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策略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看”得见
(2018-05-10 15:31:33)
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画图策略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它通过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达到使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让学生掌握画图这种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的作用和价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图形解决问题,体会到画图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画图策略与其它策略有机结合,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领会画图策略中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几何直观,也是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说,作图对数学学习更是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方面,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按照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小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当遭遇困难时,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就能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化隐性为显性,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言:“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另一方面,它切合小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表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都会经历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而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会把文字信息转化成图画信息,形成表象,构建起形象表征,有助于认知图式的更新与建构。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
当前学生在作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图不规范,随意画个草图,逐渐淡化了借助三角板等学具作图的意识。学生在作图中表现出随意、马虎、不细心的不良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可以从规范学生的作图要求入手,即借助三角板、圆规等学具画图,并用铅笔作图,不可徒手随意作图;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学生中优秀的作图进行展示,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做好图、好作图的欲望。如我在教学《轴对称》时,将学生中的优秀作图作业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展示还没有结束,学生就亟不可待地动起手来。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创设这样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动笔画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意识。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作图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学生动手开始,必须让学生亲自画一画。例如,在教学“旋转”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了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然后让学生将“一条线段AB绕A点顺时针旋转90°”,让学生动笔画图,看看学生能否独立解决,再指导学生画图。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自己多动手画一画,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图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四,加强作图方法指导,提高学生作图能力。
作图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作图方法的娴熟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领学生对作图方法的归纳整理。如在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在学生自主作图后,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作图方法,最终形成:一看,看原图每边各占几格;二算,按给定的比计算图形各边的长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的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在学生整理出作图方法后,可以再次练习,进一步掌握方法,形成技能。这样,通过作图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作图的“捷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增强学生作图的信心。
第五,加强作图训练,拓展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教给学生一些作图方法后,教师要多设计一些作图题,让学生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动手作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对平行四边形、梯形按照一定的比进行放大和缩小。教科书上的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学生只需要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考虑原图形的边长,就很容易作图了,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不仅要考虑边,还要考虑角。教师再引领学生从关键点切入,进一步完善作图技能。这样,就提升了学生认识,拓展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假如教师能经常设计这样的题型让学生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画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六,课堂上多宣讲作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作图情感。
当然,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如果学生从小掌握了数学作图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大大的提高,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习得一种解题技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