名是非常高兴,既夸奖又抚摸。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给了父亲时,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的看”,问明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指责我,只是深深的叹气。又在昏黄的油灯下把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学期开始,把我带到村外一个条件相对好的学校上下了。一位知书达理,富有同情心理解尊重孩子的父亲跃然纸上。
此外,还有《竹影》中刻画了一个把孩子从游戏引到艺术,为孩子走上艺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的父亲形象。
三、厚道老实,贫困悲苦,麻木不仁,可怜可悲的父亲形象
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形象,他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然而中年闰土却是一位贫困悲苦、寡言少语、麻木不仁的父亲。中年闰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年代,在封建礼法观念的压迫下他失去了生命活力,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极的忍耐。再加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封建等级思想等重重压迫下,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不幸的精神力量,把所有的一切都视为不可战胜的,只能承受,只能忍耐,生活也是苦不堪言,日子越过越穷,人也变得消沉失落、麻木不仁,完全变成一个木偶人了只能乞求神佛保佑。可怜可悲呀!
四、见识短浅,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可恨可恶的父亲形象
《伤仲永》中的父亲是一位贪图钱财利益,对孩子的教育有偏差,压抑孩子的才能的人。少年仲永天资聪颖,可谓天才神童。正当他结交名师学习时,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每天带着仲永,让仲永作诗换取钱币。这位父亲愚昧无知、鼠目寸光、见识短浅、急功近利,把方仲永当成赚钱的工具,没有让方仲永得到后天的教育,致使仲永在十二三岁就“泯然众人矣”。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孩子未来前程的父亲实在可恨!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是个贪婪自私、虚荣势利、无情无义的父亲。为了父亲的遗产,他六亲不认,赶走自己的亲兄弟于勒。后来听说于勒赚了点钱,于是日日念叨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可现实难以天随人愿,哲尔赛岛的旅行时,意味的发现破产的于勒竟穷困潦倒,此时菲利普紧张、恐慌、失魂落魄,如躲瘟疫一般躲开于勒。这位无情无义,认钱不认人的父亲,真是可恶!
中学语文教材中之所以选用大量的体现父爱主题的课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质教育。另外,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情感教育也被摆在了首要地位。父亲作为家里的长者,对子女的知识的获得、心理的控制、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子女成长的每一步成长都渗透着父亲的关爱和心血。总之,现实生活赋予了“父亲”这个角色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让我们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来帮助我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
年级语文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社
[4] 刘国军: 《苏教版教材中“父亲”形象解读》《语文教学通讯》 2011 年第 36 期
[5] 王世海.:《人格培养视角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父母形象研究及教学策略》华中师范大 学,2008 .
[6] 王艳.在爱与离别中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主题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版).2008 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