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特别想写点有关技术分析的东西,只是平时实在是很难有时间,一般周末稍微空闲点,所以,在这个周末,谈谈技术那点事儿。
作为A股市场一个十多年左右的参与者,都是一把辛酸,一把泪,逐渐过来的,有些东西也是不断去总结,实践,然后推翻,重新再来的一个过程,也是长期沉淀下来的一些对操作特别有用的东西。我的观点一向就是化繁为简。一切东西尽量精简化。
股市是一个博弈的场所,在我的认识里,任何博弈的地方,拥有高超技术的人,都会有点优势,股市也一样,无论是基本面分析,还是小道消息,都会略逊色于技术分析。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在股市长期生存下去,全副武装自己,形成一套实盘作战能力,是首要任务。
在谈技术之前,先谈谈分析的重点,主次关系,有些人热衷于指标,有些人热衷于资金流,而大家却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股价运行,也就是K线,K线代表价格,也是打开一只个股,首先能够让我们大概了解某一只股多年的运行轨迹,也是一张如同打开的地图,里面既可以找到历史痕迹,也能体现当下局势,面对这张地图,作为技术分析,我们没理由去拒绝它,也没理由不去一探究竟。
K线是一只个股价格运行的根本,也是最直观的体现,而成交量则是代表资金的状况,价格结合成交量,就体现了价格在当时位置,所代表的资金态度。我之前在博客曾经谈到过,也经常在每天的博文偶尔提及,在股市分析中,量价才是王道。也是构建分析铁三角的第一要素。均线则是代表的趋势。指标才是排在最后的辅助。这里面的主次关系千万不能颠倒。在某些时候,大家经常来问我,说这个指标死叉了,为啥股票还在涨,为什么明明指标见底了,股价还在一个劲的往下跌,这就是主次关系给弄反了,才有了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各大要素的由来,当初最原始的是人工记载价格波动,后来日本发明蜡烛图,用来记录价格体现,到以后,随着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演变成了现在的K线图。但是,聪明的人类,不局限于复杂的K线记载。所以有一部分人就在K线价格波动的基础上,研究出了指标,比如蓝恩博士,发明了KDJ,约翰布林格发明了布林通道线。随后,各种复杂的指标不断被创造。也就有了现在分析软件中的几十种,上百种指标,无论指标在多,哪怕演变成上千种,归根究底不变的,都是通过价格的运行随后换算出来的线型,人们为了便于更加直观的记录价格的波动和更直接的去理解价格运行而设计出来的。没有价格,也就没有指标,有价格,随后才是计算出指标的。所以,这里面的逻辑就很清晰了,指标是随价格而波动的,价格是绝对不会随着指标去运行,所以,有时候大家看到指标持续触顶或者持续底部钝化,股价反而该涨的涨,该跌的照样跌。就不难理解了。
而股价的推动,是资金,资金是股价上涨或者下跌的直接推动和因素。也就形成了价格和成交量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构成了技术分析的第一要素,量价关系。而均线则是代表的趋势。指标则是直观的价格体现。这就构成了分析铁三角。
按照这种逻辑去看,也就不难理解,在技术分析中所要遵循的先后顺序,也就是指标服从均线,均线服从量价。量价为王,决定后两者的运行。所以,关于学习和研究,也应该从量价入手。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指标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了市面上一些所谓二流专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本性懒惰的体现,因为指标更容易学习,量价则是最复杂的东西,人们不愿意去研究复杂的,往往简单的更容易让人接受。但是只去研究什么指标,资金流,这无法让分析进入更深的层次,所以也就停留在初级的水平而已。
认识有了,那我们就应该去学习和研究,研究什么,也就是价格和资金在不同阶段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股价在运行中,哪里该放量,哪里该缩量,哪里是出货量。掌握资金的进出状况,就如同把握了主力的所有作战意图。也就没必要天天抱着个资金流或者到处打听主力要干什么了,K线会告诉你一切,只要能用心去体会这些盘口语言,就能和主力对话。主力的作战意图也就能赤裸裸的展现在你眼前。
本周先谈谈分析的认识。下周末继续技术分析量价关系之二:不知不觉试盘、建仓。后面的量价关系之三:独步青云之拉升、洗盘。等,最后在写一些更深层次的结构,和均线残绕战法。更加适用于目前熊市,特别是后续均线战法。也是熊市向牛市跨越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同时,感谢广大博友长期的跟随,后续会增加更多的内容,回馈给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