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直 译 :
希言自然。(稀奇的说法,一切都是自然而来的现象。)
故飘风不终朝,(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上,)
骤雨不终日。(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孰为此者﹖天地。(谁造成的这样?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且不能长久,)
而况于人乎﹖(更何况人呢?)
德者,同于德;(从事于积德为善的人,结果就会与德相同;)
失者,同于失。(从事于生灭流失的人,结果就会与失相同。)
同于道者,(心行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乐意得到他;)
同于德者,(心行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乐意得到他;)
同于失者,(心行与失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也乐意得到他。)
信不足焉,(这些因果原理,有相信但不足以全信的,)
有不信焉。(还有完全不信的。)
老子讲“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同于德,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讲人与人相同的益处方法和重要性,老子看重大同人生,人人同于道同于德就是大同社会。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天下式就是天下同一式,这知白守黑的天下统一式是老子的大同社会一内容。
老子讲:“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天下往,即向往的社会,老子向往的社会是安平太(通泰)的社会,这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又一内容。
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一个又一个的一都带有同一统一的意思,天下正即美好社会,整断话总意是构建是一不二的大同社会。
《道德经》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前段话总意是人言行只要正确是他你无异的,天下人都得正确道和德就得到普及。
《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段话大意是人人内心只要正大光明和同其庸常无有突出的个得分别即为大同。